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与对策

2023-09-20张丽娟浦江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艺术类大学生

张丽娟 浦江

[摘 要]高校艺术类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及实践对于国家培养新时代文艺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意义,要遵循检验立德树人成效、观照专业特殊性、提高人文素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原则。通过调查发现,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职业生涯教育在覆盖面、形式和参与率等“量”的方面已达标,思政教育效果显著。但 “质”的方面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渠道单一、学生自主意识不强、忽视校外资源、教育实效不够。应从顶层设计、师资培养、档案跟踪、平台资源维护等几个方面着力保障育人长效。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艺术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9-0008-05

2007年以来,为回应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类高校相继在“第一课堂”推广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在“第二课堂”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类赛事活动。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相关理论素养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但对高校来说,大学生就业难题似乎更亟待研究破解,相较而言,职业生涯教育研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实际上,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研究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将目标聚焦培养新时代文艺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聚焦培养谋求职业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职业生涯教育理应在高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虽有别于专业教育,但作为一门与“三百六十行”职业相关的通识教育,它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未来从事的职业有高度相关性。然而当前,职业生涯教育从施教者到教育内容、教材、教育载体、教育形式的专业区分还没有在高校普及。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应引起更多关注和研究。

一、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遵循

(一)检验立德树人成效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文艺工作的中坚力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要以培养新时代文艺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检验成效的标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将他们培养成扎根时代、扎根人民,德艺双馨的文艺研究人员、文艺创作人员。因此,高校教育不应在艺术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厚此薄彼,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还需着力帮助他们形成与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相匹配的职业价值观,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一是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传播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二是勇于担负服务时代、服务人民的光荣使命,深入时代生活,关照人民、抒写人民;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优秀作品引领良好社会风尚。

(二)观照专业特殊性

2021年教育部对高校艺术类专业招考工作提出了新的指导意见,为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选拔评价指明了方向。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也能从中找到基本遵循。高校艺术类专业招考与普通高考不同,实行“文化素质+专业能力”的综合考评方式,其录取指标综合了统一高考文化成绩、省级统一专业考试成绩和高校校考成绩。由高校“入口关”的特殊性可推出:一是艺术类大學生具有音乐或美术等专业特长,他们在审美、动手、创造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二是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及本校其他专业学生;三是综合评价体系下选拔出来的艺术类大学生应变能力、独立意识较强,对职业生涯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可知,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应注入更多专业特殊性观照。

(三)人文素养再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出台的高校艺术类专业招考指导意见中还指出,2024年起,一些培养中偏重文化素养类的专业,如艺术史论、戏剧影视文学,直接依据高考文化成绩择优录取,而其他艺术类专业的文化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也不得低于50%。教育部的导向已经很明确,未来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不能仅仅是艺术技能型人才,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能理解中华传统文艺理论、能传承中国美学精神,成为人文、技能、道德“三修”的高素质文艺人才,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

(四)基于课程思政理念

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这一内容是针对高校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提出的,而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正属于职业生涯教育的范畴,因此,本研究正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题中之义,开展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应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将思政教育贯穿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育人作用,构建“三全”职业生涯教育大格局。

二、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选取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展开调查。通过网络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1341份,剔除无效问卷193份,有效问卷共计1148份,有效率85.61%。有效样本的性别比例分布是男生30.92%,女生69.08%;年级比例分布是一年级30.92%,二年级34.23%,三年级34.85%;专业比例分布是表演艺术专业14.02%,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7.14%,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3.57%,环境艺术设计25.44%,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36.76%,室内艺术设计13.07%。

(二)调查侧重点

问卷调查在艺术学院内部开展,从学校、学院的层面来看,样本接受的职业生涯教育大体是一致的,因此,本调查的侧重点不在于学校、学院如何开展,而在于学生的接受效果和教育需求。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接受渠道单一,自主获取意识不强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获得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渠道,占比为88.76%;家庭教育(2.18%)、学生自主获得和其他途径获得的比例总计11.24%。数据证明了近年来高校正在大学生中普遍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主要依赖学校教育。但透过职业生涯教育的施教者分布可见,样本学生的其他教育力量明显不足,样本学生自身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也尤为欠缺,以被动接受学校教育为主。

2.校内三重期待,校外缺乏关注

学生希望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者,排名前三的是专业教师(80.84%)、 校内专职就创业指导师(62.20%)、辅导员或班主任(50.26%);其他实施者按照比例分布依次为:职业生涯教育领域专家(37.72%)、用人单位HR(27.87%)、优秀毕业生(19.77%)、企业家(17.86%)、家长代表(3.48%)。数据表明,艺术类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有三重期待:一是与所学专业高度契合的职业生涯教育,二是接受职业生涯教育领域专业师资的指导,三是有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悉心关注和精准帮扶。这三重期待均是面向校内资源。相应而言,也反映了学生对于社会资源缺乏敏感和关注。但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恰恰是为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正说明职业生涯教育急需引导学生将眼光从校内转移至校外,更多地探索社会、探索职业。

3.“全覆盖”“多样化”“有保障”已达标

除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职业测评,学生参与过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教育形式按比例分布依次是:专题讲座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59.06%)、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48.08%)、专业技能大赛或艺术展演(27.87%)、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创新创业大赛(27.09%)、没参与过(19.86%)、一对一职业生涯辅导(8.89%)。当前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测评已达到在校生全覆盖,通过课程学习和参与测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意识,而如何分层分级分类施教,如何通过课外实践和辅导提高教育质量是摆在眼前的课题。数据显示,超4/5的样本学生参与过其他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半数左右的样本学生在专题讲座和专业课程中获得相关教育,超1/4的样本学生参加过专业技能大赛或艺术展演、学校或学院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或创新创业类比赛。这说明样本学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达到了三个目标:一是课程、测评全覆盖,二是教育形式多样化,三是活动参与率有保障。

4.思政教育效果显著,启示“慢就业”问题

艺术类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什么,学生的选择按比例分布依次是:(1)应该着眼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增强学生将个人的艺术追求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结合的意识(80.57%);(2)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理念(79.27%);(3)应该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以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为主要目标(66.29%);(4)应该密切关注市场需求,指导学生顺利就业(40.24%);(5)应该注重专业教育与职涯教育的融合,着力提升对口就业率(33.62%)。样本学生中的大多数并没有将顺利就业、提升就业率等眼前的问题当作职业生涯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更多地着眼于家国情怀、长远发展和道德修养,这说明样本学校长期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著,令人欣慰。同时,这也对当代大学生“慢就业”问题的研究有一定启示,与就业速度相比,大学生更在意长远的职业发展。透过“慢就业”现象,能看到当今大学生的生涯意识正不断增强。

5.“质”“量”存在差距

问及是否希望学校学院提升职业生涯教育质量,91.55%的样本学生选择希望,8.45%的学生表示不希望。希望的原因,53.83%的学生选择了職业生涯教育很有帮助,我从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受益;37.22%选择了职业生涯教育很有帮助,我对目前的职业生涯教育质量不够满意。不希望的原因,5.84%的学生认为学生应多参与社会实践,在亲身实践中获得职业生涯教育;2.61%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教育作用不大,希望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专业学习。当然,希望或者不希望的单纯表态还不足以说明目前样本所接受的职业生涯教育质量亟待提升。但分析原因,不难发现,明确表示从中受益的刚过半数,且仍有8.45%的样本学生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意识淡漠。这与前述“全覆盖”“多样化”“有保障”的开展形势不相匹配,说明了教育的“质”“量”之间还存在不小差距。

三、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成因

(一)价值认知不足

《苏州市职业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显示,艺术类毕业生工作与相关度为74.59%,全校平均为59.24%,2020届江苏省专科毕业生工作与相关度为63.08%。通过数据对比不难理解专业教育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而相对地,职业生涯教育区别于艺术专业教育,是一门通识教育,在学分制的教学体系中,职业生涯课程通常只有1-2个学分,是一门不太重要的必修课。因而,艺术类专业师生甚至院校对职业生涯教育价值的认识往往还存在局限性。其实,对于个人而言,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入-做-得-拓”过程,学校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专业技能准入这个“入”的难题,还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艺工作价值观、掌握职业决策的科学方法,提高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职业获得感、个人生活幸福感。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当今世界信息资讯和文化思潮复杂多变,且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高校培养艺术类大学生能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培养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至关重要。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尤其应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明辨的本领,扎根人民的理念。

(二)师资配备不强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往往归口在学生工作部门,主力军是长期从事就业创业工作的骨干师资和辅导员。但在课程活动全面铺开的背景下,在高校现有师资队伍结构难以及时调整的困难下,职业生涯教育师生配比不足并非个例。在此处境下,如不能及时将职业生涯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纳入顶层设计,就容易出现“现学现教”“照本宣科”的现象,最终导致教师走上讲台缺乏底气,学生走进课堂提不起兴趣,使职业生涯教育的普遍开展背离初衷。师资力量不足还导致同一所高校内所有专业学生接受的职业生涯教育同质化严重,缺乏专业区分度。为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学水平,使新教师快速上手,学校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通常会成立课程教学团队,集体研讨备课,制作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讲义等。规范的教学材料使授课教师统一了思想,为他们提供了便利。但若不能深入研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行业,着眼当下数字经济、新业态给艺术类大学生职业发展带来的生机与挑战,则很难让学生投入兴趣、信任,就更难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了。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论是教学质量提升,还是科研解决实际问题,都需要有充足的师资保障。

(三)“三全”育人机制不够健全

“三全”育人就是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思政教育、价值引领贯穿育人全过程、各环节。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三全”育人机制不健全表现在:一是全员协同育人机制不成熟。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出台,为全员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健全指明了方向。但实践探索中还存在组织、教学、科研、学工、后勤、保衛等部门的育人功能发挥不均衡、部门协调不充分的情况。二是全过程档案不清晰。全过程提升职业生涯教育质量需要做到专业化教育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如不能做到“一生一档案”,则很难关照学生成长全过程并进行动态辅导。生涯教育课程、生涯实践活动、生涯辅导咨询记录,学生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各种档案资料分别保存,完成即封存,不再具有参考使用价值,这是当前艺术类专业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可以说,实现“一生一档案”是艺术类大学生全过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三是全方位育人资源待挖掘。全方位育人旨在提升综合素质,这呼应了前述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遵循。全方位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必须全方位提高教育资源供给水平,挖掘校内校外优秀教育资源。在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中,专业教师资源、科研项目资源、文化单位资源、艺术家名师资源、合作企业资源、优秀毕业生资源、家长资源还没有充分参与进来。

(四)对实效考评不够重视

前述调查分析,“全覆盖”“多样化”“有保障”的开展形势仍不能实质性提升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质量,缺乏教育的实效考核评价机制是原因之一。当前对艺术类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还停留在课程有没有通过、活动有没有参加、就业率有没有提高等浅层次目标上,而对于真正会对职业人生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教育成效却缺乏必要的考核评价,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水平,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能力如何,能不能成为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有没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能不能树立终身发展理念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一)做好顶层设计,提高政治站位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升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质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承载着新时代文艺人才培养、中国文化艺术传承创新、社会文化艺术服务、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质量是艺术院校育人水平的重要指征。因此,艺术院校全体师生要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凝聚共识,着力提升。一是发挥艺术院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效纳入党组织述职评议中。二是艺术院校要统筹各部门、全体教职工在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做到职责明确,避免互相推诿。三是打通不同部门、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机制,打造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平台,以问题为导向,聚合育人力量。四是将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纳入评优奖励制度,发挥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夯实师资培养,力促协同育人

以院校就创业指导骨干教师和辅导员为职业生涯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对象,一是以“师徒结对”、科研平台、辅导员工作室等形式实现校内专业师资的“传-帮-带”格局;二是制订梯队培养计划,每年选送教师参加教育行政部门、专业领域内知名高校组织的师资培训,参加专业机构培训,如北森生涯培训TTT、GCT系列培训、GCDF职业规划师培训、BCC生涯教练培训等,形成职业生涯教育师资专业化、职业化格局;三是邀请职业生涯教育专家、艺术名家、合作校企能手、校友等优质社会兼职师资,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格局。

(三)建立生涯档案,跟踪教育实效

生涯教育课程、生涯实践活动、生涯辅导咨询记录,学生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各种档案资料分别保存,完成即封存,这是当前艺术类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如不能做到“一生一档案”,则很难关照学生成长全过程,并进行动态辅导。要为每位艺术生建立从入学到就业后的个人职业生涯教育档案,一是将专业教育、职业生涯理论课程、职业生涯实践活动、技能竞赛和艺术展演风采、就业能力培训等档案融为一体,形成系统,并长期跟踪毕业生就业信息;二是将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档案纳入艺术院校智慧校园系统,为协同育人调取学生资料切实提供方便,为开展艺术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提供大数据支持,为教育实效的考核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四)维护平台资源,保障育人长效

艺术院校要充分挖掘大师工作室、合作文化单位、合作企业、合作地方基层单位等实践基地资源,充分利用校内文创中心、新媒体中心、演艺中心等艺术类学生活动平台,调研学生需求,根据学生生涯教育档案,做到精准分配,使每一名艺术生的生涯成长有平台有资源,在实践基地真实的情境中提升职业素养,在活动平台的朋辈互助和团队协作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任克.体育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77-79.

[2]车颖慧.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的融合[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1):49-51.

[3]秦宁,王立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9):61-64.

[4]潘鹏程,何星舟.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质量现状和对策研究——基于课程对学生成长需求的满意度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6):46-49.

[5]吴丽朦.高校职业生涯课程建设的价值、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2):17-19.

[6]唐凤芬.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三课堂联动”教学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3):68-69.

[7]刘思思,鲍锐.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策略——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4):83-87.

[8]弋鹏,田仁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三全育人”的视角[J].江蘇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33-36.

[9]李明泽,张晓雁.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长效机制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628-632.

[10]张华麟.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探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6):37-39,47.

(责任编辑:刘洁)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reer Education for College Art Students

——Take the Art School of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Lijuan  Pu Jiang

( College of Arts,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career education of art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untry to cultivat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ause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we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t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cultivation, taking care of specialty particularity, improving humanistic qualit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based on curriculum. Through the survey, it is found that the vocational career education in the art school of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has reached the standard in terms of coverage, form and participation rate, and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bviou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aspect of "quality", such as the single educational channel, the weak sense of students' autonomy, the neglect of off campus resources, and the insufficient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ive to ensure the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from the top level design, teacher training, file tracking, and platform resource maintenance.

Key words: Career education; Art; College student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教育艺术类大学生
艺术类专访心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职业发展意向的研究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保障措施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