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站历史类科普视频的流行对公众史学的启发意义

2023-09-19郭悦歆何昱杰

今古文创 2023年35期
关键词:B站流行文化视频

郭悦歆 何昱杰

【摘要】从古代的历史小说到近代的通俗写史,再到当代的公众史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普及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特别是近些年,超文本形式的历史类视频制作成为历史普及的热门方向,互联网上出现了一批历史类自媒体的从业者。以B站历史科普类自媒体为典型案例,分析历史科普类视频的创作特点和传播规律,对促进公众史学与视频自媒体的结合,以及推动公众史学研究的丰富和完善,皆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B站;科普;视频;公众史学;流行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5-0094-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5.029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中国近代史趣味教育app研发”(项目编号:202110373073);淮北师范大学“三全育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安徽党史名人视觉小说的设计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03103014)。

历史普及教育是历史教育的一部分,有别于课堂上的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普及教育的着力点主要是通过各种浅显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来传播历史,以期提高公众的历史知识素养和国家认同感。改革开放以来,大众对历史文化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成为历史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大众获得历史知识越来越便利。B站、抖音等平台经历了多次技术迭代后,创作者在平台上发布视频的门槛大大降低,许多历史爱好者成为历史知识的传播者,甚至成为历史类科普自媒体的从业者。正是依托这些从业者,视频网站已成为历史普及教育的重要平台,研究这些平台出现的历史知识普及现象成为当下学术不可忽视的方向。

本文将从跨学科的角度,结合传播学与历史学,初步分析B站受欢迎的历史类科普视频的表现形式,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即:如何看待视频网站上各种类型的历史类科普视频?这些视频能否有效达成普及历史教育的目标?相关现象对于公众史学发展有何启发价值?对此类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推动当下更广泛意义上的思想文化建设。

一、B站历史类科普视频的表现形式

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诞生于2009年,是中国最早创立的弹幕视频网站之一,经过十余年发展,B站逐步从聚焦ACG垂直领域的视频社区发展成为聚焦各类文化的综合型视频社区。2021年6月,在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开幕式上,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提供了一组数据:B站有7000多个内容品类,其中有45%属于泛知识类的内容,有超过7855万用户在B站学习,中国985和211大学里面,B站的使用率是82%,中国大学生已成为B站的主力用户。[1]B站知识区的内容生产模式主要为PUGC模式,视频的制作者被称作up主,它们是个人或创作团队。这些创作者大多具有良好的知识背景,做视频的动力往往出自个人兴趣,所以视频商业化气息较淡而学术性较浓。

B站视频体系共有16个大分区,知识区是其中之一。知识区大致能分为8个子栏目,包括:人文历史类、财经商业类、校园学习类、社科心理类、职业职场类、设计创意类、科学科普类以及野生技能协会类。[2]以关键词“历史”进行检索,网站显示出的相关视频超过1000条,搜索页面达34页。B站作为一个有及时反馈系统的视频网站,up主能够根据观众的点赞、投币、收藏和评论等数据快速获知观众对视频形式与内容的好恶程度,所以up主的视频创作风格在经过数据试水期后一般会趋于定型。而历史类科普视频的制作门槛相对较高,风格转换需要消耗时间成本还可能面临观众的流失,故视频的类型即是up主的风格类别。文章调研筛选了45位历史类up主,根据他们视频制作形式和多数作品侧重点,将他们细分为四类,分别是说史类、图示类、互动类和混剪类。下文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位up主,把他们的相关数据依类列表。

由表格可见,B站历史类科普视频目前存在中国史、世界史和专题史三个大方向的选题。大方向之下,up主往往会选择做一个朝代、一些国家或一群人物的系列视频,并根据观众偏好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如“小约翰可汗”《奇葩小国》和《硬核狠人》系列,“安州牧”《一口气看完170年的乱世南北朝》合集,“于赓哲老师”的《热门历史传言鉴定》系列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门研究食物史、艺术史等专题史的up主,例如“李昕升讲食物史”“赛博食录”“三口草莓”“西西相”等。这反映出,由于历史的复杂性和UP精力有限性,所以视频主题的选取既具有系统性、分段性,也具有专门性、生活性。而多层次、宽领域的内容呈现,使得B站历史科普视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根据调查,历史科普选择最多的形式是讲史。“讲史”顾名思义是up主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枯燥的历史事实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说,up主充当了“说书人”的角色,他们往往还会选择相关的影视画面和背景音乐来配合讲述,这一形式非常适合介绍历史人物和讲解历史事件。小约翰可汗是這一类视频制作方式的代表性up主,他的视频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出圈,其自创的俗语、歇后语、方言、特殊的比喻和重复出现的“梗”让他的视频很快从一众讲史类视频中脱颖而出,甚至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通辽”宇宙亚文化。他的《奇葩小国》系列介绍了许多不为人所了解的第三世界国家,《硬核狠人》系列讲述了一战到冷战背景下一批具有传奇色彩并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另一位up主安州牧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制作中国古代史视频,讲述各朝代的风云变幻,其视频拥有精良的人物立绘及配音,因而收获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如果说小约翰可汗和安州牧代表的是一批业余爱好者、专业up主,那么于赓哲和葛剑雄两位历史学教授则代表了专业学者、业余up主。学者们的视频带有更强的专业研究色彩,但内容又能深入浅出,将重点集中于历史讲授本身,而不加配乐及辅助影像。他们的选题往往是时下热门的、会让公众感到好奇的专题领域,如于赓哲老师谈“科举考试可以提前交卷吗?”及“如今‘爹娘哥姐的称呼是怎么来的”[3],葛剑雄老师谈“中国第一代旅游博主徐霞客”[4]等等。这些视频内容更贴近普通人生活,能快速吸引受众以达到普及历史知识的效果。

图示类视频侧重于用地图或沙盘来复原历史场景,视频制作者采取地图或沙盘定位的方式,将国家疆域的变化、行政区划的演变、战争的发展过程和人口的迁移线路等清晰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史图馆是B站历史区最具代表性的图示类up主之一,他们从2014年至今,共做了十三版《中国历代疆域变化》,从文明起源到晚明怠政共85张地图,全网播放总量逾十亿。除此之外,他们还制作了《中国历代疆域变化:近代中国人民抗击外来入侵和追求祖国统一的斗争全程战线变化》《缅甸历史地图》《高句丽历史地图》等。他们的视频里面没有配音解说,主要依靠少量文字对疆域变化过程进行解释。相较于口头讲述,地图和沙盘演示可以将历史过程具象化,为观众带来最直观的视觉震撼。[5]以“沙盘上的战争”制作的《四渡赤水》视频为例,当观众打开视频,看到电子沙盘上密密麻麻代表四十万国民党军队的蓝色标识时,才真正感受到长征途中三万红军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毛泽东同志高超的军事指挥技巧。[6]

互动视频是B站2019年新出的功能,旨在让观众扮演特定的历史角色去进行既有选项的选择,通过选择来体验不同的历史走向。这个过程里的互动学习能使观众将自己的意愿与情感代入到历史人物中,通过对选项的选择,感受历史人物的经历与命运。此时,历史科普的受众不再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转而以参与者的身份对历史进程的可能性进行演绎。在历史互动视频中,观众能扮演皇帝、公主、文臣、武官,也可以是普通市民、士兵和商人,借助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填补了历史宏大叙事下的细节空白,其创意性、观赏性冲击着曲高和寡甚至佶屈聱牙的专业史学话语。互动视频的存在让观众能够自历史人物本身去思考他们所做出选择的合理性,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这实际上能帮助广大历史爱好者,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社会关系及个人境遇下去理解其作用和地位,从而更好把握、发扬历史主义原则。

混剪类视频是B站常见的二次创作类的短视频作品,它是up主通过提取经典的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的片段,配合激昂的音乐和剪辑手法制作而成,以求浓缩一段悠久的历史。其具有主题突出、创意独特、节奏鲜明的特点。一个5—10分钟的视频常反映一段千百年的历史,并借助充满节奏感的背景音乐、富有感染力的旁白、专业的剪辑手法向广大观众展示了中国富饶辽阔的疆土、种类多样的物产、勇敢勤劳的人民以及灿烂辉煌的文化。

二、公众史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梳理中国历史知识普及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早期主要依附于思想宣传和公众娱乐而存在,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学者们才将其视作历史教育的一个分支。中国最早的历史知识普及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敦煌变文,它是一种取材于佛经、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说唱体作品,类似于民间的话本。[7]宋朝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出现了“讲史”活动,即说话人在勾栏瓦肆里口述历史故事,广受城镇居民的欢迎。随着明清出版业的发展,历史普及开始从口头转向书面文字,出现了“历史演义”这一形式。明清时期,历史普及的行为主体也从民众向士大夫扩展。到了民国时期,历史担负起了培养“国家意识”的重任,在新史学思潮和白话文运动的推动下,知识分子纷纷开始通俗化写史的尝试。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顾颉刚所著的《本国史》《中国名人传》和《中国历史故事小丛书》,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和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等。民国通俗史学作品强调的通俗性、可读性以及顾颉刚提出的“新瓶装旧酒”创作理念,无不为后世的通俗化历史写作奠定了基础。这一历史时期作品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中华民族的脊梁精神,直到今天依然是很多历史普及作品创作的宗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满足民众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吴晗主持编写了《中国历史小丛书》《论历史知识的普及》等论著,强调了历史知识普及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通俗化史学作品的增多,史学界开始从学理上论证史学通俗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且对历史普及过程中存在的媚俗浅薄、史实讹误、史观错误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批判反思。[8]如黄留珠《时代呼唤通俗史学》、彭作禄《史学要通俗化与实用化是它走出低谷的突破口》、张先昌《历史通俗读物存在的主要问题》、杨东铭等《透视历史世俗化现象》、朱清如《史学文化大众化刍论》、齐世荣《要促进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等。

国内史学通俗化研究在不断成熟的同时,也有学者意识到要把史学通俗化纳入公众史学的范畴思考,以便未来进行更系统之研究。公众史学这一概念源于“public history”,中国学者将其与中国本土概念“通俗史学”和“大众史学”相融合。虽然“公众史学”概念仍无统一的定义,但学术界初步达成了共识,即:让历史回归公众生活,让公众参与到历史解释中,让普罗大众共享历史叙事的话语权。关于此问题,姜萌、陈新、王记录和钱茂伟等学者撰写了系列论文。2015年钱茂伟出版了第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公众史学的学术专著《中国公众史学通论》,使中国公众史学有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提炼。[9]

21世纪初期,互联网于中国蓬勃發展。互联网对历史知识组织与传播方式的变革,打开公众与历史知识交融互通的大门,从此公众史学与互联网上的历史知识普及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最初网络论坛的兴起就给史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自由讨论的平台,并掀起一股网络写史的热潮。这种写史形式的出现引发了学者的讨论,如上青《当年明月:我与易中天草根所见略同》肯定网络写史,李剑鸣《“网络史学”的神话与实际》则认为“当年明月”式的“网络史学”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草根史学。特别是2011年,《史学理论研究》在第4期专门邀请几位学者就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进行了笔谈,马勇认为互联网的运用使“人人成为历史的记录者、研究者有了现实可能性”。因此,今日的历史学家如果不能灵活利用网络平台表达学术观点,其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自然会受到削弱。围绕这个主题,李剑鸣却否定互联网与史学紧密联系的必要性。[10]但总体来看,多数学者还是认为在新媒体上发展公众史学反而是机遇远大于挑战的。如孙瑱就认为:“新媒体在理论上创造了一个无限自由与开放的话语环境,冲破了原有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垄断模式,使知识重组成为可能。”[11]

应该讲,步入新世纪后,学界对公众史学的实践和理论探讨,均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在公众性与专业性的统一方面仍缺乏深入研究。这里的公众性主要指历史知识普及的具体实施是一个多要素、多媒介参与的“传受交互”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大众接受程度的差异都会造成公众行为动向的迁移。这也决定了公众史学的研究者必须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历史文化消费模式的变化。通过回顾学术史可知,研究公众史学的学者往往偏重探讨公众史学的专业性,而忽略了互联网等媒介对公众史学公众性的影响,加之对当下热门的传播平台了解较少,所以相关研究只能局限于表面的泛泛而谈。

三、B站历史类科普视频对公众史学的启发意义

钱茂伟《中国公众史学通论》将通俗史学分为史学的普及化和娱乐化两大种类。在叙述两者主要区别时,他说道:“普及性史学的编纂主题是职业史家,内在支撑点是服从科学,娱乐性史学编纂主体是文艺家,内在支撑点是服从大众娱乐。”[9]B站历史类科普视频的作者很多都不是历史学者,甚至不是历史专业的学生。如“小约翰可汗”本科学习的是政治学,“海棠家的大肥鱼”自称是历史电影爱好者,他们既不是史学家也非文艺家,但其视频作品无疑都达到了极佳的科普效果。这正说明,歷史类科普视频是公众史学需要深入探讨的内容。

回顾过往不难发现,历史知识普及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一是宋元讲史的产生;二是明清演义的产生;三是近代通俗写史的产生。[12]而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的历史类科普视频的发展将是历史知识普及的第四次大飞跃。应该讲,自媒体创作的历史类科普视频打破了传统的史学传播路径:一是用户带着明确学习目的打开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在弹幕或评论区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动者;二是视频制作者能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专业知识转换成通俗易懂的内容分享给观众,从而获取更多人的关注。虽然视频制作者们做到了通俗化的历史叙事,但他们的作品不是简单的普及性史学,也不是简单的娱乐性史学,而是一种综合体。用比较研究的视角来看:一方面,历史科普类视频的文案很接近传统的通俗写史,即由历史爱好者来执笔,书写出趣味性强、深入浅出的历史文本,以降低历史知识学习的门槛;另一方面,历史科普类视频有别于传统的通俗写史,它采用了大量数字传媒的手段来辅助观众理解历史知识。可以说,自媒体平台上的历史科普类视频是一种全新的历史知识普及的模式,它既包含了传统的通俗写史内容和电视科普视频的讲解旁白,更包括了众多顺应自媒体时代的新技术手段,可以概括为“公众网络史学”。

B站作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综合性视频社区,不仅增加了历史知识普及的途径,其历史类视频的传播现象,还为公众史学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历史爱好者的圈层化。在通俗写史风靡的早期,网络论坛因其开放性和互动性,产生了很强的群聚效应。历史爱好者在兴趣的推动下,在论坛上用自认为最佳的方式来品评历史,其他同好者得以围绕某个话题聚集在一起。论坛这一形式式微后,历史爱好者向QQ群、B站和微博等平台转移。B站点赞、投币、评论、关注和转发这一系列对内容进行反馈的行为,使平台能更好地通过大数据算法推广热门视频。正如《受众分析》所说:“受众不仅是人际传播的而且是大众传播和互动传播的参与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不是只有消极吸收,还有积极反馈。”[13]当推荐算法与B站的内容分区相结合,用户的推荐页面就会显示日常偏好的视频类型。虽然这一机制在某种程度会限制受众的知识视野,但它推动了历史爱好者的圈层化。公众会因对某个历史人物、朝代或国家感兴趣,而继续扩展相关历史知识。他们大多不是历史学家,故碎片化的知识足够他们作为谈资,正是这种人人皆可参与的氛围,将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了解历史乃至研究历史。

总的来看,“在传统传媒时代,历史知识的生产掌握在统治者与精英史家手里,强调‘传播者的身份,以教育人的姿态向公众灌输历史知识,社会公众知识默默无闻的接受者”[13]。但于自媒体时代下,人人都可用自己的方式及角度解读史料,人人又都能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者,甚至可以说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14]因此,在学者们将公众史学分为公众记史和公众写史两部分之外,还需研究“公众学史”,即去研究历史爱好者是如何获得及解读史料的,以及互联网平台中历史爱好者的内部历史“梗”和“二次创作”等现象。

参考文献:

[1]网易科技.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B站泛知识内容播放占比达45%[EB/OL].https://www.163.com/tech/article/GBJ6HMAS00097U7R.html,2021-6-30.

[2]崔亚娟,胡玉洁.B站知识区科普短视频创作与传播情况分析[J].科普创作评论,2022,2(01):19-27.

[3]于赓哲.如今的“爹娘哥姐”这些称谓是怎么来的?中国古代称呼的发展[EB/O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G4y1i7HY/.2022-07-22.

[4]葛剑雄.徐霞客:“中国第一代旅游博主”的传奇人生为什么无法复制?[EB/O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e4y137gN/.2023-01-05.

[5]史图馆.中国历代疆域变化图·第十二版改[EB/O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9663012/.2021-08-22.

[6]沙盘上的战争.沙盘推演:四渡赤水(上)史上最详细拆解长征最秀一役[EB/O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A411e7Qj/.2020-07-08.

[7]瞿林东.史学与大众文化[J].史学史研究,1994,(02):4-11.

[8]钱茂伟.公众史学的定义及学科框架[J].浙江学刊,2014,204(01):80-86.

[9]钱茂伟.中国公众史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0]李剑鸣,王晴佳,王加丰,马勇,王旭东,刘军.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J].史学理论研究,2011,(04):4-22.

[11]孙瑱.公众的历史求真实践——关于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新环境的思考[J].学术研究,2012,08):114-119.

[12]王记录.当代史学通俗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03):54-57.

[13](英)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6.

[14](美)卡尔·贝克尔.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13.

作者简介:

郭悦歆,女,汉族,安徽宣城人,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学生。

何昱杰,男,汉族,安徽合肥人,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

猜你喜欢

B站流行文化视频
哔哩哔哩弹幕网的发展模式研究
自由与狂欢:弹幕视频的文化传播策略
浅析动漫市场的发展
新媒体在政府机构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流行文化对小学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流行文化对高校美学教育的影响
韩国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启示
基于IPv6组播技术校园网络视频服务设计
怎样提高中小学日常教学视频资源拍摄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