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环境治理全民行动共同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2023-09-16郭红燕王璇
文|郭红燕 王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因此,开展全民绿色行动,推动全社会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抓手。
要让全社会积极有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构建一个系统有效的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一个良性运转的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就是各类社会主体能够在便捷获取环境信息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社会手段分别作用于政府、企业以及自身和其他社会主体等,进而促使其改善环境行为。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全民行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积极进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全民行动的统领性制度基本建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全民行动体系,强化社会监督,发挥各类社会团体作用,提高公民环保素养,为建立健全全民行动体系明确了方向和任务。包括《“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系统化制定全民行动的目标任务、方案与路径等,为推动全民参与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纲领性政策指引。二是重点领域制度不断建立完善。目前,我国针对绿色消费、节约资源能源、绿色出行、绿色回收等具体领域都已经出台了专项制度或政策,如反食品浪费法、《全民节水行动计划》《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等,从体制机制、标准规范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三是相关配套保障性制度逐步建立。出台行政命令型、市场激励型和社会引导型政策,建立居民用水、用电、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实施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等系列绿色创建,强化对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绿色低碳行为的规范与引导。在各类政策的引导和驱动下,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崇尚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全民参与生态环保的意愿和行为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历年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发现,当前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愿与行为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趋势特点:
公众普遍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与行为意愿
公众环境意识较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比例较高。2019年经常关注环境信息的受访者人数占比为60.8%,到2022年,主动关注或传播交流过环境信息的受访者人数占比接近八成,较2019年增长近两成。其中,最受关注的信息类型是环境质量信息、政府环境治理进展和效果以及个人环保行为知识技能。同时,公众普遍认可个人行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具备较强的环境责任意识和行为意愿。2022年调查结果显示,约八成以上的受访者愿意践行各类绿色环境行为,践行私人领域环境行为的意愿总体高于公共领域。
全民生态环境行为表现稳步提升
一方面,在部分低成本、易践行、经济与环境效益明显的领域,多数公众践行度较高,基本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在呵护自然生态方面,公众一直保持较高践行水平。2020—2022年,八成到九成受访者能够做到“不食用陆生野生动物”和“拒绝购买毛皮、骨制品及含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药品”。在减少污染产生方面,公众行为表现总体较好。以“不燃放烟花爆竹”为例,能够做到的受访者比例从2019年的69.2%增加到2022年74.5%。在节约能源资源方面,多数公众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表现相对稳定。2022年,近八成受访者能够在多数情况下“及时关闭不使用的电器、电灯”或“刷牙或打肥皂时关闭水龙头”;超六成受访者会在多数情况下将“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在选择低碳出行方面,公众的低碳出行情况总体良好。2022年,75.3%的受访者在多数情况下能做到“前往较近的地点时,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电动车”,64.2%的受访者在多数情况下能做到“远途旅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地面交通”。
另一方面,在部分践行难度大、制度政策体系不太健全、需系统化推进的领域,尤其是绿色消费、分类投放垃圾、环保监督举报等行为领域公众表现相对一般,但是,过去几年提升与改善幅度较为明显。在践行绿色消费方面,公众环保选购行为有较大提升,2020年能经常做到购买绿色产品的人数占比仅为三成到四成,但到2022年,人数占比已超过六成。在重复利用物品方面,公众行为表现逐年向好,以“循环利用或回收捐赠旧物”为例,能够经常做到的人数占比从2019年的20.4%、2020年的41.3%、2021的47.4%,增加到2022年的54.4%。在分类投放垃圾方面,多数公众基本养成分类投放垃圾习惯。2019年仅有30.1%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比较好,2022年受访者能够做到分类投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的人数占比分别为64.9%、67.6%、67.7%和71.0%。在环保监督举报方面,公众监督举报环境问题的积极性有所增加。2022年有超一成(14.8%)受访者举报过环境问题,较2021年(10.6%)有所提高。同时,通过制度化渠道自下而上举报反映问题的情况呈增长趋势。以“向当地街道、居委会或村委会反映情况”为例,受访者选择该渠道的人数占比从2020年的43.2%增长到2021年的52.8%和2022年的54.4%。
公众对环境质量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公众对所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为满意,且满意度逐年上升,2020—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每年平均增幅达4%。公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在增强,公众认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整体上因政府的生态环保工作在不断增强的有六成以上,认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了很多的占17.1%。
加快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从现实来看,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同比出现了反弹,PM2.5浓度上升了6.2%,优良天数比例下降了3.2个百分点。从社会层面来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仍存在诸多短板,如部分群体环境知识与环保技能储备不够、部分生活领域绿色低碳行为践行不足、部分环保领域监督参与不够、部分典型群体宣传引导不够等。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
开展全民行动体系和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深化环境治理全民行动的关键领域与关键议题研究,针对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运转机制、社会参与生态环保的方式方法与效果评价机制等开展系统研究,推动重点环保领域公众参与指南、模式与平台机制等研究,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推动关键环保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全民参与
针对新污染物治理、气候变化应对、环境健康等新兴或热点环保议题,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多关注相关环境信息,掌握参与的方法与路径。针对公众践行程度相对低、提升潜力较大的关键行为领域,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建议准确识别影响公众环境行为的阻碍因素,创新激励引导机制,如完善碳普惠核算方法、碳账户管理机制,为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创造更好的条件。
加强对关键人群的宣传和引导
2022年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及典型人群环境行为特征分析表明,行为表现较好的“环保爱好者”“公共参与者”“独善其身者”等典型人群占比为73.2%,而行为践行水平较差的“消极旁观者”和“行动不足者”的人群占比为26.8%。应根据不同群体的人群画像和特征制定不同的宣传引导策略,提升其环境行为表现。如针对大量分布在务农人士、高中及以下学历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等中的“消极旁观者”,要加大对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个人生活影响等信息的普及,重点培养这类群体的生态环保责任意识;针对大量分布在19~30岁的青年人、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东部地区人群、城镇居民以及男性等群体中的“行动不足者”,以引导和培养日常环保习惯为重点,注重应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提高绿色生活方式宣传的覆盖面,推动环境意愿向行为转变。
研究制定具体绿色生活指南
针对不同主体、不同场景制定绿色生活指南,其中包括制定社区家庭绿色生活指南,为居民日常节水、节电、节能、节粮、分类投放垃圾、呵护环境等提供指导,为居民日常生活向低碳模式转变提供参考;制定学校绿色生活指南,内容可包括减少食物浪费、节水节电、外出自带水杯、闲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做好垃圾分类等,教育和规范学生的环境行为;制定公共场所环境行为指南,内容可包括绿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选择绿色低碳环保型酒店;关注动植物和生态栖息地保护等。
推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机制
针对调查发现的阻碍公众绿色消费的症结因素,包括无法识别绿色产品、产品质量没保证、价格较高、类型不够丰富等,建议完善绿色消费相关制度供给,尽快健全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制定经济激励政策(如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鼓励各类资本进入绿色产品的生产供给领域,制定和发布绿色低碳产品清单和购买指南,提高绿色产品生产与消费的透明度,进一步强化公众绿色消费的服务保障。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公众绿色低碳出行面临的系列障碍因素,包括轨道交通站点距离和换乘路径便捷程度、时间不稳定、共享单车少等,建议开展绿色出行相关调查,优化绿色出行信息服务,有针对性地改善“慢行”系统空间环境,重点改善绿色出行服务体验。
持续开展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评价
结合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和政策要求,研究构建公众绿色低碳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开发设计公众绿色低碳行为调查问卷,持续对全国各地公众绿色低碳行为践行状况开展评价与测度,调查和判断公众衣食住行游等领域的行为短板,为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和促进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