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生物科学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2023-09-19胡海燕赵俊杰陈向东
胡海燕 赵俊杰 陈向东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生物科学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一、专业认证的背景和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师范生是未来的教育者,承担着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使命,因此,如何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符合中学教育教学要求的师范生是高校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2017年10月,教育部正式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可以确认所培育的师范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素质是否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推进和保障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契机,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探究,从而推动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偏低,选修课种类少
适当比例的教师教育课程比重是发展教师教育的基本前提[1]。在生物科学专业2017版培养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必修课为教育学4学分、心理学3学分、生物学科课程教学论2学分,共9学分。选修课需修2学分,有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教育概论3门课程,均为1学分,可从中选2门课。可以看出,必修课和选修课一共11学分,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比较低,选修课是从3 门课中选2 门课来上,选修课基本上为统一开课,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小。
(二) 教育实践课时不足,实践环节过程管理薄弱
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是衡量师范生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未来从事教育事业的核心能力,是贯穿于职前教育与职后发展的一根红线[2]。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标准要求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18周,但是在2017版培养方案中,师范生教育实践时间只有11周,其中教育实习10周,教育见习1周,这与师范类专业认证中的不少于18周相差较远。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散布在各个实习基地,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没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如何动态掌握每个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并及时做出反馈,这关系到整个实习的质量和效果。但是在实习过程中,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实习学校的开学时间、教学安排、学生考研或找工作请假等,使得教育实习的时间和效果很难达到预期,因此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环节的过程管理,及时了解师范生在实习学校的实习内容和表现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 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技能训练途径较少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通过讲授法将教材上的知识单向地输出给学生,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知识点,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教师教育课程的认识也比较片面,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师范生了解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为教育实习的开展和今后工作中能更快地适应中学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技能是师范生毕业后能勝任教师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传统的师范生技能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习等途径进行,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技能训练任务。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师范生技能训练的途径,使其在毕业时能较好地掌握各项技能,拥有一定的就业竞争力。
(四) 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通过教学评价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教育教学类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评价形式单一,主要是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这些书面解答、纸笔测验的形式,内容也主要是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考查的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书面陈述,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各项技能的考查。二是教学评价的主体单一,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一般是通过教师批改作业或试卷,根据教师的评价给出分数,最后按照一定的比例算出最终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
三、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措施
针对教师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一)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的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完备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保证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3]。为了构建符合师范认证要求的课程体系,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组织相关课程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对开设的课程名称、开设时间、开课方式、开设内容等进行讨论,进而优化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首先,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增加教师教育课程在师范专业整体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在新构建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学分应不低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14学分。新的课程体系中必修课除了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外,增加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研究,必修课学时增加到10学分,选修课也由原来的2学分增加到了4学分,这样总的学分为14学分,达到了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其次,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丰富选修课类型。除原来设置的选修课程外,增设了教师职业道德、班级管理、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等一系列课程,以全面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素养。
(二) 增加教育实践学分,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教育实践是师范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是检验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教学实践,师范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得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相联系,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反思的良好习惯,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提升职业情感,坚定从教信念。师范生教育实践模式多采用的是“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模式。随着新课改的出现,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研究者,面对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思考,善于总结,转化为经验认识,揭示教学规律,用丰富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际[4]。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按照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将教育实践学分增至18学分,新增了4周教育研习,教育见习由1周增为2周,教育实习由10周增至12周。
(三) 改进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技能训练形式
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爱课程等网络平台,积极推进网络平台课程建设,在课堂教学中,推广翻转课堂、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学习通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线上课程,丰富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自学课程,观看拓展资源,拓宽知识面,养成自主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并能够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对师范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师范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使师范院校毕业生能胜任中学的教学工作,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师范生要进行充足的教学技能训练,除传统途径外,要积极拓宽师范生教学训练途径。首先,通过师范生朗诵比赛、书法比赛、讲课比赛、说课比赛、微课大赛、师范生风采展等活动促进学生平时练习各项技能的积极性,支持鼓励师范生在教师职业技能上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突出典型示范作用。其次,充分利用学科课堂教学机会,为学生的教学技能发展提供舞台。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布置任务,学生课下自主书写教案、制作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教学,这样,学生的课件制作水平,粉笔字书写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一次完整的展示,其中的缺点与优点都可以显露出来,有利于学生及时改进与提高。最后,增加学生校内和校外实习机会。除教学计划中的实习任务外,积极和各中学进行合作,利用双导师制等途径,增加学生到中学亲身教学的机会,了解中学目前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而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四) 完善教学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多是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偏重理论知识的识记,而地方中学对教师的要求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坚定的职业信仰、高尚的师德和扎实的教学技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这些只依靠终结性评价难以实现。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除进行终结性评价外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教师教育课程进行教学评价时,不但有教师评价,还要有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从多方位全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教师评价除考试成绩外,还应包括平时考勤、课堂讨论、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讲课说课等。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部分包含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等。学生通过教学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迅速調整和改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学生互评主要是通过学习小组来进行,其他小组成员对被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技能水平、小组贡献、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等方面做出评价。通过教师、个人和他人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能够较为真实全面地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
作者简介:胡海燕(1973-),女,河南鲁山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生物教育教学。
(责任编辑 冯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