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布鲁氏菌病及防控工作要点

2023-09-20张相霞张伟锋山东省平邑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3年15期
关键词:母畜布鲁氏菌流产

文│张相霞 张伟锋*(山东省平邑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本病的特点是引起母畜的流产、公畜的睾丸炎等,人感染后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世界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农业农村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国家卫健委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

一、病原

布鲁氏菌是一种微小的球状、球杆状或短杆状细菌,它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布鲁氏菌可分为6个种和19个生物型,其中主要致病的有马耳他布鲁氏菌(B.melitensis)、流产布鲁氏菌(B.abortus)和猪布鲁氏菌(B.suis)。该细菌主要在宿主细胞内寄生,它不产生外毒素,但其产生的内毒素可对宿主造成严重的损害。布鲁氏菌在自然界中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它可以在患有布鲁氏菌病动物的脏器、皮毛、乳汁、分泌物、排泄物和流产胎儿中存活数月。在土壤和水中,它可以存活72到144天,在粪便和尿液中可以存活45天。布鲁氏菌对物理因素和化学消毒剂比较敏感,巴氏消毒法可以有效杀灭该菌。此外,布鲁氏菌对热敏感,在6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最多存活30分钟。0.02%戊二醛癸钾溴铵溶液、3%次氯酸钠溶液、5%鲜石灰乳等也可以杀灭该菌。

二、布鲁氏菌病的现状及流行特点

布鲁氏菌最早于1887年被报道,当时从死于地中海热的患者的脾分离出了马耳他布鲁氏菌,并且随后在多种自然发病的动物和流产动物的胎儿中发现了该菌。1949年初,在中国东北、内蒙古等畜牧业集中的地区发现了该病的流行。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报道。目前,我国该病的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内蒙古的牧区以及其他省市的农村地区。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即动物疫病防控意识和养殖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对该病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进而造成疾病的传播。近年来,人间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布鲁氏菌可以在多种哺乳动物体内寄生,它能在动物细胞内增殖。由于不同动物对布鲁氏菌的免疫特性不同,部分细菌种可以感染多种动物。牛、羊等反刍动物对布鲁氏菌最为敏感,母畜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流产。山羊和绵羊是最容易感染马耳他布鲁氏菌的动物。感染布鲁氏菌的羊会在体液、母羊阴道分泌物、乳汁、流产的胎儿以及公羊的精液中排出大量的细菌。这种持续排菌的情况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布鲁氏菌病在牧区中较为高发,并且几乎全年都有发生,尽管有明显的季节性。北方地区一般在2~4月高发。母畜比公畜更容易感染,成年畜比幼年畜的发病率更高,孕畜也更容易感染。

三、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

1.家畜感染布鲁氏菌的症状。

家畜感染后无明显的症状。母畜多表现为空怀、流产、产死胎、生产后流出褐色恶露、胎衣不下等症状,特别是第一胎容易流产,母畜在流产前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呆立不食等症状,之后阴道出流出带血色的分泌物,造成母畜流产,流产后容易形成子宫内膜炎,严重的影响母畜的繁殖生育能力;公羊感染后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睾丸显著肿大等症状,后期表现为睾丸萎缩,严重影响公畜的性欲和生殖能力。病情严重的可出现关节炎、腱鞘炎、滑液囊炎,还可以引起关节周围炎,后期表现结缔组织广泛增生,导致关节变形。

2.人感染布鲁氏菌的症状。人感染布鲁氏菌没有明显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多汗、乏力、疼痛、湿症分离”四大症状。在急性期,表现为“波浪热”、多汗、盗汗、乏力、肌肉疼痛、游走性关节疼痛以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像重感冒一样,所以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感冒。亚急性和慢性患者症状多不明显,多表现为低热、乏力、关节疼痛、脊椎强直等症状,少数出现生殖系统炎症,严重的丧失劳动能力,俗称“懒汉病”。还可以造成卵巢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肾功能不全等症状,少数可见脑膜炎、心肌炎、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四、家畜布鲁氏菌病的病理变化

剖检多见子宫内膜炎、表现为子宫绒毛的间隙中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绒毛膜的容貌有坏死病灶,表面覆盖以黄色的坏死物;流产的胎儿病变主要为败血症病变,胎衣呈黄色胶样浸润,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和肌肉出现出浆液血性炎症,脾和淋巴结肿大,肝有坏死灶;胎盘容易滞留不下,造成化脓性细菌侵入感染形成子宫内膜炎。公羊出现睾丸肿大、坏死性睾丸炎、化脓性睾丸炎,被膜与外层浆膜粘连,切开可见切面有坏死灶及化脓灶出现。剖检还可见病畜出现关节炎、滑液囊炎、腱鞘炎、气管炎等症状。

五、布鲁氏菌的致病机理

布鲁氏菌属于兼性细胞内寄生细菌,它有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侵入宿主细胞后可以在较长时间在细胞内定植、生长、繁殖。研究表明,布鲁氏菌可以改变自身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s),来延缓先天免疫系统模式识别受体(PPPs)的识别,从而延迟宿主反应,建立慢性感染。

布鲁氏菌病感染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淋巴源性迁徙阶段;第二阶段,菌血症阶段;第三阶段,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第四阶段,慢性布病阶段;第五阶段,慢性纤维化阶段。

六、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是患病及带菌的动物,最危险的是患病的妊娠母畜。在动物间主要通过血液或者体液感染发病。

人间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从事养殖和牛羊屠宰加工行业的人员是高危人群。大多病例未采取自身防护措施接触了患病动物的生殖道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带菌的皮毛、内脏等感染布鲁氏菌病;食用了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未充分烹饪熟的牛羊肉(比如未烤熟的烧烤肉串有极大的带菌风险)或被病菌污染的水等而感染布鲁氏菌病;很少会出现实验室防护不到位或者灰尘飞扬的饲养圈舍,容易由呼吸道吸入带菌的空气凝胶而感染。

七、布鲁氏菌病的诊断

临床症状不能作为诊断依据,牛、羊群中如果出现较多母畜流产,可初步诊断为布鲁氏菌病,结合病畜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进行综合诊断,最终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分为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病原学诊断一般采集流产的胎儿、阴道分泌物等,涂片镜检,经柯兹洛夫斯基染色后发现组织样品中含有淡红色的小球杆菌即可初步判定为布鲁氏菌。血清学诊断有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试验、荧光偏振实验、全乳环状试验等检测方法。当前普遍采用平板凝集和试管凝集实验。

八、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原则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采取因地制宜,分区防控、人畜同步,区域联防统筹推进的防治原则,逐步控制和净化布鲁氏菌病。

1.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措施。

(1)加强领导及政策支持。2021年7月26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了《农办牧[2021]32号〈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推进牛羊布病等动物疫病无疫小区和无疫区建设与评估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向。

(2)加强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工作。制定具体的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制定的方案开展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工作,开展布鲁氏菌病基线数据调查,摸清牛羊养殖底数,制定合理的布鲁氏菌病净化计划。

(3)加强免疫接种。布鲁氏菌病还可以通过免疫接种来防控。目前我国市面上预防该病的疫苗主要有布鲁氏菌M5-90疫苗和布鲁氏菌S2疫苗,可根据当地流行的菌株进行选择疫苗。人员在进行布鲁氏菌病疫苗免疫时注意加强人员防护,免疫时应该严格按照疫苗的免疫要求进行操作,防止在进行免疫时造成感染。

(4)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监管。严格产地检疫制度,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监管工作,严禁疫区或阳性动物违规调运,严防输入。做好调入动物的监测和隔离工作,防止引进染病的牛羊。

(5)坚持牛羊自繁自养。坚持做到牛羊养殖自繁自养,不从布鲁氏菌病疫区或布鲁氏菌病阳性场引进牛、羊。

(6)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养殖场门口设置消毒池、喷雾消毒设施等,外来人员及车辆进入场区进行严格消毒。搞好圈舍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并定期对圈舍及环境消毒。

(7)及时报告疫情。如发现母畜出现大量流产现象,应及时报告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并采取相应的捕杀措施,同时对场地进行消毒,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

(8)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印刷宣传单、宣传画在养殖密集区和人员密集区张贴或开展布病防控技术宣传下乡活动,定期开展专题教育技术培训班,加强对养殖户的布鲁氏菌病的防控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

2.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措施。

(1)严格实行养殖场“三区”分离的制度。养殖场户做到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离,养殖场人员在牛、羊接生和饲养过程中做好人员防护,包括戴好口罩、手套、穿好防护服等措施。

(2)做好人员防护。在进行布鲁氏菌病免疫时,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员防护,包括戴好口罩、眼罩、手套,穿好防护服、鞋套等,防止疫苗瓶喷出的气溶胶感染。

(3)改变饮食习惯。注意生、熟分开,不食用未经烹饪熟的牛、羊肉,尽量少吃烧烤。

(4)防治。如果怀疑自己得了布鲁氏菌病,应及时到疾控部门或医疗部门进行诊断就医。

九、结语

猜你喜欢

母畜布鲁氏菌流产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流产后需要注意什么
别自责,自然流产不一定是你的错
为什么不能隐瞒不愿提及的流产史
流产后需要注意什么
母畜妊娠期常见产科病及诊治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母畜分娩前后的饲养技巧
母畜分娩前后的饲养技巧
提高母畜繁殖功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