非洲猪瘟的诊断要点及防控措施
2023-09-20毕建华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文│毕建华(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我国生猪养殖量和猪肉产品的消费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但2018年突然暴发非洲猪瘟疫情,我国猪肉市场遭受巨大冲击,市场供应和需求失去平衡,导致猪肉价格暴涨,同时非洲猪瘟给消费者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恐慌,对猪肉品质产生怀疑,使得我国养猪业受到重创,一度处于低迷状态。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出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目前也是我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病。该病的发生不但会对养猪业产生破坏性影响,还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性。因此,预防和控制好非洲猪瘟是保证猪肉供应、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笔者就非洲猪瘟的诊断要点及防控措施进行阐述,以提高猪群诊断,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为主导理念,双向思维,以病为本,内外兼修,确保我国养猪事业健康高效发展。
一、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家猪与欧亚野猪对本病毒高度敏锐,极易感染,无明显的品种、日龄和性别差异。据资料记载,疣猪、薮猪虽可感染,但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2.传播媒介。研究显示,感染病毒的猪只,带毒的苍蝇、软蜱、蚊子、老鼠,被污染的物品、工具、车辆(污染的收猪车,运猪车、运料车、来访和猪场私家车)、人员(发病场区的员工,出场的员工,接触过病原的员工以及活跃在各猪场之间的收猪人)、人员装备(出入猪舍人员的衣物、鞋套、医疗器具)等都是传染病毒的媒介。
3.传播途径。猪群一旦接触被非洲猪瘟病毒污染过的物品即可被感染,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据报道,非洲猪瘟主要通过以下4种方式传入我国:生猪及肉品的走私和市场贸易;国际游客带猪肉入境;国际交通工具产生厨余垃圾;野猪迁移。我国非洲猪瘟疫情的传播方式有3种:一是生猪及肉品跨地域调运,约占19%;二是用餐厨残留物喂猪,约占34%;三是通过人员和车辆传播,约占10%。虽然非洲猪瘟病毒危害性极强,但其传播速度极慢,为非洲猪瘟防控争取了时间,另外,非洲猪瘟病毒以接触传播为主,且对干热、强酸、强碱及特定消毒药物高度敏感,故可通过预防有效控制该病的蔓延。
二、临床症状
如猪场猪群突然出现死亡,母猪流产,猪身上皮肤发红,体温持续升高等现象时可怀疑为非洲猪瘟。病猪在感染1~3天会出现死亡,并伴随厌食和呕吐等症状;感染3~5天后病猪身体发红,持续发烧,母猪感染5天左右可能会有流产发生;急性的病猪会有大量死亡现象,病程4~10天;病情较轻者死亡率较低,体温变化无规律,通常高于40.5℃。
三、病理变化
由于病毒毒株、感染宿主和途径不同,使得该病的潜伏期也有较大区别,通常家猪的潜伏期约为15天。非洲猪瘟依据病情可划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4种类型。通常最急型病例在未表现出任何症状时就突然死亡;而急性型病例的病程为4~10天,皮肤表面出现大量出血点,黏膜潮红,眼睛和鼻腔分泌大量黏性脓液,体温升至42℃,并伴随呕吐和腹泻,发病猪只还出现步态僵直、无法正常呼吸的现象;亚急性型病程为5~30天,慢性型病程为2~15个月,通常表现为波状热、呼吸不畅、生长速度减慢、发育不良,机体逐渐消瘦,关节肿大。
四、诊断要点
1.临床诊断。在同一养殖场中,如果母猪和大猪率先得病并且出现死亡,随后中猪和小猪得病死亡,而且药物肌内注射治疗后针眼部位流血不止,则可初步判定为非洲猪瘟疑似病例。非洲猪瘟与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需结合不同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发展过程和临床表现等进行鉴别诊断。如果发病猪大量死亡,在用抗生素类药品对病猪进行治疗时治疗效果不显著,解剖病死猪尸体时可发现病猪脾肿大,且全身淋巴结严重充血,颜色发黑,同时如果发现本地其他猪场也暴发相似疫情,则该疫情为非洲猪瘟的可能性极大,但疫情的最终确定还需借助实验室PCR技术作进一步检查。
2.实验室诊断。实验室PCR技术是用于扩增特定DNA分子片段的生物学技术,可将DNA进行体外复制,在短时间内即可产生大量的特异性片段。非洲猪瘟实验室病原学监测可通过检测养猪场环境的不同样品对猪场环境进行评估,还可通过对猪群血液、口鼻分泌物检测来达到早期预防和诊断的目的。
五、防控措施
目前还没有生产出非洲猪瘟的特效疫苗,但非洲猪瘟病毒不耐高温,一些特定的消毒剂对其具有显著的消杀效果,因此,养殖场必须建立和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具体防控措施有以下几点。
1.加强饲养管理。猪群的抗病力和适应性可通过较高的饲养管理水平和均衡的营养供给得到提高。根据营养需求的不同,设计不同阶段猪群的饲料配方,以满足商品猪各阶段的营养需要。另外还要定期清理料线,避免猪只误食发霉饲料。加强通风和温度控制,保持空气清新,防止热应激。生猪饲养尽量采用封闭管理,做好隔离防护工作,禁止使用厨余垃圾饲喂猪只,同时还要做好常规疾病的疫苗接种工作。
2.强化生物安全措施。
(1)严格控制场区内外人员出入。外来人员不得进入场区,本场人员和运输人员进入时必须经过独立、单向通行的消毒通道。猪场工作人员在进入养殖场前不得与其他养殖场人员和动物接触,可用酒精和碘化物对人员进行消毒。
(2)运输车辆应专车专用,并做好消毒工作。养猪场内使用车辆时必须遵守专车专用,不得交叉使用,严格落实两级消毒和三次洗消制度,通常选择10%的氢氧化钠溶液、戊二醛消毒液、络合碘等进行消毒。
两级消毒制度:根据不同的安全级别将猪场从内向外依次划分为蓝色(农场)、黄色(2千米半径内)和红色(猪场外周2千米外)区域,从内到外每进入一个区域就要进行一次消毒。
三次洗消制度:车辆进入时,为保证消毒效果,首先对车辆进行全方位清洗,清洗后干燥至少30分钟。之后需要对车辆进行2次消杀,两次间隔至少30分钟,最后一次消毒结束后至少晾30分钟,待车晾干后即可进入。
3.做好引种及猪群隔离。一定时期内尽量避免引入种猪,如必须引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隔离观察和检疫工作。
(1)后备猪引入。所有后备猪只引种,在血清抽检合格后才能转进隔离圈舍,如非洲猪瘟阴性,且猪瘟等特定病原抗体合格,然后进行约30天的隔离观察,隔离即将结束的1周内还需对引进猪只再次进行抽检,检查合格后方可入群。同时要注意隔离舍与其他舍工作人员不得接触,器具不得混用。
(2)断奶仔猪转出。断奶仔猪在转出时需提前用场内专用转猪车将其运送至上猪台,以便外部转运车装猪。场内工作人员坚决不能接触场外人员,也不可进入场外脏区。上猪台的清洗消毒工作由专门负责人员完成。
(3)淘汰猪转出。将淘汰猪提前用专用转运车辆运送到淘汰猪上猪台,值得注意的是,转运车必须经过仔细清洗和严格消毒,待晾干后才能驶进上猪台区域,另外转运车要通过专门的通道和上猪台将淘汰猪运送到场区2千米以外与外部车辆对接。
4.严格猪舍消毒制度。对猪舍进行消毒时,选用的消毒剂通常是3%福尔马林、3%有效氯和3%邻苯基苯酚。养猪圈舍内外应每天清理打扫,每3~4天进行2次带雾消毒。消毒前要做好圈舍清扫和通风工作,消毒时要做到全面、细致,每次消毒时应选择不同的消毒剂以保证圈舍的消杀效果。圈舍内外环境如出粪通道、装猪台和粪污处理坑等区域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消毒工作。当养猪场附近发生重大疫情时,必须快速建立隔离带,并用生石灰铺洒隔离带路面,铺洒厚度在10厘米以上。解剖病死猪一定要远离饲养圈舍,对解剖现场和工具要严格消毒,先用消毒液喷洒地面,然后再铺洒生石灰,并做好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工作。
5.散养户的生物安全防控工作。虽然散养户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缺点,但由于其养殖规模小,执行能力更强。对于散养户来说,首先要从猪舍改造方面入手(如散装料塔、实体围墙、入门入舍淋浴间、物资消毒间、舍内单元格、门窗、纱窗等);其次要增强养殖户的疫病防控意识,再者要划分独立的养殖圈舍方式进行饲养管理。减少外来人员参观,杜绝猪经纪人到场内选猪,销售人员不与外来车辆接触;一定要将场内外衣物和用具分开。
6.做好其他生物管制工作。其他生物也有可能造成疫病扩散,因此,在养猪场内不得饲养其他动物,并且严格防范场外动物进入场区。定期灭鼠驱虫、清理杂草,定期检查和维修场区设备和器具。医疗垃圾必须进行集中焚烧或掩埋,而生活垃圾要在特定区域统一收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