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西青龙河流域黑鹳监测与就地保护技术

2023-09-16白左义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辽宁凌源1225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8期
关键词:青龙河亲鸟幼鸟

●白左义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 辽宁 凌源 122500)

黑鹳(Ciconia nigra),隶属鸟纲(Aves)鹳形目(Ciconiiformes)鹳科(Ciconiidae)鹳属(Ciconia),别名乌鹳、黑老鹳等,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喜欢在宁静环境的清洁浅水中觅食,在我国由于种群数量稀少,繁殖率低,种群栖息地不断受到人为活动影响,中国于1989年和2021年将黑鹳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因黑鹳属于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物种,对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青龙河流域黑鹳实施监测与就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地概况

1.1 位置与自然气候

辽西青龙河流域位于辽宁省凌源市西南部,多年来,候鸟黑鹳主要栖息在凌源市河坎子乡境内[2],地理坐标40°43'17"~40°53'2"N,119°08'14"~119°22'7"E,自然植被以天然次生林为主,森林覆被率76%,年平均降水量540.6 mm,且主要集中在7~9月的雨季,属燕山山脉余脉,山势高耸,岩壁陡峭,地表环境、自然植被与河流湿地相互影响,构成了青龙河流域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分布条件,为黑鹳的栖息繁衍提供了可能。

1.2 湿地资源

河坎子境内湿地主要有清水河,河流总长度84.7 km,发源于葫芦岛市建昌县老大杖子,流经河坎子、佛爷洞等乡镇,在杨杖子镇山湾子汇入青龙河。清水河汇水区无常住居民,水质清洁,水量稳定,鱼虾密集,沿岸山陡林密,沟底溪水清澈,不时有天然小水塘点缀,域内全部为浅水区域,且河流沿岸无工业企业污染,人为活动影响较小,清水河湿地是黑鹳栖息活动的理想场所。

2 监测方法与结果

2.1 种群活动监测

监测以非固定方式为主。近几年来,5~9月,在河坎子乡东庄村龙洞附近河流湿地,沿岸是本乡通向葫芦岛市建昌县的主干公路,常发现有1~2只黑鹳成鸟觅食栖息。

2019年9月初,工作人员巡护检查,在河坎子乡沙果沟发现1只黑鹳亚成鸟,沙果沟长近5 km,无常住居民,终年流水,岩壁陡峭高耸,推测沙果沟有繁育巢穴。

2020年8月,在河坎子乡碾子沟村清水河湿地,当地村民同时发现过8只黑鹳在河边觅食,据推算,这应该是2019年11月和2021年10月分别发现的两处黑鹳巢穴,当年繁育出的两窝幼鸟及成鸟[3],栖息地位置偏僻,同时具备中等水深和浅滩条件,食量充足,位置距两处鸟巢都较近。

2020年1月上旬,为本地最冷的几天,露天水域基本封冻,在河坎子乡南台子拦水坝外侧,因坝底阀门放出流水,小范围内形成未冻结湿地,发现有4只黑鹳成鸟。2021年1月,同一地域有5只成年黑鹳觅食。

2.2 生活习性监测

黑鹳筑巢在高山地区,觅食栖息在河流附近的树林、湖泊和沼泽地,也栖息于岩石峭壁上,单独或成对活动。黑鹳性情机警,听觉、视觉敏锐,惧怕人类,稍有动静就凌空起飞逃走。通常在20~30 cm深的清澈浅滩水域觅食,最深不超过40 cm,觅食一般在清晨、中午或傍晚进行,黑鹳在早上太阳未升起前就去浅水区域觅食[4],觅食地一般选择在清水河南台子段、龙洞段、碾子沟二道梁子段,沙果沟村段等处,黑鹳觅食地点为巢附近到数十千米不等,黑鹳飞临觅食地后会在空中盘旋或往返飞几次,在确定觅食地点没有危险后,才会降落涉水觅食。

黑鹳在湿地浅水中捕食鱼类时来回走动,也随着鱼类游动而变换啄食方位[5],有时作出转身90°甚至180°的动作啄食扑鱼。黑鹳食量较大,一次要吃20条左右小鱼,停歇几分钟后继续觅食。

黑鹳食性较广,喜食长度4 cm以下的小型鱼类,如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条鳅(Noemacheilinae)等,也吃林蛙(Rana amurensis Boulenger)、蜥蜴(Lizard)、虾(Shrimp)和昆虫,但以鱼类为主[6]。

2.3 繁育监测

2019年11月,在河坎子乡碾子沟村二道梁子组洞口下、清水河岸北侧岩壁中间发现黑鹳鸟巢[7],位于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8],2020年1月,在巢穴斜对面山中部,安装监控设施,在不影响黑鹳正常生活的前提下,系统监测黑鹳的生活、繁育等。

1月24日,早上07:15,一只成鸟伫立观望,另一只用喙整理不合适的巢穴小枝,一只离巢后,另一只也随即离开,开始一天的觅食活动。

3月31日,幼鸟出壳前10 d,处在孵化期,早05:41,雄鸟离开巢穴,开始每天搜寻铺垫巢穴的材料,每天早上运回材料4~6次,主要为干枯的小枝、枯死的栽植树苗,长度有时超过1 m,呈片状的卷柏、废弃的塑料薄膜等,在此过程中,雌鸟孵化,不时协助摆放铺垫运回的材料;至08:30左右,雄鸟替换雌鸟孵化,便于雌鸟离巢觅食,补充体力,约11:20,雌鸟归巢,有时也运回1~2次筑巢修饰材料,白天的孵化历时7小时15分,换岗出去觅食2小时16分,归巢继续孵化近7 h,晚上雄鸟替换近2 h后,仍由雌鸟孵化。因此每天雌鸟累计孵化时间16小时45分左右,间歇3~4次。

4月11日17:11,首次发现幼鸟出壳,晚19:16,两只亲鸟都在巢穴过夜。4月12日05:27,站立的亲鸟伸展翅膀,预备出巢。幼鸟数量为3只,当日亲鸟首次喂食幼鸟。

4月21日,幼鸟出壳10 d,亲鸟晚间19:00以后归巢,两只亲鸟都在巢穴过夜,早04:48,天色还不明亮,一只亲鸟就离巢,05:48,天色大亮,一只亲鸟归来,同时,衔一些柔软枝柴,铺垫巢穴。09:45,喂食第1次,间隔2 h左右,陆续喂食,至16:44,第4次喂食完成。

5月25日,幼鸟出壳44 d,早05:50,一只亲鸟习惯性衔来枯树枝、卷柏、废弃塑料等材料,修缮巢穴,一天3~6次。然后,两只亲鸟轮流外出觅食,到晚上20:15,亲鸟才全部归巢休息。

6月6日,幼鸟出壳55 d,3只幼鸟体型已接近成鸟,食量接近最大。凌晨04:05,两只亲鸟相继离巢觅食。04:40,1只幼鸟在巢穴内扇动翅膀、弹跳,体验起飞的感觉。07:00,第1次喂食幼鸟,第2次在近08:00进行,也许受亲鸟捕食效率高低影响,第3次在16:00左右喂食,晚上20:00左右回巢过夜。

6月21日,幼鸟出壳70 d,晨04:40以后,幼鸟飞离巢穴,晚上未回巢穴过夜。

2.4 越冬监测

一般在日出前40 min左右,07:00~07:15成鸟开始离巢觅食,如有气温特殊下降幅度较大,黑鹳离巢觅食较正常时间有时晚2 h左右。晚上16:50太阳落山,17:00左右黑鹳回巢。经一天捕食,嗉囊呈凸出状,食物充盈,夜里,两只成鸟均单腿站立,颈部收缩,头部与身躯贴近,头正位蜷伏,有时头部向后,蛰伏在翅膀上方,胸部嗉囊位于体前,眼睛不闭,不时眨眼,警惕性高,有时也用喙梳理羽毛。

3 黑鹳就地保护技术

3.1 黑鹳栖息地保护技术

湿地是黑鹳活动栖息的基础保障,对清水河湿地全域实施整体保护,减少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功能的影响,发挥河流湿地固有的生物多样性功能,为黑鹳等野生动物提供稳定的栖息环境[9];根据河坎子南台子河道湿地周边修复区域各河段具体状况,应用不同的湿地治理技术方案组合,实现重点地段的湿地生态修复:对以南台子为中心的清水河湿地实施生态修复,新建拦河坝4道,存蓄流水,提升固定湿地水面,对修复湿地根据不同季节调节堰坝内存储水量,在冬季水库、河流等大面积封冻前,持续加大坝体内放水量,十几米高的拦河坝出水口下游,形成不足1 km的浅水湿地,维持了黑鹳冬季湿地栖息环境的相对稳定。

3.2 人工救助措施

黑鹳的栖息繁育本身就对周边环境、湿地水域、人为活动等的要求比较苛刻,青龙河流域湿地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形成一定的小范围湿地水域,有小种群黑鹳在此越冬。这些水域在短时间内与多年形成的自然河流,虽然水质等是一致的,但在冬季,水域内的鱼类等黑鹳食物毕竟相对匮乏,不能满足黑鹳的需求,因此,给予一定的人工救助补偿,可保证黑鹳在大面积封冻条件下获取相对充足的食物。在深水区可用原始的机械方法,如在黑鹳活动浅水区定期投放“地笼”,收集河流内杂鱼。也可以在市场收购一些活体杂鱼,投放到浅水区,都可以缓解黑鹳冬季食物短缺现象,促进黑鹳安全越冬。

3.3 禁止非法猎捕

黑鹳为大型涉禽,因种群数量稀少,其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也容易成为不法分子非法获取利益的目标。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一些沿河电鱼、毒鱼等灭绝性捕捞行为[10],造成大量水生生物死亡,给湿地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因栖息地缺乏食物,会使黑鹳生存受到危害,因此,打击乱捕滥猎等危害野生动物的行为,对提高黑鹳繁衍生息至关重要。

3.4 加大黑鹳保护科学普及教育

多年以来,黑鹳两次被国家列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堪称“鸟中大熊猫”。因其繁育率低,对栖息地的湿地环境、繁育巢选地等要求较高,种群数量一直得不到快速恢复。全社会应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专业观鸟摄影人员应保持足够远的拍摄距离,避免因人员活动对黑鹳栖息取食等造成影响。

4 保护成果

4.1 迁徙习性的改变

黑鹳在辽西青龙河流域栖息地位于40°41'16"N,119°13'8"E,属于地处寒冷的高纬度地区,通过全域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人工蓄水、冬季有序排放,改善小范围湿地环境。2020年和2021年1月,监测到黑鹳成功越冬的数量分别为4只和5只,实现了黑鹳小种群安全越冬,为野生黑鹳在人工辅助措施条件下实施种群恢复探索出路径和方向,具有重要的科研应用价值。

4.2 种群数量扩大

实施了适合青龙河湿地环境特点的一系列黑鹳保护救助等技术,如人工投食、浅水区拦网、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一系列技术措施,黑鹳种群数量由8只提升到15只。

4.3 繁育与生态习性

通过对黑鹳种群的动态监测与繁育系统监测,研究总结出黑鹳越冬后的主要生活史,包括巢穴修复、产卵、孵化、1月龄幼鸟、2月龄幼鸟、亚成鸟、成鸟等的生长过程,编制出越冬后黑鹳繁育过程时间表,积累了黑鹳在北方越冬、繁育的基础资料,为我国黑鹳保护工作提供珍贵的样本示范。

猜你喜欢

青龙河亲鸟幼鸟
月光下的青龙河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优化整合构想
鸟类救助指南
红耳鹎育雏
灰头绿啄木鸟幼鸟这样离巢
彭泽救助3只领角鸮幼鸟
PCCP管道承载特性及管线设计研究
基于MIKE软件的青龙河洪水演进数值模拟
人工饲养火烈鸟自然育雏行为的观察
灵丘县家燕繁殖生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