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浸润与应用研究

2023-09-19康成科熊双马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5期
关键词:凉山思政民族

康成科 熊双 马燕

[摘           要]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打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注重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持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凉山民族地区学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组建凉山民族学生社团更是高校实施“文化育人”的有效载体,对新形势下学校施行素质教育,有效凝聚学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依托凉山民族学生社团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充分让“山水阳光美、民族风情浓、科技含量高、红色文化精、生态资源好”的“五彩”凉山传统民族文化浸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不断发挥文化思政育人功能,持续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

[关    键   词]  凉山;传统民族文化;思政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5-0025-04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思政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和教师都在积极进行思政教育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教育观念。本文基于国内外专家的研究,以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浸润与应用为主题进行了积极的研究。

二、凉山传统民族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加强民族和睦共处。凉山传统民族文化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从现实发展和历史渊源来看,无论是对凉山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还是传承,都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基础,这对推动国家安全稳定发展和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明显的推动效果。当前,凉山民族地区青年学生与汉族学生融合不够,未形成民族大团结的有效载体,没有发挥民族文化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一是高校教师对凉山传统民族文化了解不深、思考不多、掌握不够,无法有效地把凉山传统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二是高校的政策性偏差也阻碍了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作用。比如在教学评价上,没有专门针对凉山传统民族文化等民族地区文化的教学评价机制,使凉山传统民族文化无法在思政教育中起到大的作用。三是凉山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由于历史传统、价值取向等各方面有着差异,导致凉山民族地区学生在饮食习惯、社会规范、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存在适应性压力,致使内地学生与民族地区学生无法充分融合,形成文化交流。四是民族地区学生没有形成统一的学生团体或学生组织,难以对本民族文化形成总结归纳并进行有效宣传和传承,无法达到用民族文化感染他人的效果。凉山传统民族文化不仅是凉山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同时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五彩凉山”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能引导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走向创新性、创造性的发展道路,还可以给高校思政教育注入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激活思政教育的活力,更能不断让学生深悟民族文化的底蕴。

三、凉山传统民族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不断涵养“山水阳光美”的积极心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社会心理服务机制建设,养成积极向上、和平理性、自信自尊的社会心态”。伟大的时代不仅会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也会引领人们向美好生活的方向不断前进和奋斗,从而引导人们构成积极的社会心态。无论是在工作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都需要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才能让我们更加从容地应对一切。而凉山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山水阳光美”恰能让人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凉山地处“中国暖谷——攀西大裂谷”,正是由于独特的地理结构,使凉山拥有冬暖夏凉的天然优势,即便处于寒冬时分,当地仍旧暖阳高照,鲜花遍地。幽深的马湖、秀丽的螺髻山、青幽的泸山等自然景观,使前来观赏的人们心旷神怡。当其他地方天寒地冻的时候,凉山泸沽湖仍然碧波万顷,阳光温柔,山水如画,身处凉山泸沽湖,可感受到行云流水间用阳光变奏出的梦幻乐章,正是这样的自然风光,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养成乐观积极的心态。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我们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最好支撑,身处“自然风光美”的“五彩凉山”,可使人不断树立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念,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还可以在学习生活的道路上为学生的行稳致远保驾护航,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很大帮助。

(二)不断增强“民族风情浓”的文化认同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力度,尤其要从青少年开始,指引广大干部进一步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建立正确的文化观、民族观、国家观,坚决反对各类不正确思想。在五千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频频受到外部威胁,但时至今日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原因之一在于我国文化传统浓厚,且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同属中华文化的根基,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凉山传统民族文化中,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制、昭觉的博石瓦黑古岩刻画以及民间歌舞、祭事盛典等民族文化独具特色。通过对凉山民族文化的组织宣传,充分让“五彩凉山”的“民族风情浓”融入学校思政教育中,在为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相互了解的窗口和文化展示平台的基础上,不断让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在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文化熏陶上发挥作用,促进青年学生学习了解凉山民族文化,充分展示凉山民族文化的优秀之处,增强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融交流,不断提高民族团结意识,持续让凝聚凉山先人智慧和勤奋的民族文化瑰宝历经时代长河的淘洗后还熠熠生辉、历久弥坚、生生不息。

(三)扛起“科技含量高”的责任担当

“青年是创新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也是祖国的前途。”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都在鼓励青年追求梦想,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凉山建州70年来,在凉山大地上,除建成亚洲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具有大功能发射航天器基地能力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外,一个个高科技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凉山大地上西昌钒钛、会理有色、德昌特色、冕宁稀土等产业园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攀钢集团西昌钢钒、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四川江铜稀土等高新技术企业强势崛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年轻一代青年学生,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肩负着对科技创新的责任担当。把“五彩”凉山中“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创新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在厚植科技创新精神中,使青年学生保持勇于解放思想、敢于求索创新的远大理想,树立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和技术,积极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和项目,不断在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重要领域和重要岗位中担重任、挑大梁、当主角,不断攻坚克难、施展才华、创新突破,持续扛起让“科技之花”盛开在全国高山峡谷间的责任担当。

(四)厚植“红色文化精”的爱国情懷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的奋斗过程中,一代代共产党人持续奋斗、不断努力,此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烈士,也涌现出了许多先进模范和英雄人物,构成了诸多伟大精神,同时也打造出了独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体系。凉山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有着彝海结盟纪念馆、冕宁红军长征纪念馆、会理会议纪念地、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礼州红军广场、西昌知青博物馆、中国越西红军长征纪念馆等许多革命遗址场馆[1],承载着许许多多的红色革命故事和记忆。红色,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凉山的宝贵财富,“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革命先辈们历经了无数艰险,创造了无数奇迹,才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应努力把五彩凉山中的红色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凉山红色资源富集、党史故事丰富的优势,让青年学生在学习凉山革命历史中,对理想信念进行感悟[1],并在巩固的基础上予以升华,承载起红色精神血脉和基因,汲取不竭的奋斗动力,凝聚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强大精神力量,让红色的记忆不仅在凉山展现独有光芒,更能在全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从而将凉山革命精神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五)扎根“生态资源好”的基层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我们拥有的最大宝藏,其既是人们具有的财富,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在总书记心中,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凉山州地处长江上游,临江望海、枕山负水,是不可多得的生态资源宝地。良好的生态资源为凉山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绿色基础,更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谱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凉山美丽篇章。在乡村振兴方面,依托德昌“桑葚樱桃节”和“草莓采摘节”、会东“华山松子节”、会理“石榴节”、宁南“核桃节”等生态旅游节会,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2];在生态旅游方面,溪洛渡景区、西部香格里拉国际人文生态旅游区、大凉山彝族文化体验旅游区等一大批生态旅游区实现了质量向效益、产品向产值的转换,凸显了绿色发展的经济效益。现如今的凉山已摆脱了以往靠山吃山的窘境,而成为守住长江上游的绿水青山,完成了繁荣而又华丽的转变,并获得了“生态资源好”的五彩凉山美称。青年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凉山的成功经验中可让学生厚植扎根祖国基层沃土的奋斗精神,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让八百里凉山走出的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在祖国大地熠熠生辉、绚烂夺目。

四、凉山传统民族文化浸润在思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思政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对于不同阶段下的青少年,理应实施不同的思政教育工作。”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我们不仅要善于利用‘大思政课,而且还要做到科学利用。思政课既要在课上去讲,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来讲。”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基因,持续加强对凉山民族文化宣传和保护传承,有助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有着一定帮助。把凉山传统民族文化融入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是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思政育人模式、拓宽思政育人载体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凉山传统民族文化能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扩充思政教育的教育资源,提高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切实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最大限度地增进学生对五彩凉山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

(一)强队伍,奏响文化育人的“主题曲”

抓好凉山民族文化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直接决定着思政工作的质量。对于凉山传统民族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而言,比较关键和重要的群体便是教师。因此教师需要在了解和认可凉山传统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形成相应的融入能力。一方面,要提高教师文化修养,如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学习凉山传统民族文化知识,重点学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五彩”凉山传统民族文化,深度挖掘凉山传统民族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文化、民族知识等思政元素,增强自己对凉山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为“五彩凉山”传统民族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强基固本。另一方面,大力选拔具有凉山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社团指导教师,通过指导民族社团,使学生在深入探索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好地为宣传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加强各民族相互沟通交流,升华民族大团结精神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和组织保障,实现民族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交融,真正做到“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二)搭平台,奏响紧跟团走的“奋进曲”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在各民族文化万紫千红和百花盛开的情况下,才会满园春光、繁花似锦。在把凉山传统民族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可依托凉山民族学生组建民族社团,健全组织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体系,不断为民族学生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在学校育人体系中,民族社团不仅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思政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桥梁纽带。通过民族学生社团,以重要纪念时间节点,带动全校学生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充分运用文字、视频、宣讲等方式,推出系列向上向善、矢志奋斗的先进民族典型作品,引领全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同时,打造团支部+思政社团新模式,探索建立“一个团籍,两种身份”制度,按照团籍在班级,参加两个团支部活动的基本原则,在民族社团中组建临时团支部,有效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民族社团中的思想引领作用,实现与学生班级团支部的互补,使学生延伸专业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使其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并在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民族社团中成立团支部,既是拓展团的工作覆盖面,又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凉山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引领。学生通过一次次社团活动充分让民族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不断在宣传民族文化中奏响紧跟团走的“奋进曲”。

(三)重实践,奏响砥砺奋斗的“进行曲”

行动,让改变发生;实践,把梦想点亮!实践活动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增强实践育人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凉山传统民族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要注意合理结合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课堂教学,通过合理应用实践来感染和影响学生。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民族社团带领学生前往特定名胜古迹、博物馆与纪念馆等地,使学生在特定文化氛围中了解和感受凉山传统民族文化魅力,以及更多与之相关的文化精髓。例如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探讨时,可以通过分析“坚定理想信念”方面的内容,以及交互任务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和体验历史场景,使学生切身感受红军严格执行民族政策,以及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的尊重,彝族同胞七天七夜送紅军的民族情谊,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其次,学生还可通过假期实践活动,在民族社团的引领下,亲身调研感受、弘扬和创新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在一次次的社团实践活动中奏响砥砺奋斗的进行曲。例如,通过带领民族社团学生实地调研彝族服饰、彝绣、彝族羊毛擀毡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深入挖掘凉山彝族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和认识凉山传统文化,并且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危机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传承文化遗产,让凉山的民族传统工艺插上腾飞的翅膀。

(四)建机制,奏响健康发展的“协奏曲”

凉山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通常要利用评价机制督促与检验,在评价中可以了解教师是否将凉山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实践教学,以及实际融入情况,检验民族社团在思政教育具体实践中取得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同时结合检验结果对一些优秀案例进行推广。一方面,可以建立教师评价机制。该机制主要由评价教学结果、评价教学活动与评价教学设计等部分构成[3],并且在整个设计中需要注意几点:一是教学结果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思政教育目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是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本节课内容,是否有利于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三是教学设计是否做到了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和优秀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民族社团评价机制。在创建该机制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核民族社团在宣传凉山传统民族文化中的探究状态、实践操作与内化程度。学生在论文、话剧与演讲等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喜好选择相应的方式讲好凉山传统民族文化故事,充分展现自身所知所感,在传承凉山传统民族文化中成为创新者与传承者,让学生在传承凉山民族文化中奏响健康发展的协奏曲。

彝族千百年来在凉山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传说、迷人的自然景观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和保留着中国彝族最古朴、最浓郁、最独特的文化传统,创造了具有凉山自然封闭形态的包括天文、历法在内的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4]在众多中华文化中,凉山传统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量丰富的“营养成分”均蕴含其中,尤其是凉山独有的“五彩”传统民族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把凉山传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多方面、多角度打磨凉山传统民族文化思政元素,让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高校思政教育新的光彩,不断以凉山传统民族文化为依托持续推动学校事业发展高质量阔步前行。

参考文献:

[1]周燕.凉山州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开发路径探索:基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视域[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2):31-35,39.

[2]陈治红.在凉山:红色资源火起来[N].凉山日报(汉),2021-07-11(1).

[3]胡定林.我州加快推进林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N].凉山日报(汉),2019-12-23.

[4]禄开辉.四川凉山彝区毕摩文化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9.

◎编辑 马花萍

基金项目:凉山青少年思想政治与法治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浸润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LSZYJ23-10)。

作者简介:康成科(1990—),男,汉族,重庆人,本科,研究见习员,研究方向:文化教育。

熊双(1991—),女,汉族,重庆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文化基础教育教学。

马燕(1989—),汉族,四川内江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基础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凉山思政民族
我们的民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