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幡节目的发展与革新
2023-09-20郑莉
文|郑莉
中幡表演历史悠久,起源自隋唐,发展到清代,中幡戴上了最上面的伞帽,开始有了清晰的表演制式,并加入皇家护卫表演的行列。此时的中幡表演中还加入了“冰上担幡”等冰嬉系列动作,开创了冬季的专属表演。清代乾隆和咸丰两位皇帝都对河北地区的中幡表演大为褒奖,咸丰皇帝曾手书“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幡面给当时河北的民间耍幡艺人,目前那面写着“国泰民安”的中幡还保存于廊坊地区香河县安头屯村。
幡者,旗也。按大小,幡分为硕、中、小三类。其中在杂技表演中最常见的是中幡。中幡的传统高度是9米左右,这也是杂技表演中被使用最多的尺寸,再加上伞帽和表演者的托举,几乎达到了10 多米的高度。道具中幡的庞大,使得耍幡人要苦练手腿功夫。和很多杂技节目的训练一样,中幡的基础练习中要求力量和技巧并重,缺一不可。而传统的重达几十斤的中幡,表演中不但要有摔跤技巧,还往往夹带气功表演。与这些技巧伴随的是中幡表演的爆发力和观众观看时惊险刺激的心理感受。
作为力量型杂技节目的代表,中幡以往过于阳刚,“惊、奇、险、难”有了,但美感和趣味不足。与传统印象中沉重又充满乡土气息的中幡节目不同,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的获奖作品《龙跃神州——中幡》对中幡节目进行了革新,整个节目清澈、明快、大开大合,虽然仍围绕勇士与中幡、勇士与勇士互搏的主题,但在整体编排、音乐、舞美和多媒体运用方面都做了“大手术”——流畅的演出动线,举重若轻的技巧,无缝拼接的多媒体表演互动及承担了舞台画面构成线条的全新中幡设计,组成了一个令观众耳目一新的杂技中幡节目。演出中的杂技本体技巧恰如其分地融入了整体编排。作为表演主体的身体和道具中幡合二为一,两者并不拘泥于传统中幡表演的交替腾挪,除了扔得高、立得稳之外,更获得了现代视觉审美的综合印象高分。
《龙跃神州——中幡》流淌着一股清澈感,这来源于节目整体的现代意向化表述手段。导演放弃了局部约定俗成的小传统,把中幡表演的彪悍硬朗接驳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传承的审美格局,追求表演过程中的圆润和流畅。在节目中,传统戏曲、武术、中国舞与杂技有机结合,不管是音乐的处理、舞美的设计,还是多媒体的运行,甚至是杂技动作的推陈出新、道具制作的妙招,都使得整个表演始终传递着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气息。
在整个舞台呈现过程中,导演创新了大量现代视觉构成元素。点线面的构成在节目中的巧妙运用,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变化。高大的中幡在舞台画面中不断切割和组合,创造了视觉的律动。此外,中幡作为道具被添加了浓烈艳丽的现代图腾图案,幡面色彩华丽,流动中有隐隐璀璨华光,边缘搭配金色流苏。表演中,图案是静态,流苏是动态;舞幡勇士是动态,中幡是静态;现代音乐是静态,京剧鼓点是动态,动静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里的中幡不仅以直立动态形式进行动作展示,还加入了伞帽的正面动态组合,充分显露了当年“大执事”的威武。表演中,伞帽与幡面不同,是浓郁饱满的中国红,当伞帽整齐地面对观众舞动和旋转时,颜色和点、线、面的旋转排列带来冲击。此时,中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道具,同时承载了相应的情感表达的功能。
能够把舞台上的表演转化为观众的情绪共振,引导观众与表演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共鸣,激发观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是《龙跃神州——中幡》的创新所在。人与物动静结合、舞美服装浓淡呼应,构成了《龙跃神州——中幡》表演中新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体验,也完成了新时代中幡表演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