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逊县十二号井田水害隐蔽致灾因素分析
2023-09-20崔德广
吴 员,崔德广
(1.新疆煤炭综合勘查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2.新疆煤田地质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0)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较多且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做到提前预防难度较大。近年来出现了较多隐蔽致灾的因素及灾害,其中水隐蔽致灾因素是较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对煤矿水害隐蔽致灾因素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在后期源头治理上,及早采取相关措施。
1 井田概况
新疆托克逊县克布尔碱煤矿区十二号井田位于托克逊县城西北(方位330°)55km,井田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东西长约5.26km,南北宽约3.98km,面积约21.195km2。
地层发育由老到新有:中石炭统硅质岩、凝灰硅质岩及凝灰质粉砂岩夹灰岩、三叠系上统小泉沟群湖相碎屑岩、间夹河流相的粗碎屑岩沉积,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碎屑沉积岩,含煤2~5层,即1-1、1-2、KB、KB上及4-2 号煤层,可采煤层4 层,为1-1、1-2、KB、4-2 号煤层;三工河组细砂岩,夹粉砂岩及中砂岩;中统西山窑组粗碎屑岩、细碎屑岩和炭质泥岩,含煤6层,编号由下往上分别为5-1、5-2、5-3、5-4、5-5、5-6 等,头屯河组砾岩、砂砾岩和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互层,第四系全新统砾石、砂土,砾石。
井田南部为克尔碱向斜,北部由次一级的克尔碱小背斜和克尔碱小向斜组成,在井田的中东部则是一条次一级的北东向向斜。发育F1断层,f57为北东向平推逆断层,f58为北东向逆断层,f66为一正断层,走向北西向。见图1。
图1 井田构造图
2 井田含(隔)水层
井田内的地层由松散岩类、半固结岩类、煤层和沉积碎屑岩类组成,经综合分析,共划分了一个透水不含水层,五个含水层及二个隔水层,见表1。
2.1 含水层
井田内的含水层4层。
2.1.1 第四系全新统(Qhal)冲积中等富水性孔隙含水层(H0)
该含水层单位涌水量0.1447L/(m·s),渗透系数4.7m/d,中等富水性,pH值7.6~7.7,属HCO3·SO4-Na·Ca型水;中侏罗统头屯河组(J2t)不含煤承压裂隙中等富水性含水层(H1),单位涌水量0.1384~0.2221L/(m·s),渗透系数0.672~0.950m/d,富水性中等。矿化度446mg/L,pH值8.1,属HCO3·SO4-Na·Ca型水。
2.1.2 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承压裂隙弱富水性含水层(H2)
该含水层统径统降单位涌水量0.00366~0.011L/(s·m),渗透系数0.0038~0.028m/d,富水性弱。水化学类型SO4·Cl-K·Na,Cl·SO4-Na,矿化度5524~9740mg/L。
2.1.3 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承压裂隙水弱富水性含水层(H3)
该含水层单位涌水量0.0104L/(s·m),渗透系数0.01899m/d,富水性弱。水化学类型为Cl-K·Na 型水,矿化度3060mg/L。
2.1.4 石炭系中统弱富水性含水系(H4)
主要岩性为灰黑色硅质岩、凝灰硅质岩及凝灰质粉砂岩夹灰岩。上部为凝灰安山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膨润土。该地层在井田北部和东部有局部出露,组成该矿区的沉积基底。总体上划分为弱富水性含水层。
2.2 隔水层
井田范围内隔水层共2层: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相对隔水层G1,岩性上部为灰色、深灰色粉砂岩、泥岩互层,夹菱铁矿薄层及中粗砂岩透镜体,下部为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底部含薄层煤或炭质泥岩;三叠统上部隔水层G2,为一套灰绿、黄绿色粉砂岩、细砂岩夹薄层杂色泥岩、灰绿色砂岩、粗砂岩,局部夹似层状或凸镜状泥灰岩。
2.3 不透水层
第四系全新统(Qhpl)洪积透水不含水层(T1),井田内第四系除去H0 含水层之外的部分,以砾卵石为骨架,充填细、粉砂岩,厚度0~40m。因其补给源贫乏,不存在储水构造而成为透水而非含水层(T1)。
3 充水水源
3.1 大气降水
井田范围属浅切割的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区,干旱—半干旱气候决定了平均降雨量仅20.3mm,而蒸发量则为5826.2mm,故大气降水对矿井充水甚微。
3.2 地表水
区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约340m。相对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约+800m。地表水系发育有井田西界以西0.4km 克尔碱沟,常流量0.12~0.21m3/s;沟底标高+830~+800m。春季融雪期水量较大,最高洪峰出现在7~8 月,最大洪水流量为88.73m3/s。由于井田范围内之前小煤矿开采所造成的影响,克尔碱沟的地下水通过地下巷道系统由西向东运移,使地表水成为矿井的直接充水水源或间接充水水源。通过测算,侧向补给约2000m3/d。
3.3 地下水
井田内含煤地层以上地下水富水性弱至中等,含煤地层含水层基本上是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侵蚀基准面以上的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水量小,富水性弱,平硐开采易于排水。侵蚀基准面以下煤层顶板含水层均为承压水,富水性弱至中等,易于疏干,对开采造成危害小。
3.4 老空水
3.4.1 采空区
通过物探手段加之钻孔验证,确定井田内共4处采空区。CKTX-1 位于东西长约700m,南北宽约200~250m,面积约0.153km2,采空垂深40~150m;CKTX-2东西长约710m,南北宽约75~125m,面积约0.078km2,采空垂深40~90m;CKTX-3 东西长约825m,南北宽约100~200m,面积约0.128km2,采空垂深40~150m;CKTX-4 东西长约750m,南北宽约80~285m,面积约0.162km2,采空垂深40~230m,见图2。
图2 采空区综合成果图
经估算井田內采空区积水量为832631m3,采空区积水量较大。因此后期防止矿井涌水量增加,同时伴有矿井突水或突固的可能性,建议制定有预防预控措施(预留煤柱,采空区钻探放水等),对于老窑出水情况应进行实时观测、记录,发现异常及时解决,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严防老窑积水涌入矿井的可能。
3.4.2 火烧区
火烧区呈椭圆形的带状分布(图1),顶板埋深在1.58~6.69m,延深在45~64.8m,向南倾,倾角35°~40°,地表投影面积约0.035km2。验证钻孔8-6 煤层顶底板多为粉砂岩、细砂岩,烘烤岩底板33.05m,燃烧的煤层为西山窑组5-2 煤层,5-1 煤层顶底板岩石比较干燥,煤层未见燃烧、热异常等情况,钻孔水位埋深29.50m,水位标高755.85m,结合物探成果,井田内煤层火烧区范围较小,说明火烧区岩层含水性微弱,透水性差。
4 充水通道
井田充水通道主要是煤层开采形成的冒落、冒裂裂隙,其次为原生结构面裂隙,局部为断层裂隙。
4.1 垮落带导水裂隙
通过经验公式经计算,当前主要开采的煤层垮落带、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结果见表2:5-1 煤层垮落带高度1.36~27.6m,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9.89~102.28m;4-2 煤层垮落带高度1.20~27.72m,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9.33~102.71m;KB 煤层垮落带高度1.24~19.24m,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9.47~72.85m;通过测算的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经与煤层间距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井田内局部地段下部煤层导水裂隙带与上层煤层采空区相互沟通,因此在下部煤层的施工和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上部采空老窑积水对矿井生产的危害。
表2 垮落带、导水裂隙带高度统计表
4.2 断层导水性
井田内断层较多,以压性逆断层为主。除井田北部的F1逆断层断距大于370m外,其他断层断距一般2~66m。井田东部已揭穿f57斜交逆断层,最大垂直断距66m,断层带含水层厚度18.99m,在157.44~217.51m 试段中,水位高出地表1.15m,抽水降深35.46m,统径统降单位涌水量0.008716L/(s·m),渗透系数0.0588m/d,水化学类型SO4·Cl-Na,矿化度4044mg/L。井田北部揭穿的F1断层,在3.31~46.75m试段中,抽水降深32.43m,统径统降单位涌水量0.01113L/(s·m),渗透系数0.02733m/d,水化学类型Cl·SO4-Na,矿化度12793mg/L。表明断裂带内承压水头较高,富水性及导水性弱。但在煤层开采临近断裂时,还应该注意观测矿坑涌水量的变化,防患于未然。
4.3 不良封闭钻孔
井田内累计施工140余个探煤钻孔,一般钻孔均按要求全孔封闭,尽管现有资料中未发现封闭不良钻孔,由于施工年代跨度大,封闭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封闭不良钻孔也可能是导水通道。
5 结论
(1)井田范围内充水水源有地表水、地下水、老空区积水等3类。地表水和第四系潜水含水层等上部含水层水,以及克尔碱沟为矿井的间接充水水源。雨季期间应对煤矿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加强雨季巡查工作,储备足够的防洪抢险物资,对检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制定措施,防止地表洪水涌入井下造成突水事故。
(2)井田内西山窑组H2的裂隙承压水及八道湾组H3这些裂隙承压水虽具有一定的水头压力,但在天然状态下其富水弱—中等弱,易于疏干,为矿井充水的主要水源对煤层开采不会造成大的威胁。
(3)井田内充水通道有顶板垮落带、导水裂隙带、底板岩层破坏裂隙、断层裂隙带和封闭不良钻孔等形式,其中以顶板垮落带、导水裂隙带为主要充水通道,断层导水也有一定的危害。
(4)第四系潜水含水层、地表水对矿井生产影响较小;上部H1、H2 砂岩裂隙含水层均为富水性弱—中等的含水层,厚度较薄,不会形成大的突水;老空水含水量较大,在导水构造的影响下,如若与地表水流沟通,或者在开采沟通的情况下,矿井将面临突水的威胁。在后期开采过程中,侧向补给水、老空水将会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故需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