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发展现代化食用菌产业策略研究
2023-09-16付俊志
●付俊志 陈 燕
(1.镇平县蚕种场 河南 南阳 474262;2.南阳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河南 南阳 473056)
食用菌是南阳市主要的特色经济作物,兼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在南阳地区,因地制宜、激活食用菌产业关联因子,充分挖掘和发挥其作用,形成合力,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合作经济,将其作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助力乡村振兴[1-2]。
1 南阳食用菌产业现状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属长江流域南襄盆地亚区。年无霜期230 d左右,年均降雨量860 mm,≥10℃年有效积温为5100℃左右,年日照时长2100~2350 h,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土地肥沃,为食用菌栽培适宜区。据调查,南阳市境内野生菌类达430多种,是全国食用菌主要产区。南阳食用菌素以品性好、品质佳等特点,广受市场赞誉。1996~2016年,南阳累计栽培香菇、木耳、白灵菇、杏鲍菇、鲍鱼菇、平菇、金针菇等袋栽菌类71.66亿袋,双孢菇、草菇、天麻等地栽菌类1.13亿平方米,累计总产食用菌鲜品688.94万吨、累计产值895.32亿元[3]。南阳市先后首创推广了“棉籽壳袋栽平菇”“中袋、拱棚、春栽香菇”“食用菌双套袋栽培”“食用菌反季节栽培”“香菇工厂化制棒”“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等技术模式,开展了食用菌立体栽培、菌菜间作套种等技术研究,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南阳市西峡县先后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中国香菇之乡”等多项国家级荣誉。“西峡香菇”“仲景牌香菇酱”“九华山牌香菇脆”等食用菌品牌产品驰名中外。
自2002年开始,南阳市食用菌栽培进行结构性调整,白灵菇、杏鲍菇、鲍鱼菇、双孢菇、黄背木耳栽培持续减少,逐步形成了山区以栽培香菇、木耳等为主,平原地区以栽培平菇、金针菇、双孢菇、草菇、鸡腿菇等鲜品为主的产业格局。2020年全市发展袋栽菌类5.15亿袋、地栽菌类80.62万平方米,其中袋栽香菇4.28亿袋、木耳0.2亿袋、平菇0.23亿袋、金针菇0.25亿袋,总产食用菌鲜品56.83万吨,总产值52.85亿元。出口干香菇14.57万吨、创汇15.64亿美元,占河南省全年农产品出口总量的70%、创汇总值的90%[4]。按照“一村一品”布局,西峡、内乡、南召、桐柏等山区县有683个食用菌专业村,食用菌收入占当地农业收入的50%~60%,部分菌农食用菌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85%以上。
2 南阳市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下
南阳食用菌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营分散、企业规模弱小、实力不强,效益不够理想。南阳食用菌品种多、乱、杂,加工设备及工艺需要集成创新,产品质量不稳,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不够,难以满足现代消费的要求[5]。
2.2 科技体系不完善,研究不够深入
南阳市食用菌产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研究不够深入,种植、管理、收储、加工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如食用菌杂菌及病虫害防治、食用菌替代料栽培及生物转化率低等难题,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6]。食用菌立体栽培模式创新、新品种引进、栽培技术、深加工等现代化技术研究运用不够,严重制约了南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7]。
2.3 菌业装备落后,机械化水平低
目前,南阳食用菌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装备差,机械化水平很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为有效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益,夯实食用菌设施装备条件,创新应用新型智能装备,是做大做强南阳市食用菌产业的必由之路[8]。
2.4 食用菌发展不充分,产业化程度不高
食用菌产业是一个关联性、辐射性、带动性很强的产业,上牵农业下连工业。南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9]。必须开展食用菌品种适应性、产业发展可行性研究,按照“生态化、良种化、规范化、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要求,科学规划,做到布局合理、措施有力、结构优化、成效显著,实现食用菌产业由传统业态向现代化业态转型升级[10]。南阳市食用菌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企业与生产基地、菌农、农村集体结合不紧密,产品附加值低,规模效益得不到实现,菌农菌企增收存在瓶颈[11]。
2.5 金融体制体系不健全,财政支持不够
南阳市食用菌产业在政策、财政方面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够。食用菌企业立项争取不够主动,企业创新发展缺乏项目支撑。菌区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村级金融组织,金融服务体系、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参与农业保险的菌农菌企不足5%,发展食用菌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12]。
3 南阳发展现代化食用菌产业策略研究
3.1 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参与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多县区联动,形成食用菌产业集群,合作经营,共同收益。对符合税收相关政策的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免征所得税。在行政审批、立项、专项资金拨付、土地配置、农业行政执法、信贷、卫生、农业保险、预警机制、产品推介等方面,切实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鼓励、引导、扶持食用菌经济,壮大菌区农村集体经济[13]。
3.2 创新金融服务,发挥金融资本撬动作用
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导向与撬动作用,有效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中央或省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整合地方财政资金,筹集社会资金,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树立一批菌区集体经济样板和典型,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打造“美丽乡村”“田园乡村”建设示范点[14]。金融机构优先支持食用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集体采购先进智能食用菌机械设备,开展食用菌机械设备租赁业务;推动开展政策性食用菌保险业务,鼓励开展互助保险,降低食用菌经营风险[15-16]。设立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合作者,实现食用菌产业投资快速增加[17]。
3.3 整合菌业科技资源,促进食用菌提质增效
充分挖掘食用菌多元价值,强化科技支撑,加大财政对食用菌科研推广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食用菌科技研究与推广,加大南阳市野生食用菌选育和驯化选育,引进国内外食用菌优良品种,开展适应性研究推广,努力提高食用菌生物转化率,取得食用菌立体栽培、管理、烘干、收购、加工、仓储、销售等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与突破[18]。加强食用菌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菌区乡村区域站建设,做好对食用菌经营主体及菌农的实地指导。集成大数据、数字技术应用,提高食用菌产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实现食用菌栽培、收购、加工、仓储等全程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操作与管理,切实保障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19-20]。
3.4 加强人力资源保障,支持社会各类人才还乡入乡创业
优化基层人才培养,加强技能培训,积极开展与食用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爱岗敬业的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大力培育新型菌农、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领办人教育的培训力度,提升食用菌产业经营管理水平。设立回创基金,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充分发挥各级驻村帮扶人员、科技特派员、科研人员的智慧和能力,小手拉大手,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21]。
3.5 发挥“互联网+”资源优势,开辟食用菌增收新途径
在食用菌栽培加工、市场销售、中介服务等领域,建立和推广应用农业农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食用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发展智慧菌业。按照食用菌产品定位,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打造菌区物流服务品牌,扩大线上宣传销售,开拓国内外消费市场,提高食用菌产业生产经营效益[22]。鼓励发展食用菌产业电子商务,开通“互联网+食用菌”“互联网+传统文化”等电商平台,确保菌区农村集体经济和菌农收入持续增长[23]。
3.6 整合市场优势资源,打造现代文旅融合模式
通过多元投资,招商引资,加强产地市场、批发市场建设,拓宽营销渠道。健全食用菌营销网络体系,创新营销手段,提高营销水平,发展现代化食用菌物流产业[24]。在食用菌核心区,打造“美丽乡村”,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充分利用农村厚重的旅游资源,通过精心设计时尚包装等手段促销,满足游客喜购绿色、健康、特色食用菌产品的心理,拉动终端消费[25-26]。
3.7 牵手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合作经济
南阳市具有土地、人力、场地、环境、成熟经验等资源优势,通过培育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与其主动牵手,创新“农村集体+食用菌企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菌农”利益联结新机制,发展食用菌合作经济,壮大农村经济实力。采取反租倒包、租赁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菌农变股民,拓展营收空间,增加农村经营性收入[27]。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各类食用菌产业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和菌农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品牌注册、信息传递、产品营销、宣传推介、产品销售等有偿服务,实现农村经济的有效积累。将农村经济投入食用菌产业再生产,达到多次盈利,多次分红,形成良性循环。
4 总结
当前,总量不足、结构性过剩是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主要矛盾,食用菌栽培结构、价格、产品供给侧均出现不平衡不合理现象[28]。食用菌产业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食用菌经济收入持续乏力,农村经济发展困难。面对新常态,必须更新观念,激活政府、财税、金融、科技、人力、互联网、经营主体、菌农等食用菌产业的关联因子,实现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形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逐步提高食用菌产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