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的理解是共情(特约评论)
2023-09-18桫椤
桫 椤
当代中国社会以极快的速度迭代发展,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为普遍存在的代沟所区隔——它们也是代沟的具体内容。这导致“命运共同体”通常建立在同代人中,只有同代人才能共享属于他们自己的秘密。95 后作家焦雨溪的短篇小说《彩虹骑着糖纸来》以对校园和青年生活的日常书写,借助青春伦理叙事打开了一扇窗口,使我们得以窥见一代人独特的心灵秘境和成长经验。小说对时间的处理表明作者的视角是回忆性的——只是这回忆的时空距离太过短暂,几乎与时代并行。与以往“忆青春”类的作品念念不忘成长的痛苦与残酷不同,这篇小说温暖明亮的情感色调动人心弦。
故事由校园生活而起,但人物的自我成长一直绵延到步入社会之后,这使叙事告别了校园小说的单纯与浅白,产生了更加复杂的审美意义。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一个人,即颐粟中学普通班女生杨节;第二组是同一所学校国际部的同舍室友“我”、卷毛、高放三个女生——后来杨节的大学同学汤圆也可以归入这类。杨节是故事的主角,而第二组功能性人物有着双重身份,首先是杨节的观察者,读者透过她们的目光看到杨节的生活;其次她们组成了“对照系”,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物质化的消费观念,使她们与在清贫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杨节形成了鲜明对比。故事的主线简洁明了:女孩们尝试接近特立独行、头上“脏到起皮痂”、像丑小鸭一样与众不同的杨节,想揭开环绕在她身上的诸如用肥皂洗头、跑操背单词、在浴室洗衣服等秘密,而这一半出于好奇,另一半则出于不同“阶层”身份所引起的“不怀好意”。但面对杨节的坦诚,她们不得不真诚相待,屡次伴她实现自己的愿望。杨节无以为报,以三颗玻璃纸糖果作为馈赠给她们的礼物。升入大学和步入社会之后的杨节保持了在学校里的勤奋刻苦和专注,当“我”再见到她时,她已经是一个自信、乐观,有男朋友在旁的都市女性。通过坚守自我来实现对生存环境和命运的超越,作者在笔下人物艰难曲折的经历中寄寓的精神价值给读者带来人生启示。作为意象,那些后来杨节自己已经忘记、能够将阳光折射出彩虹光晕的糖纸,无疑象征着青春玩伴间的美好情谊和生活中的暖意与希望。
家境贫寒、出身低微的杨节无视他人的眼光,面对学习和生活不服输的态度固然感人,但作者的目标显然不止于讲述一个从丑小鸭到白天鹅式的逆袭故事。“对照系”的人物在与杨节的接触中发生的变化——内心情感上的、微妙的和未曾言明的——更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青少年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在青年作者笔下并不少见,其中校园霸凌最为常见,因为这种行为最易于表现青少年的性格,故事也最有可读性。从早年间的青春小说《悲伤逆流成河》到近两年引起社会关注的电影《少年的你》皆是如此。但《彩虹骑着糖纸来》却走了一条与此完全不同的路,即尝试理解与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不相同的人。这显然是青少年主体萌发、理性成长的开始,小说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作者在叙述中的高明之处,是利用霸凌故事的前期套路,以对比的手法渲染人物之间的差别,但在悬念中开始的“冲突”行动最终变成了一场场“友谊赛”,让人倍感温暖。第一次卷毛以唇膏做礼物去接近“怯懦的雄心壮志埋在没见过世面的胆怯下”的杨节,试图在“杨节的不堪”中“表演无知、享受快乐”,但杨节率真的解释仿佛让她们憋足了劲的拳头打在了棉花上;她们结伴去浴室看杨节洗澡的笑话,当大家赤裸相见时,不仅有了“我们和杨节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的体悟,当有人举报杨节违规在浴室洗衣时更是果断出手,帮她化险为夷。尽管“我”们从未放下自己的姿态,但在这些行动背后,其实早已把杨节当作了“自己人”,不仅理解了她的生活方式,也与她在精神世界里发生了深深的共情。将对自我的反思与批判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情与关心统一起来,显示了作者在主题处理上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