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招生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2023-09-19周丽娟
[摘 要] 主要探讨高职社会招生人才培养的实践,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为例,通过对高职院校社会招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教育、师资队伍、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探索和总结,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困境,并探讨实现高职社会招生人才培养的策略和途径,旨在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经验。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社会招生;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5-0085-0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百万扩招以来,高职社会招生作为一种新兴的招生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根据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结合社会人员实际,单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行插班、单独编制校内校外班级,独立教学、综合评价,采用全日在校制、半工半读制、弹性学制等人才培养方式。
一、建工专业社会招生人才培養实践概况
(一)建工专业社招生录取情况及班级设置情况
建筑工程学院建工专业完成三个批次的社会招生,总计6个班级,158名学生。首批录取了3名学生,这3名学生独立编班为建工2016班。第二批次录取了101名学生,根据生源地域来源,独立编为3个班级,分别为建工2026常州班、建工2036昆山班、建工2046无锡班。第三批次录取了54人,独立编成2个班级,分别为建工2056班和建工2066班。
(二)建工专业社招生教学班培养方式
建工2016班的3名社招生是在校全日制培养的学生,采用插班培养方式。由于人数太少,因此这3名学生插班到建工2011班学习,3名学生和该班级学生一样参与班级事务、参加班级活动等。建工2026常州班、建工2036昆山班、建工2046无锡班、建工2066班这四个班级是校外班,根据学生所在地进行组班,采取半工半读培养方式,按照建工学院社招生的校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建工2056班是唯一一个全日制在校社招班,采用全日制培养方式,按照建工学院社招生的校内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三)建工专业社招生人才培养方案
6个社招班独立编班,都配备了专职班主任进行日常教育和管理。学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单独制订社招生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结合社招生的培养模式,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课程。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在校生和校外半工半读学生灵活安排,特别是对校外学生,通过校内集中授课、送教上门、企业专家授课等形式,联合企业培养、考核社招生。
(四)建工专业社招产教融合情况
建工学院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以推动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与学生较多的企业共同制订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确定实习等培养环节以及教材和教学设备的使用,以更好地培养实用型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强教师与企业导师交流合作,促进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在顶岗实习阶段,企业还为学生提供实习或实训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和提升实践操作技能。产教融合提升教学和实践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
(五)建工专业社招生毕业情况
目前,158名社招学生中,有3名校外培养的学生因工作太忙等原因办理退学,其余学生按照学校要求正常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第一、二批次报到的社招生已经完成毕业论文答辩,陆续毕业,第三批报到的社招生将在下半年完成论文答辩,年底也将毕业。部分因为工作繁忙、偏科、学习能力弱、学习不重视等情况不能及时毕业的学生,采用弹性学制、学分兑换等形式进行毕业考核,学分修满,达到毕业要求再毕业。
(六)建工专业社招生就业情况
学校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掌握就业市场动态,为学生提供众多就业机会。从近两年陆续毕业的社招生就业情况看,高职院校社招生就业情况持续向好,基本能实现就业。学生集中在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建筑科学研究院、江苏常虹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等公司就业,第一、二批学生就业率达到100%,第三批学生目前处于顶岗实习阶段,全部找到企业进入实习环节。
(七)企业对人才培养满意度反馈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从学生的能力素质、专业知识、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了解企业对建工专业社会招生人才培养的评价。建工类专业社招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任务。与统招生相比,在实践能力方面,社招生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更加突出,能够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二、建工专业社会招生人才培养困境
(一)无人才培养模板可以参考
国家提出百万扩招计划,各高校积极参与招生,各学校的校情、学生生源都不一样,各学校都是“摸着石头”开展工作、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国内学者对社会招生人才培养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刚刚开设社招班级的几个职业院校,均各自开展社会招生人才培养,没有可以参考的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可以看到的各高校对社会招生人才培养的相关成果还不是太多,且都是针对自己学校的实际开展的个案,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教育资源聚集、体制机制创新和教学形态改革发现高职社招生联盟化培养模式、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全日制人才培养、立地式协同育人工场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从教学运行来看,教与学的矛盾比较突出,学生出勤率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首先,学生生源复杂、学历层次不高。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较普通班学生稍弱,教学难度只能适当降低,这与人才培养目标会有一定程度的冲突。其次,社招生除了一个班级是在校全日制学习,其他班级都是采用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这些学生平时要工作,只能在业余时间学习,不能保证学习时间,达不到预期学习效果。再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滞后现象,不能与时俱进地为学生提供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有一定的落后性。最后,特殊时期通过“互联网+教学”组织教学活动,这种线上教学效果不理想,没有线下教学效果好。
(三)学生教育管理难度大
目前,插班的社招生管理纳入普通班班级管理中,这3名学生按照学校要求统一参加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其中1人不习惯学校生活留级,另外2名学生正常升学。校内社招班虽然按照在校生管理,但学生在校出现各种不适应,如学生熬夜早上起不来致使上课迟到、宿舍卫生脏乱差等。在外社招班的管理难度更大,学生管理一般通过QQ群、微信群布置工作,由于学生白天都在上班、夜里抽时间学习,对班级事务难免关心不够,经常有不回复、不参加活动等情况,致使班主任班级工作开展得不顺利。
(四)学生综合素质较难提升
社招生专业知识较薄弱,学校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但对人文知识的渗透不够,如哲学、历史、文学等,只有部分选修课程,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高职院校社招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企业急需的专业人才,然而在社会招生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学生难以沟通等情况。学校重视社招生专业知识教授,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五)学生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如对单位规模、薪资、职业发展的期望过高,缺乏实操经验,专业对口岗位稀缺等问题,需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提升职业素质。另外,由于社会招生的录取方式不尽相同,往往会被认为是“黑学历”,造成就业难度增大。进入职场后,一些社招生也会受到限制,社招生职业发展空间也比普通招生学生小。
三、高职社会招生人才培养新要求
(一)学生实践能力要强
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就是强调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能够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在设置课程培养体系时,教师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建议在课程中加入实践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和实际操作。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创业比赛、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为社招生提供实习机会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积极协调行业企业,为社招生提供实习机会,并为他们提供实习指导和支持。通过以上实践培养,社招生可以在学校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强职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学生职业素养要高
社招生以职业化需求为主,需要在职业素养方面进行培养。首先,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校园内要构建健全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组织各种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最后,提高职业素养课程质量。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职业素养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结合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口才、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综合素质。
(三)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因为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招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拓展职业发展和提高工作能力非常重要。学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学校应举办相关培训、课程、讲座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书籍、报刊,让学生了解行业趋势和前沿技术。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跨界思维,学生可以和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从其他领域汲取灵感;也可以尝试探索不同领域的技术、理论、经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实践、探索,树立创新意识和精神,以帮助社招生在工作中更好地应对挑战,提高自身职业发展和工作能力。
四、精准制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性质,通过多轮次的行业专家论证及调研,按照社招“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基本原则,精心打磨、制订社招生的人才培养方案。[1]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高职院校应该注重与企业、政府多方面的合作和协调。企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经验积累,有效地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并且提升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另外,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和效果,也需要制订严格的考核流程和评估机制。在考核和评估过程中,应该注重人才的实际表现和能力,而不是仅仅看其学历和资历等硬性指标。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市场需求和政策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调查市场需求等方式,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确保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社招生的背景多样,在学科设置上应更加多元化,课程设置上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增强实用性。例如,建工类专业可以增加BIM设计、智慧城市建设等新领域。同时,要注重实践教育和实习实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而创新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保持竞争力并有望在未来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通过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高职院校通过将教学与实践结合,推广项目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根据半工半读学生需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更具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与企业联合教学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接触和参与到实际的生产和服务中。推行精细化教学,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如PBL(问题驱动学习)、案例教学等,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社会招生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应充分调动高校的社会、专业和人才资源,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他们更加适应职场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注重产教结合的特点,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职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还需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改进,从教师选聘、管理到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方面进行提高。建立教学评估系统,以更加科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需要在教学模式、实习、实验等方面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毕业后的学生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也需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的认证。这样可以促进实习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探索
(一)注重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控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更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教学质量管控的核心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流程,实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全面监管和管理。高校可以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控,确保评估结果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高校要建立全面的监控和反馈机制。监控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效果,将监控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并督促教师进行必要的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水平。此外,还应塑造校园整体质量文化,引导师生自我监测、自我保障,将质量提升内化为学校质量文化,以此进一步加强高职扩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活性。[2]
(二)提升学生管理服务水平
高职院校应根据社招生的特点和需求,制订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加强教育指导和关怀服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辅导员—学业导师”制,邀请专业教师加入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学业导师导学、辅导员导思,可以暂时解决学生管理队伍人员短缺问题。[3]同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健康的心理健康指导体系,培养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班会、文体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凝聚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应熟练使用各种通信、学习软件,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构建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高职院校社会招生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学生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加大招聘力度,引进有经验、有积累、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尤其是对有过建工行业从业经验的人才,应该加大吸引力度,让他们成为高职社招生的培养者。另外,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提高,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加大对教师的投入力度,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和福利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高职教育行业。
(四)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能给社招生提供工学交替和半工半读场景,实现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的有机融合。[4]首先,要加强产业指导。高职院校应当与企业、行業组织紧密合作,根据产业发展趋势,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开设针对该领域的技能实训课程,为社招生提供更加实用、贴近实际的教育。其次,要推进校企共建。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教育培训、技能比赛、实践教学等各种活动,提升社招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再次,要增加实践环节。除开设实用的职业技能课程外,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更多的实践、实验机会。并与企业协作,为社招生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需求。最后,要加强职业指导。在学业培养的同时,注重对社招生进行职业规划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路径和职业技能,从而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结束语
高职院校社招生人才培养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社会对社招生人才培养新要求,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精准制订社招人才培养新方案,突破当前人才培养中的困境,注重教学质量管理,提升学生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加强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以提升社招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范蓓,沙遐,刘元芬.高职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高质量社招管理路径探索: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21(Z3):73-76.
[2]胡荣.高职扩招政策的实践困境与纾困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2022(13):24-28.
[3]李月琴.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新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1(21):33-38.
[4]张作为,胡坚达.高职社招生联盟化培养模式研究:以电商产教融合综合体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21(3):53-58.
◎编辑 郑晓燕
①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21年度立项课题“社会招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践研究——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工专业社会招生人才培养为例”(项目编号:CDGZ2021052)。
作者简介:周丽娟(1982—),女,汉族,江苏常州人,硕士,副教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危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