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山ing 百校焕新开幕式及圆桌论坛

2023-09-17文字整理常宇璞蔡隽晴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世界建筑导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南山区建筑师校园

文字整理:常宇璞,蔡隽晴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23 年4 月15 日,南山区“百校焕新”展览及学术周启动仪式于南山区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出席“百校焕新”行动启动仪式的人士有:南山区工务署杨利君署长;南山区工务署郭文霖副署长;南山区教育局徐前才科长;南山区规自局舒鹏局长(音);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朱荣远老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上海国风建筑主持建筑师王方戟老师;规自局设计处、深圳市学校规划与设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和本次“百校焕新”策划及发起人周红玫女士;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元远建筑主持建筑师朱竞翔老师;都市实践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孟岩老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龚维敏老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图案建筑创始人朱亦民老师。

启动仪式第一部分由南山区工务署杨利君署长为周红玫女士颁发聘书,正式聘请周红玫女士为深圳市南山区“百校焕新”项目总策划;正式聘请朱竞翔教授为深圳市南山区“百校焕新”项目学术统筹;正式聘请庄慎教授为深圳市南山区“百校焕新”学术统筹;正式聘请朱亦民教授为深圳市南山区“百校焕新”行动学术导师;正式聘请龚维敏教授为深圳市南山区“百校焕新”项目学术导师;正式聘请孟岩老师为深圳市南山区“百校焕新”行动计划学术导师。

朱竞翔教授以“设计链接REN 心”为题,以“巴别塔”的隐喻角度回看“百校焕新”的内部交流与讨论,用“数量”、“参谋”、“矩阵”、“协作”等5 个关键词介绍“百校焕新”的价值意义、组织管理及设计创新。“数量”即“数(NUMBER)”和“量(MEASURE)”,此次活动中建筑面积104 万,涉及143 个学校,32 位建筑师,第一季和第二季中不同的projects,但每一次实施的时间仅有40 天,因此巨大的“量”和巨短的实施时间使之变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参谋(STAFF)”中“参”代表参与,“谋”代表谋划,此次活动通过工作逻辑建立表单,围绕相应工作内容设立了秘书处,对工务署的指令加以翻译,并向建筑师传递;“矩阵(MATRIX)”中“矩”代表规矩,即一系列方正的原则,“阵”即围绕具体的情形进行变化,认为此次变革是一种新型的集群设计,更多社会性的组织加入其中;“协作”代表协同和工作,活动中创新地采用导师制,在轻量建造、腾挪学校及快速建造方面比较有成就及有经验的建筑师成为导师,带领年轻建筑师、深圳本地的建筑师和大院建筑师,充分分享资源。

当代艺术、现代社会及城市文化是进行创新的巨大源泉,是此次“百校焕新”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坚守价值及发展的方向。提出校园改造并不是简单的“初新而已”,需要提问“新从哪儿来”“旧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含义”。改造中除对材料本体的探讨外,还包括空间性的方法探讨。通过“减”,而不是通过“加”来获得空间的力量,移除花池和旧设施等、留白留空,使人的活动充分成为空间的主角。

此次展览使用“PRE”、“IZE”、“ING”、“RE”、“POST”五个不同的词根,强调以小博大、小中见多的工作。最后朱教授以中国人通过另外一种方法建造巴别塔作为结尾,隐喻协作可以强化社群,设计可以链结人心。

王方戟老师提出,此次机会除完成自己的项目外,也看到了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建筑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关注思考的内容和角度。在此次活动的交流过程中,形成了校园的氛围,如同一个南山建筑学校,把大家凝结在一起。

顾大庆老师分享了自身的体会和感想,提出新校园项目在高密度城市的背景下,需要在局限的校园场地中解决众多中小学校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百校焕新”是一个恰当、及时地针对一般学校如何能够提升品质的机会,能够迫切解决一些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百校焕新”和新校园,关注的是城市一般的建筑项目如何能够创造出更好的品质,认为这是现代城市建设中迫切需要的。不是再去创造新的地标,而是关心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建筑环境和建筑品质的提升。

王振飞老师认为虽然此次项目时间较短,但通过各方努力,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一些想法,帮助学校解决一些问题。

范蓓蕾老师提出在校园改造中,最大的机会是可以观察一个正在使用的校园,去发现孩子真正的需求,关注如何为孩子创造更多可以玩耍、交往的空间。她认为参与“百校焕新”的每一位都是行动者,都在努力寻找良好的机制,在开放的氛围中讨论和寻找更有创造的答案。

于岛老师认为“百校焕新”活动不仅是改造建筑,还是对于城市空间面貌、资源和品质提出新的可能性。这种被设计出的组织机制能够让建筑师单纯地从城市和校园实体空间、质量出发进行分析。在这样的前提下,借助和城市空间面貌背后相关的各方资源整合,可以完成一个如同“乌托邦”式的集群,带来校园空间和基础空间的双重改造。

相南老师提出通过此次活动,可以重新审视校园和社会、校园和社区、校园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例如在项目中设计可攀爬的体育看台,探索实现学校和社会、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价值关系连接;利用幼儿园的围墙尽可能地发掘边角空间,给儿童提供游玩场地,使得围墙成为联系各方的综合体。

吴瑞老师认为“百校焕新”活动具有特殊意义,是对建筑学本身的思考,感受到制度创新与空间创新汇合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贾莲娜老师认为建筑学校是凝聚认识、提升共识的机会。在“百校焕新”过程中,各个方面力量的汇入能够让整个社会形成更多关于教育的共识。建筑师需要真正去关心校园内生的力量,挖掘其内在和本质。

周红玫女士认为,可以对部分学校进行关于新材料的试验。向学生传达环保和新材料的理念,作为一种材料教育。这需要不断根据当今社会和城市的需求以及各种各样新的时代技术理念,不断地进行更新与创新。同时希望建筑师可以永远心怀理想,永远为建筑学专业理想和精神而奋斗,且在观念和思想上不断更新,与学术资源保持紧密合作。她提出设计需要有一定的包容性,即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变化进行预见性和社会视角的设计。随着学校需求量逐渐变小,可能当前的设计,包括社区营造的众多舍短和节点,可以成为学校文体设施与社区共享的接口,为将来学校建筑转变为新的社区中心、老年大学预留可能性。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预见性,关心社会和城市问题,此次“矩阵”的集群搭建,营造了建筑师共同合作的良好氛围,是一种“焕新”精神。

圆桌讨论环节

朱荣远老师认为进入存量时代,在制度环境已经积累,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在非基本需求方面的工作方式和原先所习惯、熟悉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需要进行多意、多解和多式的设计,是一个全新或者不曾熟悉的领域。“百校焕新”的“焕”,不是简单替换的“换”,而是欲火新生的“焕”,与全部拆除、重新新建的思维方式不同。存量时代需要聚焦细节,或许可以在建筑教育中,借助“百校焕新”所产生的涟漪,培养设计观念。

王方戟老师从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差异性角度提出,不同地区的建筑师,面对同样的场地,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建筑师以不同的状态介入设计,可以互相学习;不同时代的建筑师,面对同一个对象产生不同的思想,通过时代纬度上的拉伸,可以得到更综合的体验,而不仅仅是聚焦于自身的工作。

肖靖老师从专业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深圳学校有非常久远的历史脉络,对于当代学校的改造,文脉组的初衷是为所有建筑师提供设计层面的历史要素。在改造过程中,如果可以比较有理想地抓住一些历史线索,能够为下一个阶段深圳当代历史脉络线索的梳理提供更多抓手。在此层面上,历史研究不仅仅是针对学校这种特殊的建筑类型,更多的是针对深圳和南山现当代的建筑,提出一种历史梳理及评估的完整体系,为在深圳、在中国21 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中能够列出更多赋予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经典优秀案例提供好的样本基础。

姜伯源老师指出,学校的需求有时比较模糊,涉及空间问题时往往需要建筑师的判断,去帮助思考哪些地方有可能被挖掘成为空间的创新点。认为这是面对存量更新、在处理“百校焕新”框架下时间短暂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激活空间主要与学生的活动、上课之余的活动时间相关,这样的空间往往会成为有意思的切入点。

靳远老师认为存量有一种压力,即功能、面积和读书的压力,任务书和校园已有的建筑面积非常紧张。学校需要放空的空间状态,不一定每个空间都有特定功能,需要在高密度中给学生留下自己的空间。

翁华老师提出,要以动态的观念看待城市的建筑,关注建筑设计后的延续。认为建筑师在未来进行新建或改扩建校园设计时,可能需要留有一定弹性,不能单一地限定学校的功能或空间,需要留有可实现多种功能、多纬度转变的可能性。当学校用地条件受限、功能需求与条件无法匹配时,可以从整个区域的视角看待,通过整个片区的资源整合解决学校的需求。

朱竞翔老师认为无需担心学校会随着机构消亡而消失。中国乃至亚洲人民强调时间性,希望开展的事业长久而有延续性,这与历史悠久的教会进行人类繁衍与传承具有相同的逻辑。当下问题是我们常用新事物覆盖旧事物,仅能保留短暂的记忆。物质遗产能帮助我们解决永远活在当下的问题。北方城市会强调仪式和文化的流传,南方城市需要向北方城市学习关注时间性。南方由于工商业活动变迁快,类似于潮水拍打沙滩带走痕迹,物质遗产易逝。谈到学校,他认为人口的增减与设计的优劣没有直接关系,校园的未来有小班制、差异化的趋势。即使中国人口下降,广东省和深圳市的人口下降速度慢,甚至出现增长,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自由且包容、事务繁多。他持乐观态度,认为各方在“百校焕新”项目中相处愉快,多方汇聚为联盟和协会,互相协作,学校的问题将转变为机会。当不同个体汇聚交流、合作、讨论差异化的观点时,将碰撞出原子弹般的能量。

龚维敏老师认为,福田区新校园运动与“百校焕新”在本质上理念和追求一致,产生的背景相同。存量校园存在很多问题,如品质较差、功能空间不足等,“百校焕新”不是简单地进行增量,而是针对已有的、保留的校园,从设计角度出发,例如南头中学,虽然与夏老师有历史的研究,但在时间短、投资有限的背景下,是“针灸式”的解决问题,众多学校原先设计的典型问题是公共空间比较欠缺,教学空间品质较低,需要提升教室甚至宿舍的品质。如果进入存量时代,依然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基础性的问题非常普遍。

朱亦民老师分享了三个尝试,提出校园和社区或者校园和城市的界面关系非常重要。

深中创新:作为较新的学校同样存在深圳所有学校的共性问题,即容积率过高,缺乏活动场地。深中创新希望把边界扩展至与南边学校相同的位置,设计活动围墙,以两米作为单元,下方设置四个轮子使围墙可以推动,以此扩展学校边界,并计划于上方设置花池,下层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等。

前海港湾学校:在社区和学校共享方面进行尝试,由于环境特殊和总体城市设计的因素,周围为高密度住宅区,学校形成了三边围合的消极界面。设想在墙角位置放置楼梯沟通上下。在节假日时,周围的居民可以使用下方的运动场所,使校园和周边社区得以结合。

南外高中:设计改造重点为激活校园空间,校园原有品质较高的下沉广场,但长期空置。在学校存在扩大图书馆需求的背景下,设计通过新功能的设置达成设计和活动的共鸣,建议于此处设置图书馆,在不违反规范且符合消防规范的前提下,于其中植入大空间,按照阶梯式空间类型进行设计。

谢菁老师对此次讨论提出一个问题:“百校焕新”不能增加建筑面积,因此在屋顶改造方面具有设计潜力,一十一建筑设计的三个学校的改造内容中,统一提出可以在屋顶增加活动和教学功能。许多老建筑在设计时,屋顶并没有预留足够的荷载,因此可能会牵涉结构加固等问题。将来进行老学校改造时,屋顶设计应该如何推进?是否可以提出结构加固的解决方案?应该如何面对存量建筑在结构抗震上低于新建学校抗震水平的问题?在“百校焕新”中,应该迎难而上还是需回避?

周红玫女士认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应该根据情况,采取多种解决方法。

在第二季中屋顶加固改造较少,推出“以研究引领设计”,应该继续维持建筑师自行确认任务书和研究需求的方式。屋顶加固和利用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同时需要在预算内解决校方给出的问题清单。

朱竞翔老师从两个角度指出,虽然已预见屋顶加建非常困难,仍严重低估加建的难度。加建具有结构性质,结构的重要的意思是组织架构,具有组织性。建筑师应该首先加强研究,分析并评估可以使用的策略;其次在应用时做到得体,争取更多的盟友。

高雪香女士认为,可以在不加固的情况下,进行空间的挖潜和合理利用。关于屋顶以及下方建筑和空间的处理,在这两季中,进行了不同方向的试探和研究,这是此类项目的宝贵之处。

猜你喜欢

南山区建筑师校园
读迷作品
读迷作品
胖胖的“建筑师”
读迷作品
宁南山区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当建筑师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