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学的跨媒介传播
——以紫金陈作品《坏小孩》为中心
2023-09-18朱瑞赟朱全定
朱瑞赟,朱全定
(太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当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变革与日俱新,新旧媒体相激相荡,多种媒介并存不悖。亨利·詹金斯提出的“融合”概念也独到地阐明了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每一类旧媒体都被迫与新兴媒体并存。这就是为什么作为一种理解过去几十年媒体变迁的方法而言,融合理论比过去的数字革命更为合理的原因所在。旧媒体没有被取代。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它们的作用和地位由于新技术的引入而发生了变化”[1]。那么,哪一种媒介文艺可以承担中国“媒介融合”时代中的“孵化器”呢?网络文学责无旁贷。这不仅因为网络文学的发展赶上了一个天赐的“黄金时期”,也因为在印刷文明向电子文明过渡的进程中,网络文学的位置是无可替代的[2]。在此背景下,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在数字革命和媒介融合的浪潮中蓬勃发展,加之多重传播主体的有力推动,网络文学作品的传播内容也日益多样,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而且逐渐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网络文学凭借自身的不断创新和突破,赢得了更多受众的认可和接受,紫金陈的网络推理小说《坏小孩》正是范例之一。由其改编的《隐秘的角落》自2020年6月播出以来,评分已达9.2,成为2020年上半年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剧,一度引发网友观剧热潮。
一、数字传播媒介
数字化为文学传播所创造的全新空间可被视为“数字场域”或“虚拟场域”。在虚拟场域之中,作为中坚力量的互联网和新媒体推动文学传播呈现出多模态、多维度的特点[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和多媒介为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无限潜力,也让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有了多样化的选择。文学作品传播的过程正是一种媒介化的过程,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大量的文学作品在与数字媒介碰撞后升级为新颖的数字化文本。历经革新后的文本,借助数字技术呈现在各类屏幕和移动设备上,以崭新的形态取代了传统的纸质文本。无疑,数字媒介的诞生,是文学传播史上划时代的技术革新,打破了以往单一的传播方式,显著提高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效率。在数字媒介的驱动下,《坏小孩》也实现了其由网络文学到影视作品《隐秘的角落》的跨媒介传播。
(一)电子书籍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络文学用户达4.67亿。互联网行业的空前发展,数字阅读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促使电子书在传播过程中凸显出强大的力量。
电子文本在数字媒体中的存在途径尤为多样。目前,《坏小孩》电子书版的传播已渗透于微信读书、豆瓣阅读、掌阅、当当云阅读、爱奇艺小说等各大阅读软件和数字阅读网站。根据上述热门阅读APP的统计数据(见表1),可以看到《坏小孩》拥有约100万的庞大读者群体。本书在当当云、掌阅、爱奇艺小说上的阅读量虽然低于微信和豆瓣读书,但读者评分已达9分以上,且位居“影视悬疑热门榜”榜首,这对网络悬疑文学作品而言也已十分可观。
表2 爱奇艺用户讨论数据统计(截止2021年5月27日)
值得一提的是,《坏小孩》在亚马逊中国Kindle 2020年度付费电子书畅销榜中排名第二,甚至超过了“雨果奖”科幻作品《三体》全集,由此可见得该电子书的广泛传播和公众的高度关注。
读者作为文化消费者,可以在自己选择的阅读平台上撰写短评、书评、阅读笔记等内容,并为《坏小孩》打分。基于此,读者既拥有了用文字记录见解和感悟的平台,在阅读其他读者的评论时也刷新了自己对同一部作品的认知。这种社交型阅读模式一方面可引发读者在交流思想和批判接受的同时,进一步辩证思考,形成“参与式文化”。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生产者的作者,可借助读者反馈来反思提升其作品,接纳褒贬不一,在交互联系中扩大作品传播力。在此基础上,网络文学的平民化互动模式产生了巨大能量,所表现出的集体力量远远超出了个体力量[4]。
因此,电子书以日趋多样的网络阅读平台为依托,促使读者、作者和作品在新型阅读空间中实现多线互动的社交型阅读模式。此外,对于分别担任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作者和读者而言,文本信息在彼此间流通和共享的同时,也因主体间的交互联系而在阅读平台中得到再次创作。
(二)网络影视
除电子书外,影视改编作为另一种媒介,也在推陈致新后赋予文学作品新的活力,这一视觉媒介的传播力度和辐射范围更是不可估量。
作为一部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国产悬疑剧,《隐秘的角落》在2020年6月16日上线后,便在豆瓣网站获得9.0的高值开分。到6月25日大结局的短短两周内,这部仅有12集的精品佳作的评分最高达到9.2,成为2020上半年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剧。
作为迷雾剧场的重磅剧集,《隐秘的角落》在豆瓣2020年度电影榜单中,以8.9分的成绩位居“评分最高华语剧集”的Top3,仅次于9.3分的台湾爱情剧《想见你》和紫金陈作品的另一部改编剧《沉默的真相》。该剧虽仅有12集,但却赢得了高达12万的评论热议。爱奇艺APP上,一篇题为“隐秘的角落开播近满分”的影评征集更是获得了48019条影评回应,网友们也普遍表示,演员表现惊艳,配乐和画面色调衔接自然,观众的代入感极强。作为影视化改编的优秀之作,《隐秘的角落》的成功,不仅补齐了原著自身的文学短板,更促成了国产制作的现象剧典范。
与电子书相比,影视剧在营造画面感方面能够产生前者无法企及的效果。受众群体在阅读电子书时,只能通过主观认识来联想作品中的相关场景,这对于进一步挖掘作品的主旨或潜在意义而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观剧时,观众的思维构想便可与影视画面相碰撞,随后可能引发其强烈的共鸣感,也可能纠正自身认识中的不足之处。此外,观众在观剧时,可以把自己的所感所想用弹幕的形式敲击在画面上方,即做到了及时抒情,又实现了观点共享。
在数字多媒体时代,作品以网络影视为物质载体,以文学特性为底蕴基础,兼而挖掘新型媒体的传播潜能,使观众更为直观地接触并体验到“坏小孩”的现实世界,不但延伸了思维,也让其对原著作品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另外,同电子书相比,影视剧所面向的年龄阶层和社会群体更为庞大,因此,从作品影响力而言,它能扩大受众圈层,是当今媒体时代中最为理想的传播媒介。
作为影响数字时代文化生产和传播方面的积极参与者,网民在多元化的电子媒介面前,可据其所好而确定文学作品的获取方式,同时,把多媒体灵活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外,正是因为数字媒介的崛起,单一的纸质作品才可以依托电子书、影视剧等多种传播媒介,在跨越各类数字平台后焕然一新,实现“跨媒介叙事”的同时,被赋予了独特的价值,文学作品存在于世的传统面貌也得以发生深刻的改变。
二、多样传播内容
(一)影视音乐
当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声音的革命和图像的进步,网剧中的配乐更是以每一帧画面为依托,沉浸式地流淌于一幕幕场景之中,不仅提升了画面的表现力,更是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下,营造着恰到好处的独特氛围。同时,仿佛让观众置身其中,感受到富有张力的听觉效果。声音技术的坚实支撑,是使得影视剧情节极具感染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配乐《小白船》因悬疑剧《隐秘的角落》的热播而蹿红网络,截至2021年4月10日,“隐秘的角落小白船 恐怖童谣”这一话题在新浪微博的阅读次数为8216.7万、讨论次数1.7万、原创人数1815(详见表4),并一度成为网友口中的“战歌”、“夺命曲”、“恐怖童谣”、“背景阴乐”。
表4 《隐秘的角落》相关热搜话题数据统计 (截止2021年4月10日)
在剧中,张东升将岳父岳母推下山、朱晶晶坠楼身亡、张的妻子溺亡后漂浮在海面上,这三处情节发生前,配乐《小白船》都会响起,虽然出现的背景不同,却都预示着某条生命的终结。正是因为如此巧妙的设置,观众才不得不把歌词“飘呀飘呀飘向西天”与相关情节串联起来,不但令人细思极恐,而且《小白船》曾作为韩国“安魂曲”的“冷知识”也一同被翻出。不可否认,在网友和观众这一系列的反应,以及网络的接连推动下,具有多重背景的音乐与影视剧中的阴暗情节交相呼应,美好的童话与黑暗的现实齐头并进,共同把此作品推向备受大众关注的高峰。
除了剧中《小白船》作为剧情“安魂曲”的铺垫,片尾曲、配乐等各种单曲的强力渲染,更是将观众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与跌宕起伏的剧情紧紧捆绑在一起,打造了极为丰富的视听体验。
在片尾曲的安排上,导演也颇为用心。《隐秘的角落》共12集,不同主题匹配了相应的片尾曲,每一首均与剧情有所关联,二者的配合可谓恰如其分。
除本剧的片尾曲外,由国内新锐音乐制作人、作曲家丁可创作的34首配乐也同样独具特色。以《佝偻的枝桠》、《放进去腌制几天》、《爱比死更晚》为例,单凭曲名便已有阴凄之感。此外,配乐还在电子乐、摇滚乐和氛围乐中混入了人声,出其不意之时浸润于剧情,营造神秘、惊悚、诡异、紧张的氛围时,也传达出画面难以诠释的“弦外之音”,每当配乐随剧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波动起伏而响起,音乐的强烈听感与观众的全新体验也交融在一起,恰到好处地完成了对观众情绪表达的致命一击。可见,音乐作为一种特定的叙事方式,具有反映人物内心、烘托氛围、暗示剧情走向等重要作用。
因此,《隐秘的角落》借助各类音乐来衬托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心路历程的变化,进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不得不说,音乐与剧情既做到了水乳交融,又实现了并驾齐驱,这是本剧在同类国产剧中脱颖而出的独特优势,也是在传播过程中吸引更多受众群体予以关注的一大亮点。
(二)热梗的传播
数字时代下,媒体技术日益普及,除视频平台之外,微信、微博、公众号、知乎、豆瓣各类社交平台也已成为作品的传播阵地。在融媒体技术的推动下,社交平台成为《隐秘的角落》营销传播的热度主力场,“小白船警告”、“一起爬山吗”、“你看我还有机会吗”等热梗也被频频掀起。
据统计,《隐秘的角落》从2020年6月16日首次上线播出到6月25日大结局的短短两周内,该剧共登上微博热搜50多次,并一举斩获全网216个热搜,微博全站热点曝光总量超二十亿,视频播放量超十九亿,一度成为全民在茶余饭后热议不停的高口碑剧集(新浪微博2021年4月10日)。
无论是剧集的部分情节,还是片段场景中所涉及的文化符号,亦或是该剧衍生出的周边元素,诸多看似独立却又依托同一本体而共生和滋长的话题,经由微博这一社交媒介的拼贴和转码之后,其文化价值也历阶而上。上述热梗和热搜既是受众群体的情感诉求和观念认同的体现,也是该剧在盛极一时后又得以渗透和传播的延续。由此可见,从文学作品到影视剧集、从声音叙事到热梗爆火,跨媒介、多视角的多元叙事在数字媒体平台蔚为大观,这既调动了受众群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挑动了文学作品生命周期的延长,多方力量在倍道兼行之后,网络文学的跨媒介传播将日新月盛。
综上所述,在数字产业迎来其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创新的时代下,数字媒体的推动为网络文学作品的传播创造了全新的空间,也促使其在传播过程中层层深入并扩而充之。数字场域中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均有效发挥着各自无可替代的优势。数字技术催生了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多的网络文化交流与传播活动。在媒介融合的浪潮席卷之下,先前诸种不同的技术正经历着无缝整合,逐渐融合成为共享的平台,并形成彼此相依的形态[5]。多媒体信息之间借助电子书籍和网络影视等数字媒介建立起联系,促使信息的传播更为全面,网民的延伸阅读更为深入,网络文学的IP改编作品也得以呈现出多维度多模态传播的新态势。此外,多样化的传播内容既有效地激发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潜力,又增强了受众群体对媒体的依赖程度,更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跨媒介叙事”进程。因此,在多种媒介提供传播空间和多样内容增强传播力度的共同推动下,网络悬疑作品《坏小孩》成功实现了从网络文学到影视文学的跨媒介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