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对健康的不良影响评述
2023-09-19徐逸杰薛博文胡治国
徐逸杰,薛博文,骆 宏,胡治国
(1.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认知与脑疾病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5;2.浙江省认知障碍评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1121)
近年来,学生厌学问题越来越严重。厌学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是一个涵盖认知、情绪和行为等不同方面的连续发展谱系,包括学业倦怠、学校恐惧、学校缺勤、拒绝上学行为(school refusal behavior, SRB)等不同阶段[1]。调查显示,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厌恶,对学习持有积极态度的仅占21%[2]。厌学不仅损害学生的个人成长,如影响学业成绩、损害心理健康、造成躯体不适,而且对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会带来不利后果[2]。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厌学者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这四个不同角度,介绍了厌学对健康的不良影响,以期加深对厌学危害性的认识,同时为厌学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1 对厌学者自身健康的不良影响
1.1 对学业健康发展的不良影响 根据厌学的定义,不难发现各种程度的厌学及表现均指向学习内容、学习过程或学习关联事物,因此厌学不可避免地影响学习本身,包括学业投入(academic engagement)、学业成就(academic achievement)和学业表现(academic performance)等。
1.1.1 对学业投入的影响 学业投入涵盖活力、专注和奉献3个维度,是个体对学习积极、饱满而又持续的情感和认知状态,是学生学习素养的重要表现,也是衡量学业成就和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志[3]。厌学作为一种消极的学习状态,既可能因学业投入不足而产生,也可能对学业投入产生后续不良影响。事实上,研究也表明学业投入与辍学率呈负相关,与学业成就呈正相关,并且能显著预测学生的学业表现[4]。
学者们研究了厌学对学业投入的影响。例如,Ghadampour等[5]不仅发现学业倦怠与学业投入呈显著负相关,还揭示了学业倦怠影响学业投入的内在机制,即学业倦怠对学业投入的作用受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社会支持调节。Maroco等[6]通过收集跨国家和地区的4 061名大学生数据,发现学业倦怠通过降低学业自我效能感来削减学生的学习活力,降低学生的学习专注度。相较于学业倦怠,逃学和问题性学校缺勤是较为严重的厌学状态,它们对学业投入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如Wilson等[7]的研究显示,学校缺勤行为不利于学习的连续性,阻碍了学生进一步的学业投入。
1.1.2 对学业表现与学业成就的影响 学业表现或成就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技能或知识进行主客观评测所得到的成绩。当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论处于何种程度,均有可能破坏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影响短期的学业表现或长期的学业成就。Akbay等[8]以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学习动机、学业倦怠、自我调节和生活满意度对学业成就的回归模型,发现学业倦怠是对学业成就的最强预测变量。Madigan和Curran[9]就学业倦怠与学业表现的关系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结果证实总体学业倦怠水平和3个倦怠维度(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均预示着较差的学业成绩。
除学业倦怠以外,学校出勤也被认为是学业表现的重要预测变量。Anderson和Romm[10]追踪了854名美国公立学校学生,发现小学时期的旷课或低出勤率会导致之后较低的学业成就,且无性别和族群差异。Tobin[11]做了类似研究,他收集了某大都会区3年以来学生的考试成绩,发现不利生活事件会通过低出勤率的中介作用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一项质性研究也显示,学校缺勤破坏了学习的连续性,使学生无法顺利地完成学业并取得预期的学业成就[7]。相比于以上的研究,Gottfried[12]则评估了学校缺勤的具体影响,发现长期缺勤会降低学生的数学和阅读成绩,甚至影响社会参与和社会情感发展。以上研究均得出了厌学影响学业成就或类似的结论,但究竟是厌学直接导致了较低的学业成就,还是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业表现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考察。
1.1.3 厌学对学习其他方面的影响 除了学业投入和学业成绩外,厌学对学习的其他方面也会产生影响。衰竭式的学习过程往往不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会对学业生涯产生消极影响。Widlund等[13]的研究更显示,学业倦怠会影响学生教育和职业抱负,乃至于今后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除此之外,厌学与诸如学习障碍、学业延迟满足、学业弹性(academic buoyancy)等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2 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1.2.1 厌学与不良情绪 许多研究发现厌学对各类情绪障碍有重要的预测作用。Salmela-Aro等[14]通过纵向追踪研究探讨了学校倦怠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他们追踪了474名高中生3年的学校倦怠和抑郁症状,发现学校倦怠和抑郁症状都有一定的稳定性,且两者具有累积循环效应,学校倦怠对之后的抑郁症状有强烈预测作用。除了学校倦怠外,学业倦怠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如Garcia-Izquierdo等[15]发现,学业倦怠与情绪衰竭有显著的相互作用,且情绪衰竭是最重要的学业倦怠维度。
此外,厌学的行为表现也会导致许多不良的情绪后果。例如,SRB常常与焦虑、抑郁等青少年内化问题联系在一起,寻求就诊的SRB学生伴有情绪障碍的比例较高,且具有低自尊心、低学业自我效能、高负性情绪、高学业失败敏感性等特点[16]。Tomoda等[17]在对SRB青少年进行治疗时还发现,有SRB问题的青少年有些伴有严重的反刍性思维,经常陷入自责情绪。Gonzalvez等[18]在对1 842名西班牙青少年的学校缺勤状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学校缺勤率较高的学生,比正常出勤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社交焦虑问题。经常缺勤的学生普遍信心不足,即便重返学校后也会表现出沮丧、易怒、心情低落等情绪问题[7]。包括青少年拒学、逃学等在内的恶性厌学行为,甚至是导致成年后持续存在的分离焦虑症的一个关键变量[7]。
1.2.2 厌学与消极心理特征 厌学还可能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造成自我妨碍、自我效能感降低等问题,甚至阻碍积极人生观的形成。例如,学业倦怠学生常常拒绝或回避来自他人的学业帮助,自我妨碍水平显著高于一般学生,这种自我妨碍会进一步影响学业表现与学业成就[19]。Jenaabadi等[20]在对高中生学业倦怠、学习压力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中发现,过重的学业压力是产生学业倦怠的主因并加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降低。类似的,Asayesh 等[21]也发现,有学业倦怠的护生不仅自我效能感较低,且对自己的职业未来抱有消极观念。
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一些核心人格要素在厌学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如Rad 等[22]发现,学业倦怠可以负向预测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同时心理资本(及其构成要素)在学业倦怠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中起调节作用。Yu和Chae[23]调查了韩国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良好的心理韧性可以缓冲学业倦怠对于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这些研究提示我们,厌学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同一性,造成自我价值降低、自我认同缺失。
1.2.3 厌学与行为问题 儿童青少年的各类厌学表现均与一定程度的行为问题有关,其中逃学、学校缺勤、SRB等厌学现象所引发的行为问题最受关注。Mounteney 等[24]发现,相比于非逃学者,逃学者报告了更高的酒精使用和暴饮暴食频率。有问题性学校缺勤的学生常常违反学校纪律且缺乏安全感,有时会为了追求他人注意而做出一些偏激行为,打架斗殴的发生率也很高[7]。在因SRB而接受治疗的学生中,适应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等外化行为问题颇受关注,这些学生往往预后较差,不能很好地融入学校与社会生活[25]。研究者们还发现,学业倦怠也会引发行为问题,其中成瘾问题最值得关注。如Jung和Kim[26]对韩国初中生学业压力、学业倦怠和手机成瘾状况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学业倦怠与学业压力均能显著正向预测手机成瘾,且学业倦怠对手机成瘾的预测最强。类似的研究也发现厌学与网络成瘾、烟草成瘾等成瘾行为有相互作用[27]。然而,各类厌学表现与行为问题究竟孰因孰果?目前似乎尚无定论,行为问题既是产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也是厌学进程加剧后的不良后果。
1.3 对生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研究者发现的厌学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睡眠问题和饮食障碍。睡眠问题似乎是厌学儿童最普遍的生理主述。Tomoda等[28]对SRB儿童的生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部分SRB儿童具有某些昼夜节律性睡眠障碍症状,主要是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delayed sleepphase syndromem, DSPS)以及头痛(非偏头痛)。Bauducco等[29]对瑞典10—12年级的高中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调查发现,有学校缺勤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厌学儿童的睡眠问题常伴随着精力减退,如SRB儿童除了有睡眠问题外还伴有全身疲劳,在一天中经常无精打采,即使他们返回校园后也无法集中精力上课[29]。
除了睡眠问题,厌学儿童的饮食障碍则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Kristanto等[30]使用修订版三因素饮食问卷(TFEQ-18)调查了学业倦怠学生的饮食状况,发现饮食失调在学业倦怠学生中较为普遍,且多为情绪性饮食。Tomoda等[17]则发现,许多SRB青少年伴有肠胃不适,这似乎与他们的饮食问题有关。
在厌学发展进程中,可能还伴随着其他生理上的变化。如有学校缺勤问题的青少年通常伴有头痛、胃痛、恶心呕吐、疲劳、出汗、头晕、腹部背部疼痛、心悸、腹泻、呼吸急促,以及女性月经失调等一系列的躯体症状[31]。在系列生理改变中,有些是厌学的直接后果,有些则是厌学的心理不良后果(如抑郁、焦虑等)所引起的生理改变。
2 厌学影响家庭健康
2.1 影响厌学者当前家庭健康 从短期来看,厌学可能对厌学者的家庭健康构成挑战。以学业倦怠为例,学业倦怠多伴随着低家庭资源,和无法从家庭成员处获得足够的支持,他们的家庭亲密性较差,家庭成员感知压力水平较高且彼此缺乏交流[32]。学生较差的学习体验也会增加父母的消极情绪,例如Wu等[32]发现学业倦怠与父母教育焦虑具有双向因果关系,父母教育焦虑降低了孩子的学业成就感,而这又反过来提高了父母的消极情绪和养育倦怠。
相较于学业倦怠,问题性学校缺勤者的家庭健康更令人关注。Lagana[33]发现,学校恐惧症青少年的家庭成员间,由于沟通不畅,以及家庭角色和规则界定不清,导致缺乏相互理解。相较于对照组家庭,学校恐惧症者的家庭经常抑制负性情感,因而更加僵化,无法适应环境变化[33]。研究还发现,SRB与家庭互动功能障碍(如家庭冲突、脱离、孤立)关系密切[34]。父母深受子女SRB所害,常经历更多的自责与痛苦,家庭冲突也由此发端或加剧[34]。
2.2 影响厌学者未来家庭健康 当厌学者成年并有了自己的家庭后,学生时代的厌学问题可能会威胁到未来家庭。一项研究调查了1958年出生的英国人,发现逃学者结婚后更容易产生夫妻矛盾与婚姻破裂,其家庭收入也低于平均[35]。还有一项研究从1971年开始,追踪了某美国公立中学的10和11年级学生,发现旷课者不仅更易辍学,且成年后也更容易出现工作不稳定、亲子关系不和谐、婚姻破裂等问题[36]。也就是说,厌学可能存在累积循环效应,严重厌学问题不仅破坏当下家庭动力,也可能影响成年后的家庭健康。
3 厌学影响学校成员身心健康
教师和其他同学是各类厌学问题的间接受害者。学业倦怠作为常见的厌学表现,与教师因素密切相关。低教师支持、不良师生关系等负面教师因素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在校归属感,造成高学业倦怠。同时,学业倦怠表现出的衰竭式学习过程又会增加教师的焦虑,降低教师职业成就感,阻碍师生良性互动,造成双方情感与生理耗竭,形成倦怠的恶性循环[37]。当厌学上升到逃学,教师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他们的注意力会聚焦到逃学者,并花费更多时间来帮助逃学学生,压力也进一步增加[7]。
除教师外,其他同学也是厌学的潜在受害者。研究发现,问题性学校缺勤具有流行性,有的同学会认为逃学很有魅力、很酷,并加以模仿[38]。厌学也被证实与校园欺凌有关,如Cardwell等[39]的研究发现,平均缺课率高的班级报告了更多的欺凌事件,且以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为主。学校拒绝也与人际压力增高和安全感缺失有关,这反过来会恶化学生间的社交关系,提高校园欺凌发生率,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39]。
4 厌学的不良社会后果
厌学还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高失业率、犯罪等。研究表明,学生时期低学业卷入水平的群体,不仅会获得较差的教育产出,且成年后的平均薪资较低,也更可能经历失业[40]。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对于同样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年轻人,低逃学率组的失业率为18.2%,而高逃学率组的失业率高达64.3%[41]。除了失业外,严重的厌学行为也被发现与青少年犯罪相关。例如,逃学的学生更可能卷入毒品和酒精使用,以及暴力违法活动[42]。研究还发现,逃学者不仅比非逃学者更容易犯罪,而且更容易重复犯同样的罪[36]。以巴西贫困地区为例,较差的基础教育质量,尤其是学龄儿童低入学率和高辍学率,反映在了社会失业率和犯罪率上,增加了社会治理成本,滋生大量社会不稳定因素[43]。
为了厘清学生时代问题性学校出勤对成年后的影响,Zhang等[44]分析了从1981—1988年之间出生的有多次犯罪记录的成年人数据,结果显示,这些人在青少年阶段就有多次逃学记录,辍学者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高。Tai和Ah[45]总结了逃学带来的社会危害,发现逃学不仅意味着不去上学,更代表着包括药物滥用、酗酒、帮派斗争、偷盗抢劫等在内的一系列反社会活动。不仅如此,逃学的青少年还伴有更多的交通工具使用,其道路交通伤害和医疗事件发生频率也高于正常学校出勤学生[45]。
5 小结与展望
综合国外学者对厌学相关后果的研究,可以发现厌学对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厌学者本身、厌学者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系统。厌学涉及到知情意行的多个层次,学生处于厌学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系统的影响也不同:当厌学程度较轻时,如学业倦怠、学校恐惧等,往往直接损害厌学者本身的身心健康,对其学业成就和学校表现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当厌学表现趋于外显、程度加深时,特别是当学生表现出缺勤、逃学、拒绝上学等行为时,则不仅对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对家庭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入探讨厌学对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以便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厌学的本质及其危害性,这有利于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厌学的关注。同时,要考察厌学在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不利后果之间的交互作用,如厌学导致的学生情绪问题会导致家庭冲突,而家庭冲突又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厌学问题。此外,未来研究需要考察厌学的消极健康后果与厌学个体共患病之间的关系。厌学学生往往伴有一些其他障碍,如睡眠问题、饮食障碍、心境障碍、物质成瘾、对立违抗障碍、自闭等行为问题和神经精神障碍[26,29]。事实上,很少有单纯的厌学问题,绝大多数严重的厌学类型(如SRB)都与这些共患病密切相关,有些甚至是这些共患病直接导致的。因此,厌学问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由这些共患病导致的,这些共患病对厌学及其不良后果有何影响,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