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患者经留置静脉针和采血器所得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3-09-16高志敏余康颖
高志敏 余康颖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科患者经留置静脉针和采血器所得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罗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2018年8月—2021年8月共898份经留置静脉针和采血器采取血液标本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血指数(HI)差异分为溶血组(HI>15,n=82)与非溶血组(HI≤15,n=816)。对2组标本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患者留置针型号及留置时间、留置针穿刺部位、试管类型以及静脉通畅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留置针留置时间>12 h、穿刺部位位于前臂、试管类型为肝素抗凝管以及静脉不通畅均是导致患者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留置针留置时间>12 h、穿刺部位位于前臂、试管类型为肝素抗凝管以及静脉不通畅均是导致急诊科患者经留置静脉针和采血器所得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对危险根源加以干预,以减少血液标本发生溶血情况,为血液标本质量提供保障。
【关键词】 急诊科患者; 留置针采血; 溶血;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24-0065-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24.021
留置静脉针和采血器采血是指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行留置针穿刺开放静脉通道后,先借助采血器采集血液标本,然后再通过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1]。急诊科患者病情危急且较为复杂,因此为提高其救治速度,尽快获知其检查指标,护理人员通常会直接进行静脉留置针采血[2],优点在于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进行二次穿刺,减轻患者疼痛的同时减少了针刺伤发生风险[3]。然而有关研究表明,经留置静脉针和采血器采血会导致患者血液标本发生溶血风险,导致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准确性不佳[4-5]。同时,标本溶血致使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重复采血,降低了护患之间信任度,导致护患矛盾增加,患者配合度降低,临床工作难度及诊断难度加大[6]。因此,减少标本溶血情况发生是维持良好护患关系以及促进临床工作顺利开展的重点之一。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地分析了部分经留置静脉针和采血器采血患者的血液标本溶血发生情况,探讨了血液标本发生溶血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护理对策提供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罗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2018年8月—2021年8月共898份经留置静脉针和采血器采取血液标本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血指数(HI)差异分为溶血组(HI>15,n=82)与非溶血组(HI≤15,n=816)。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者;研究期间依从性良好者;已知悉研究目的并同意查阅其临床资料者。排除标准:年龄<18岁以下患者;自身存在溶血状态异常患者。
1.2 研究方法 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进食情况、性别、年龄、止血带使用情况、留置针型号、穿刺次数、留置针留置时间、穿刺部位、试管类型、静脉通畅程度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 采血工具 应用型号为20G、22G、24G类型静脉留置针(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201号)以及各种类型真空采血管(江苏荣业科技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350号)。
1.4 评估标准 血液标本静置1 h后进行离心处理,测定血清中血红蛋白含量,参考LOWE G等[7]评价标准对标本溶血情况进行判断,以血清血红蛋白<1 000 mg/L,离心后血清呈粉红色为轻度溶血标准;以2 000 mg/L≤血清血红蛋白≤3 000 mg/L,离心后血清呈紫红色为中度溶血标準;以血清血红蛋白> 3 000 mg/L,离心后血清呈红色或深红色为重度溶血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描述 本研究中共采集血液标本898份,其中82份标本发生溶血,溶血发生率为9.13%。209份采自20G静脉留置针标本中,25份发生溶血,溶血发生率为11.96%;456份采自22G静脉留置针标本中,31份发生溶血,溶血发生率为6.80%;233份采自24G静脉留置针标本中,26份发生溶血,溶血发生率为11.16%。枸橼酸盐抗凝管标本溶血发生率为9.56%;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标本溶血发生率为5.95%;肝素抗凝管标本溶血发生率为13.62%。
2.2 血液标本发生溶血单因素分析结果 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采血前患者是否进食、性别及年龄、采血过程中是否使用止血带及穿刺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留置针型号及留置时间、留置针穿刺部位、试管类型以及静脉通畅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血液标本发生溶血多因素分析结果 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以溶血指数(HI)为因变量,选择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针型号、穿刺部位、试管类型、静脉通畅程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留置针留置时间>12 h、穿刺部位位于前臂、试管类型为肝素抗凝管以及静脉不通畅均是导致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溶血多因红细胞破裂导致血红蛋白及其他细胞内容物进入血清,导致细胞膜分裂与被破坏,从而使血清呈现淡红色,当前临床上多以HI>15作为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标准[8]。血液标本发生溶血后,不仅使患者临床检查资料的收集产生延误,同时对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9]。如何采取有效护理对策以减少血液标本溶血情况发生是当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崔英等[10]研究中817例患者采集的1 152份血液标本中有403份发生溶血,溶血发生率达35%。而本研究采集898份血液标本中82份发生溶血,溶血发生率为9.13%,明显低于崔英等的研究结果。分析可知,本研究纳入人群均为成年人,患者血管粗大且配合度较高,有利于穿刺的进行。崔英等[10]以幼儿为研究对象,而幼儿静脉细小且操作过程中配合度较低,易哭闹,致使穿刺难度增加,采血时间延长,从而导致标本溶血发生率升高。
美国INS2016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提出,常规输液装置应每隔3 d进行一次更换[11]。然而冯丽等[12]研究提出,穿刺12 h内将患者留置针拔出,能够有效保护患者血管,减少留置针给患者带来的不便与痛苦,同时控制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超过12 h,对于减少血液标本发生溶血情况具有积极作用。从本研究结果中也可看出,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超过12 h的484份标本中有33份标本发生溶血,溶血发生率为6.82%;而在留置针留置时间超过12 h的414份血液标本中有49份标本发生溶血,溶血发生率为11.84%,表明通过控制留置针留置时间能够有效降低血液标本溶血发生率。因此,在临床上应当合理控制留置针留置时间以减少血液标本溶血发生情况。
穿刺部位的选择也决定了穿刺成功的概率。本研究中选择肘正中静脉穿刺采集的血液标本溶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前臂采集血液标本溶血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可知,肘正中静脉血管粗大且直,操作过程中便于对其进行固定,且血管弹性较好,降低了穿刺难度;而前臂静脉充盈度及储血量均较肘正中静脉少,同时其疼痛感更为强烈,穿刺过程中血管因疼痛可产生移位,导致皮下血肿形成。较大静脉管腔有利于血液流通,可避免血液凝集等情况发生。该研究结果与兰健萍等[13]对影响静脉血液标本质量的相关研究结论一致。由此可知,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留置针穿刺采血时应尽量选择走形较直、粗大且弹性良好的血管。同时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肝素抗凝管的血液标本溶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使用枸橼酸盐抗凝管与EDTA抗凝管的标本。分析可知,肝素抗凝管内压力较大,血液流速较快,血细胞在进入试管的过程中发生膨胀、破裂,继而引起溶血现象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在为患者采集肝素抗凝管血液标本时应尽量避免经留置针采取血液标本。张智慧等[14]指出,急诊血液标本通常因采集较仓促,导致抽血量过少,造成肝素与采血量比例不当,同时标本在运送过程中受到震荡,致使红细胞破裂,导致标本发生溶血,从而引起结果误差。赵琪林等[15]对3 375份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分析研究指出,穿刺不顺利以及血管不通畅均会导致标本发生溶血等不良情况。本研究结果也表明,选择血液通畅程度较好的血管能够提高采血效率,减少标本溶血情况发生。鉴于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留置针穿刺采血之前应准确评估患者血管情况,选择血运正常且穿刺难度较小的血管进行穿刺,避免二次穿刺导致护理工作质量下降以及医患纠纷增加,从而提高采血成功率,降低溶血发生率。
尽管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减少留置针留置时间、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以及采血试管、评估静脉通畅程度等能够有效降低标本溶血发生率,但是本研究未考虑溶血状态异常、其他相关血液系统疾病以及操作护理人员年资及经验差异,仍然存在局限性。
综上所述,急诊科患者经留置静脉针和采血器所得血液标本发生溶血情况与留置针留置时间、穿刺部位、试管类型以及静脉通畅程度等因素相关,临床护理决策应从相关因素入手,以规范护理操作过程,降低血液标本溶血发生率,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林少英,王丽娟.两种经留置针采血方法在急诊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护理学报,2009,16(13):51-52.
[2] 丁莉,孙琦.静脉留置针采血与一次性采血针采血标本溶血情况比较[J].护理研究,2015,29(11):1409.
[3] 卢玉贞,吴惠文,刘和菊.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的可行性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7,22(15):16-17.
[4] 陈岚,金静芬.留置静脉针联合采血器采血血标本溶血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6):739-742.
[5] 邓忠越,周平,余晓云.静脉留置针采血对血液标本影响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11):1388-1395.
[6] 王芳,庄培芬.静脉血标本溶血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7):941.
[7] LOWE G,STIKE R,POLLACK M,et al.Nursing blood specimen collection techniques and hemolysis rates in an emergency department:analysis of venipuncture versus intravenous catheter collection techniques[J].J Emerg Nurs,2008,34(1):26-32.
[8] 田丽春,杨琦,张兰,等.干化学分析仪监测血液标本溶血指数的临床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9):1121-1124.
[9] 杨春梅.新药Ⅰ期临床试验中血标本采集的护理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63-164.
[10] 崔英,姚燕群,陈婷. 患儿留置针联合真空管采血标本溶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8):1670-1672.
[11] 李春燕.美国INS2016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要点解读[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2):150-153.
[12] 冯丽,陳刚,刘晨,等.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中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溶血原因的相关性及干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7):644-647.
[13] 兰健萍,黎宇.影响静脉血标本采集质量的因素及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6):761-763.
[14] 张智慧,许素菊,白云,等.急诊血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临床误诊误治,2002,15(3):217-218.
[15] 赵琪林,李文楷,丁波,等.3 375份不合格血标本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5,20(2):201-202.
(收稿日期: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