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理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2023-09-17张青平常腾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

张青平 常腾

[摘  要]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主体,共同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职责。本文从价值、理论和实践三个方面阐释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逻辑理路,阐述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逻辑结构,运用场域理论分析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困境,并从理清资本逻辑、重塑惯习维系、推进场域融合三个维度提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辅导员  协同育人  场域理论

基金项目:2021年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生项目“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以西安邮电大学为例”(批准号:YJGC202129)。

引  言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主体,是促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力量,而如何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凝聚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育人合力,关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是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一种反思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理论工具,被广泛运用于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教师教育到课程研究、從教育改革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学术领域。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研究范式,运用场域理论分析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逻辑结构、现实困境、实施策略,对提升协同育人效果、形成育人合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逻辑理路

1.价值逻辑:育人要求的价值协同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重要的两支力量,立德树人是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共同育人目标和要求。第一,就育人目标来讲,研究生导师主要是通过科研育人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塑造、行为规范、价值引领,而辅导员主要通过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塑造、行为规范、价值引领。第二,就育人功能来讲,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渗透、优化方面。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能够有效促进研究生进行学术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两者在育人功能方面主要集中在研究生的心理、学术科研、职业规划等。第三,就育人作用来讲,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更是促进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构建育人共同体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是实现共同价值的必然要求,既满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符合加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2.理论逻辑:育人场域的理论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内部结构要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育人场域及其教学场域、学术场域、个人职业发展各子场域构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合力的形成,不仅需要学校场域的核心力、社会场域的支持力和家庭场域的推助力,更需要三大场域互补融合、打好“组合拳”,方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直抵人心的效果。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要求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明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利用育人场域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三大育人场域形成合力育人格局。一方面,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共同以学校场域、社会场域和家庭场域进行育人,两者在育人场域方面具有一致性、融合性。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以教学场域、学术场域、个人职业发展为育人场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资源整合,为研究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向上向好的育人环境,也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提供良好的教学场域、严谨科学的学术场域、合力有序的个人发展场域。同时,通过两支队伍的联合互补,凝聚育人场域的资源力量,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3.实践逻辑:立德树人的主体协同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为基础,形成了育人过程中的主体协同。从实践层面来讲,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践逻辑,即要求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要明确协同育人的育人主体为导师和辅导员。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要求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积极主动合作,共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基于场域理论分析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逻辑结构

1.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场域结构系统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受研究生群体特征和个人发展等因素影响,不同高校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提供的资本构成、主体互动、惯习培养也有所不同,导致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育人场域也会适时调整和优化。布尔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布尔迪厄从社会关系角度阐述了社会小世界包括科学场域、教学场域等,其中,教育场域与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场域相契合。布尔迪厄强调的教育场域是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形成的个人发展、学术科研、职业发展等,而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本质在于两者借助教育场域进行育人的实践活动。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场域特点表现为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个人发展相结合,坚持科研与育人相统一。因此,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场域结构系统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教学场域、国家学术科研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学术界—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学术研究场域、职称晋升—个人能力提升—同行学术交流的个人发展场域。

2.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场域存在状态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教学、科研、管理等育人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作用、交互影响的协同育人状态。在研究生教育场域中,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如何沟通、协作、交往决定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场域存在状态,彰显了两者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共生性。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场域需要与学校教育场域、科研场域以及社会各场域保持互动关系才能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在场域存在状态中,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在育人场域中表现出融合性、开放性等特征。综上所述,场域理论适用于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场域存在状态过程中,为阐释和分析两者协同育人场域存在状态提供了新视角。

场域理论视角下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困境剖析

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提供了政策导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深入分析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困境,才能优化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策略。

1.资本悬殊导致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互动性不强

从场域理论来看,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资本悬殊是导致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合力不足的首要因素,它包含经济资本的缺乏与悬殊、文化资本的受限与差异,以及社会资本的可变性与不足。根据布尔迪厄场域理论,资本悬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互动性不强。资本根据属性不同分为经济、文化、社会和符号四种类型,是行动者开展社会实践的最有利工具,可按一定比率在场域中相互转换。影响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场域的资本主要以学校中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为主。第一,经济资本的缺乏与悬殊导致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互动性不强。第二,文化资本的受限与差异是影响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文化资本主要包括职称、学历层次等方面,不同职称、不同学历层次的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呈现显著性差异,促使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互动性不强,也就无法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第三,社会资本的可变性与不足影响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效果。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凭借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平臺进行协同育人,但在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过程中,由于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导致协同育人效果不足。从协同育人平台来讲,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未能搭建深入沟通的平台,互动性不强,导致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手段和方式难以拓展。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各领域资本的最大优势,才能够提升研究生导师协同育人效果。

2.惯习落后造成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确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惯习维系造成研究生与导师角色定位不明确,使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角色定位不明确、认知角色模糊等问题。布尔迪厄借助社会学场域视角,将致力于培养人的开放性的性情倾向系统称为惯习。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是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在协同育人的资本作用下,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形成了与协同育人场域相适应的惯习。研究生导师注重以科研为主,部分导师存在“重科研轻育人”的倾向,部分导师习惯以科研业绩为工作出发点,导致在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存在沟通交流较少、育人效果不足等问题。从研究生导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和要求来讲,部分研究生导师的惯习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研究生导师角色定位不明确,旧有的惯习无法促使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达到合力育人的效果。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而在协同育人过程中,部分研究生辅导员存在角色认知模糊,比如认为研究生辅导员只承担研究生日常的教育管理与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辅导员对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知。因此,惯习落后造成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确,而两者角色定位不明确,导致其协同育人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3.场域入侵导致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效果不足

从场域理论来讲,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场域易受社会、家庭、网络等影响,这也促使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育人方式和手段随着场域的变化发展而不断调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为核心的信息场域“入侵”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场域结构,促使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教育内容在实时更新的同时,也改变了师生互动结构和育人模式,影响了协同育人效果。第一,部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场域中缺乏有效沟通,未能在协同育人场域实现情感共鸣。以信息化手段建立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参与感,由于两者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缺乏面对面深度交流,影响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效果。第二,以信息化手段搭建的协同育人沟通平台,本质上是一种虚拟互动场域,加之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心理等压力,影响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过程的情感投入。第三,复杂的网络信息影响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主观判断和价值选择。网络时代和数字化时代承载的内容复杂、信息多,不良社会思潮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如未能及时把握网络信息的变化,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动态,就会导致协同育人效果不足。

场域理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在协同育人场域中面临互动性不强、角色定位不明确、育人效果不足等困境,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场域是开放性的教育场域,关系到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场域各内部要素的交互影响、动态发展。

1.理清协同育人的资本逻辑,明确主体权责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的育人新模式。“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体系的推进促使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场域中的协同主体,只有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实现协同育人的经济、文化、社会、符号等资本的互为补充,才能提供有序的育人场域。一方面,在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过程中,研究生导师要主动承担育人的主导责任,由学校相关部门搭建导师、辅导员为主的多元协同育人团队,以制度文件等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育人使命和责任,搭建互动交流平台。研究生导师所具备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育人优势,要转化为协同育人过程中辅导员能力提升需要的素质技能,注重与辅导员共同进步,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关键与核心引领作用。学校可通过搭建常态化培训机制,提升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合作能力,培养其沟通协调、协同带动等育人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资本优势在于社会资本方面。从社会人际关系来讲,辅导员的社会资本优于研究生导师,辅导员与学生互动交流次数较多,能够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这就要求其与研究生导师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共同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总之,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要明确职能,在明晰两者职责的基础上,构建沟通交流平台、定期反馈平台、实时互动平台,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具体实践提供基本遵循和实践要求。

2.重构协同育人的惯习维系,凝聚育人合力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是交互影响、互动交流的育人共同体,两者只有在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转变教育惯习,才能构建育人共同体。第一,育人目标和要求一致是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基本前提。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都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研究生为育人目标。第二,和谐的互动交流环境是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利用两者和谐的互动交流平台,积极进行沟通交流,明确两者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明确。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地位平等,双向互动、互相合作,共同提升育人能力。学校应构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反馈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有效解决矛盾,共同构建协同育人大思政格局。

3.推进协同育人场域的深度融合

协同育人场域是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合力的重要手段。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协同育人的场域主要以学校环境为依托,以课堂场域、教学场域、科研场域为主进行协同育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趋发展,促使网络场域成为协同育人的重要场域。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推进协同育人场域的深度融合,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以网络信息手段拓展了协同育人的手段和方式,成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重要场域。利用大數据和新媒体,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多元互动交流平台。推进协同育人场域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融合网络场域开展协同育人具体实践,借助网络信息手段将学术场域、课堂场域、科研场域等深度融合,如利用人工智能及时掌握学生画像动态,利用数字化手段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等变化,保障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及时有效进行分享信息,反馈协同育人效果,实现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多场域交互融合的育人格局。

结  语

本文从价值、理论、实践层面阐释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具有育人要求的价值协同、育人场域的理论协同、立德树人的主体协同等逻辑结构。从实践层面来讲,由于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和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育人合力不足等,促使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以场域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分析研究生导师与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明确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理清资本逻辑,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惯习,推进协同育人场域深度融合,构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N].人民日报,2020-7-30.

[2]李春影,石中英.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影响:回顾与评论[J].比较教育研究,2018,40(8):38-4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4]曲建武,谭丽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合力的三维构成[J].思想教育研究,2022(6):128-132.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34.

[6]布尔迪厄,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7]谢日安,戴吾蛟.场域理论视域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以中南大学“五场协同”创新实践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1):16-23.

[8]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
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以协同育人理念推动高职校企合作探索
浅析高职院校多元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基于“互融?互建?互赢”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改革与实践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