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调控
2023-09-18陈支玲
陈支玲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日常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现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以及如何组织调控进行了探讨,合理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组织与调控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解决信息技术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意识和能力。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还存在如“散沙状”“速成化”“一言堂”等问题,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加强组织与调控,使学生在合作中真正成为“同学”,从而最大化地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经常会出现课堂学生“散沙状”、合作研讨“速成化”、交流发言“一言堂”、教学管理“放羊式”等情况和问题。
(一)课堂学生“散沙状”
信息课堂由于电脑设备的摆放,学生座位分散,进行小组讨论时,由于该年龄段学生缺乏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探讨的问题甚至与课堂无关。尽管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控制学生的屏幕,但部分学生还是存在玩键盘、鼠标等情况,无所事事,在小组合作讨论时滥竽充数。
(二)合作研讨“速成化”
现在,信息课堂中大多数的课堂合作讨论都是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三五分钟后就开始班内分享小组讨论结果,而对于以实践为主的信息课堂来说,小组讨论的时间更是大大缩短。这样“速成化”的合作研讨,对学生和课堂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组内进行讨论后来不及吸取其他人的有效观点来完善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有的学生正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由于时间有限,他的表达就会被打断,从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这样“速成化”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还会浪费时间,剥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
(三)交流发言“一言堂”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但事实上,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或是在班内交流的过程中,发言更多的是那些勇于和善于表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所以,他们在讨论、展示过程中都主动承担了更多的职责。他们通过每次组内主导、班内表达的机会,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能力。相反,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在组内交流过程中,思维较慢,以致“被迫禁言”,从而也不愿意为自己的小组做出任何的努力,认为小组中有没有自己的参与都无关紧要。在潜移默化中,这些学生就会失去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机会,导致班内两极分化更大。
(四)教学管理“放羊式”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大多是以学号对应电脑编号就座,分组也是采用就近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分组方式是不合理的,当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时,看似讨论热烈,很多学生实际却在谈论与课堂无关的话题,而可能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也不会对此干预太多。总体来说,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计划安排、调控等组织不够,仅仅是在各个小组之间游走,以致有的学生在课堂小组活动时开小差。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一个过程,但为了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为了学生高效地利用好小组合作的时间,教师还是需要对小组合作学习做好组织工作,完成前期分组的安排以及教学的调控。
(一)分组:关注意愿与能力
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上,笔者会关注学生的能力以及意愿,通过自主竞选,选出有能力的组长,再根据组长和学生的意愿,相互选择组合成一组。
1.组长竞选
组长并不是教师指定的学优生,而是通过自主竞选、學生评选的方式选出来的。勇于参加竞选的一定是善于表达或能力较强的学生,虽然与教师内心的组长人选大致相同,但是,由教师指定与通过竞选、评选的方式选拔出来的组长,效果是不一样的,后者能让组长更具信服力,也尊重了所有学生的意愿,有利于课堂小组活动的开展。
2.组员自选
教师只需要确定每组的人数要求,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与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或想与之组队的组长成为一组。这样的伙伴型分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但分组一定会出现某几个组人员超额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进行干预。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将不同性别、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合理调整,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尽量各具特色、取长补短,以便在分组时保障组内学生之间的和谐性。
为避免固定的小组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新学期,教师可以重新进行分组。
(二)规则:关注纪律与分工
1.分工多元
合理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并明确责任,是保障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分工的合作学习,会出现杂乱无序的现象,导致合作没有成效,教学活动很难正常进行下去。
2.分工方式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组内的分工是进行合作的重要前提。在不同时期,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采取不同的分工方式。
在小组活动初期,教师可以按编号进行分工。所谓“编号”,就是给每组的学生编排序号,如1号、2号、3号、4号等。教师每次布置小组合作任务时,可以将任务分为1号同学负责收集素材、2号同学负责交流展示等,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分工合作、互帮互助。在每个人都有相应任务的情况下,不愿意思考、想滥竽充数的学生也不得不去思考、去完成自己承担的小组任务,养成良好的小组分工合作习惯,有利于后期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小组合作后期,学生对组内的角色以及任务有一定的分配能力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分工,而且,每次活动或每节课學生担当的角色还可以进行轮换。这样,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能得到锻炼。小组内除组长外,还可以设置记录员、收集员、汇报员等,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不同的责任分工可以保障每个学生都是组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他们在活动中有一种归属感,提升主体意识,提高合作效率。
3.规则清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充分满足学生自主性和选择权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规则对其进行约束。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制订合作规则,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了规则,就能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保障小组合作学习能有序进行。
(三)过程:关注合作与分享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软件技能的习得,还要关注学生素养的提升,以及合作意识、分享意愿的培养。
1.合作意识的培养
如果学生没有很强的合作学习意识,那么,小组活动是无法开展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合作的重要意义,不仅要表扬取得成果的小组,还要表扬合作开展得好的小组,并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项目,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
2.分享意愿的培养
由于现阶段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处于独宠地位,缺乏分享意识,他们的想法只愿意放在心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对其他同学的发言,无论对与错,都要给予更多的包容,所有同学都有分享的机会。教师对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都愿意分享、都敢于表达。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控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并非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课堂活动,而是要充当调控者的角色。教师可通过导学单、流程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合理架构学习思路;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讨论内容并适时进行适度干预;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一)合理支架
学生本来就是有想法、有创造力的群体,在他们组成小组进行头脑风暴、思维碰撞后,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可通过导学案、流程图的形式合理构建支架,让学生有目的地整理讨论思路,为小组合作提供基础保障。
(二)适度干预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有效地对各个小组进行监控和干预,有效调控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并不是教师置身事外的一个教学活动。教师要作为一名调控者,全面观察各小组的讨论进程,以及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还需要不时地参与小组学习,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重要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当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顺利时,教师应予以鼓励。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一堂课的内容要在一周内给多个班级进行授课,教师可以记录下每个班级的讨论情况和讨论时间,从而合理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完善优化教学设计。
(三)恰当评价
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被尊重和认可,合理的评价对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评价、组内自评、组间互评等方式结合进行,从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多个角度积极地采用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优劣,取决于能否用好评价机制。进行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己,自我激励和促进,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放手,但并不意味着“放羊”。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帮助和管理,不断创新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方式,从而全面提升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效能。
【参考文献】
[1]邢岩.以小组合作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11(2).
[2]陈火德.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5(20).
[3]张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J].新课程,20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