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西南小花苗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2023-09-20张宁宁

西部皮革 2023年16期
关键词:花苗民族服饰蜡染

张宁宁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550025)

0 引言

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呈现载体,既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他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呈现,传承与创新发展民族服饰文化是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对黔西南小花苗服饰文化开展研究,概述黔西南地区小花苗服饰的历史源流、服饰类型和技艺,分析小花苗服饰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性经验。

1 黔西南小花苗服饰概述

1.1 小花苗服饰的历史渊源

“小花苗”这一称谓属于他称,本地人自称为“阿蒙”或者“蒙阿苏”,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川黔滇方言第二土语,无本民族文字。从历史上看,小花苗属于中原苗族南迁的一支,在发展中随大批苗族迁入川南,繁衍生息,其后又迁入贵州境内,水西领主、乌撒领主的管辖范围,成为乌撒领主的政治庇佑对象,一直在乌撒领主的管辖范围内生存[1]。目前,小花苗的居住地主要集中在黔西南的毕节、赫章、纳雍、水城、威宁、大方、镇宁、紫云和黔西南普安县等地。普安县青山镇、雪浦乡一带的小花苗,是苗族中的一支,据《普安县志》相关史料记载,普安县内的小花苗300年前开始从黔西多次搬迁,最后迁入黔西南地区的小花苗支系主要落户居住在青山镇、雪浦乡等地[2]。

小花苗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其中渉及到小花苗的宗教支系、图腾崇拜、社会结构等领域,是中华民族服饰宝库的重要历史积淀。小花苗服饰主要流传于普安县雪浦乡六斗种组、旧屋基组、火石山组,青山镇自然村组。小花苗服饰记载于少许汉文文献中,《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服。”《图画见闻志》载:“唐代‘东谢’苗族‘卉服鸟章’。”《普安史志》载:“花衣花者,谓之花苗。”“五色服”“卉服鸟章”“花衣”表明了古代苗族服饰的风格[3]。青山、雪浦一带的小花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服饰传承较好地沿袭了其历史传统风挌。小花苗服饰制作为女性传承,由苗女的祖母、外祖母、母亲等长辈亲手传授,勤学苦练后,方能学会。小花苗服饰特别是盛装,是重大活动及节日的符号标志。

1.2 小花苗服饰类型

普安县青山镇、雪浦乡一带的小花苗服饰制作与原始的劳动方式有关,继承了纺织、刺绣、蜡染、挑花等古老的手工艺技术。普安县内青山镇、雪浦乡一带的小花苗服饰类型包括妇女上装、下装、头饰、飘带。

妇女上装被称作花花背,分为衣领、花块和前后襟三部分,花花背是开襟无袖无扣长披肩,又称“花衣”。之前多以自种麻纺织的白麻布为原材料,现多用市场上购买的白色棉布或白色化纤布料为原材料,通过蜡染制成绣花衣,再以数纱绣法绣上形式多样的花纹,刺绣的花纹通常为动物图案、植物图案、纪事图案、山川河流图案、生产工具图案等。

下装为蜡染百褶裙,由裙头、裙腰和裙身三段构成。裙头用柔软的白色棉布制作,裙腰为一段5~6寸宽的蓝色百褶,裙身作为百褶裙的主体部分,除中间一小段为素色外,其余均为蓝底白花蜡染图案。少女裙一般都较窄较短,长度到小腿位置。已婚女性所穿的百褶裙会在裙身蓝底白花蜡染图案接一段宽为5~6寸的黑色裙脚,在裙脚和蜡染之间用以一段红色条纹镶贴分隔,裙身看起来较为宽大,长度到脚踝位置。

头饰主要为盘状挑绣头帕,外加绣花流苏装饰,有时还在盘状挑绣头帕上盖自制挑秀方巾。

飘带分为两种,第一种以五颜六色、形状不一的珠子为底端装饰,通过螺丝花挑绣而制成;第二种为原始形,装饰朴素,花纹颜色相对无变化。带体颜色为红、黄、蓝、绿、黑、白、紫相互搭配,相互衬托,底布与黑色为主,蓝色相搭配。每种颜色都以螺丝花、曲线花、波浪花、小蝴蝶花、青草等为载体呈现。

1.3 小花苗服饰技艺

小花苗服饰以红色和黄色为主,白色作底,运用挑花、蜡染、织锦、布条镶钻等技艺将城池、山川、河流、房舍、荷花、鱼花、火镰花等元素在服饰上完整表现出。

花花背主体花块上使用的是挑花技艺,是小花苗服饰最精美的服饰技艺。在制作挑花花背时要经过多道工序,先是用黑色的丝线在白色麻布或棉布上挑绣出花背的主体图案轮廓,再用黄色、绿色或红色丝线勾边强化,有的还填充空余图案[1]。挑花花背易变色或褪色,因此不能被雨淋也不能经常清洗。

花背后背中心图案和妇女百褶裙上主要运用蜡染技艺。蜡染的制作比较费时费力,通过蜡染作出的图案效果虽然没有挑花技艺绣出的图案颜色鲜艳明朗,但经常水洗不会变色或褪色[4]。小花苗妇女百褶裙主体部分均为蜡染,整个百褶裙蜡染图案由众多宽窄变化不一的条纹组构成,裙身整体大气沉着,富于层次变化。

花背主体花块和腰带制作的花纹主要运用织锦技艺体现。织锦在织布机上完成,先根据图案要求配好相应的棉线或麻线,再一针一梭挑织。织锦花块白底黑花,图案清晰,对比鲜明,纹饰细腻美观。

布条镶贴技艺使用较为频繁,主要在衣领处镶贴细布条层叠、花背图案处镶贴边框、填充花背图案。

2 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困境

2.1 技艺传承断层危机

小花苗没自己的文字,服饰制作工序繁杂,授艺方式单一,多数小花苗的年轻人认为学之无用,选择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求学导致服饰制作技艺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危机,部分老年人表现出强烈的担忧。也有部分人对目前小花苗服装技艺传承断层危机无动于衷,认为可以“随意穿戴,无需拘束”。从人口大量外流和对小花苗服饰制作技艺传承面临断层危机的态度可看出,当地居民对其服饰制作技艺传承意识不高。因此,对于小花苗服饰传承和创新发展要充分激发当地居民的主体意识。

2.2 全球经济一体化冲击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逐渐走向趋同化: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种族的人们在观看同样的文化影片,有着不同风俗习惯的人们却喜欢吃同样的大餐,拥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们却用着同一品牌的电子产品,聚焦于同一类话题,去相同的地方观光旅游……现实情况表明,文化全球化给各国文化带来交往交流机会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世界文化的走向趋同化,动态的跨文化认同正在悄然崛起。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小花苗服饰的内涵和独特魅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小花苗服饰的时代价值,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3 黔西南小花苗服饰传承发展的策略

3.1 立足本土,推陈出新

在以前的国际市场上,很少有以中国风为主题的服装设计,设计师们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市场的最前沿。但如今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文化实力,中国民族服装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大部分外国的时装设计师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服饰没有深入的了解,但我们国内设计师在中国市场上取得的成绩却是不容置疑的。在经济多元化背景下,民族服饰也渐渐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态势。它不仅仅是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的服装技术相结合,更是传统元素在现代的传承和延续。促进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力抓手便是新思维和新技术,利用新思维和新技术将更多的精致的民族服装塑造出来,我们不仅要立足于自己的本土文化,将自己的故事讲好,还要吸收当代服装文化中的精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如此,方能充分激发民族服饰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3.2 活化经典,文旅融合

要活化经典元素,并不是说要一味地在当代设计中融入经典元素去跟上潮流,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想找到传统物象作为一个突破口,对其进行适当创造性转化,以满足当今消费群体审美需求,让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保留固有的文化内涵,又能提高其跟上时代发展的竞争力。小花苗服饰的图案纹饰与其传统服饰的发展密不可分,其内容大多为小花苗群众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的事物,承载了小花苗群众的历史,成为了小花苗群众的另类形式的“语言”。如,小花苗植物图案是小花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所处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以及所具有的民族审美。小花苗服饰图案纹样主题大多反映了民族迁徙、赞美辛勤劳动等,将服饰作为传播人类美好愿望与理想的载体,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融于图案纹样之中。如,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小花苗妇女,大多会选择以美丽、吉祥、富有生气为主题的服装花纹样式。我们应该在对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进行重新审视、比较的基础上,将小花苗服饰中的传统图案应用到当代的服装设计中[5],使当代的服装展现出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要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把民族服饰的常态化和大众化作为首要任务。让少数民族的“奇装异服”最大特点和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当游客在少数民族村寨进行体验式旅游时,游客可穿戴民族服饰或者与穿戴小花苗服饰的当地人合照留念,通过体验式旅游共跳民族舞,学唱民族歌谣等方式推动民族服装的传承和保护时,又可以推动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6]。这种体验式旅游特色旅游同样会提高游客对小花苗服饰关注,当地村民可通过制作和售卖小花苗服饰,为苗寨创收。

3.3 产研结合,打造品牌

“品牌化”作为一个混合性概念,是在产品中融入产品文化背景,能够区分同类型的竞争产品[7]。而品牌形象则作为某个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是经过消费者综合感知而形成的整体形象,包含着产品的文化内涵、产品品牌认同、情感满足等。根据市场调查研究,大多游客对小花苗的“民族产品”的品牌形象认知单一且不清晰,缺乏对小花苗这个支系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偏差。这种认知偏差对于小花苗服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民族产品”的产业化发展都是很大的阻碍。因此,打造“一条龙”式的品牌化理念,要以产业化为龙头,深挖小花苗的优秀民族文化,使之与当前的市场背景相结合,明确自身产品定位,创新发展民族产品,树立小花苗服饰品牌形象、地理标志等,进行政府打造,企业推广,学术研究等全方位的规划,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与国内外的文化、时尚和艺术机构进行沟通和合作,以多种方式和途径实施“出去战略”,创建小花苗传统文化的“品牌”。采取产研结合的方式是快速扩大品牌效应的绝佳选择。开展研发与生产的融合,打造一个品牌,就要求在企业中成立一个专业的、井然有序的集体决策机构,将与小花苗文化、服装设计等有关的行业的专家们,组织起来进行研究与开发,建立一个联合研究中心,主要开展技术服务和项目采购工作,对每个项目均采取项目责任制,并由项目负责人来负责具体执行。联合研究中心定期举行管理委员会会议,对研究进展、项目运作和资金运用等进行总结,并讨论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8]。通过产业与研发相结合,让民族服饰品牌形成从研发到制造,再到线上线下结合推广传播,形成系统化和系列化的品牌形象,产研结合的方式便于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可及时了解服饰市场的流行趋势,对服饰的细节设计进行优化与改善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结语

小花苗服饰作为贵州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同样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要促进人们对传统民族服饰的认识,接受其影响与熏陶,从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在实现小花苗服饰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可加以正确的适当引导来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服饰文化过程中,要讲好本民族故事,不断活化经典,服饰产业一体化发展等具体措施。小花苗服饰文化的创性转化和,要做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的进行有机融合,使小花苗服饰符合现代社会对民族服饰的审美观,开拓民族服饰市场,满足多元化市场需要,充分展现小花苗服饰的独特魅力。如此,才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猜你喜欢

花苗民族服饰蜡染
蜡染的纹饰探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可爱的小花苗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马丽蜡染作品
小花苗
蜡染手绢寄深情
蜡染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