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务员”徐浩良
2023-09-14姚春华
文/姚春华
徐浩良(右)
2023年6月26日,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宣布了一个重要消息,任命来自中国的徐浩良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开发计划署协理署长。徐浩良成为联合国系统中为数不多的高级别官员之一,也是非政府委派的最高级别中国籍雇员。
结缘联合国
徐浩良出生于中国上海虹镇老街,1979年,18岁的他考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彼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上海,出现了一股海外留学热潮,这股热潮激活了徐浩良的梦,他想出去闯一闯了。
徐浩良在学校学的是俄语,为了出国闯天下,他买来英语教材,逼着自己高强度学习,不久便顺利通过托福考试,获得美国两所学校的录取通知。
1988年,徐浩良来到美国新泽西州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学习期间,他一边苦读一边四处打工,咬着牙扛过了最初的艰难。
由于英语是自学而成,从未接触过正式的美式课堂,这直接导致了徐浩良无法听课。为克服困难,他在课堂上把老师的发音记下来,下课翻查字典,通过这样的“笨办法”,他从最初一句都听不懂到后来逐渐适应了全英文课堂,成功获得两个硕士学位: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管理科学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硕士学位。
1993年,徐浩良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实习工作。实习结束后,他获得了一份为期15天的聘用合同。合同到期后,再续15天,又延长到30天,再后来又延长到三个月……由于工作表现超乎领导预期,他的工作合同不断得以续签。
1999年年底,以“实习生”“兼职”的身份在联合国工作满五年的徐浩良,终于签下了一份正式合同,转为联合国正式职员。
成为“国际公务员”
2007年,徐浩良被任命为联合国驻哈萨克斯坦协调员与开发计划署代表,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中国籍驻在国协调员暨代表。
外表温文尔雅的徐浩良,骨子里有着一股“倔强”。在国际组织工作,听上去很高大上,但实际上,工作人员常常要深入贫穷落后地区,要走路、爬山,身处险境是家常便饭。由于联合国总部纽约与亚太国家有约12小时时差,徐浩良养成了夜以继日工作的习惯。他说:“想获得成功或者实现理想,努力非常重要,要努力做到比其他人的预期更高一些。”
二十年来,他徐浩良到访过世界上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年中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出差。有记者说第一次走进徐浩良的办公室,放在地上的黑色行李箱、椅子上面的橘色双肩背包和被各种材料占满的桌子,让他瞬间明白了为何过去一个多月里,几次给他发邮件都是收到自动回复:“我不在办公室,在国外出差,有事请联系某某某。”这位记者还写道,在最后一次补充采访时,他希望多了解一些工作之外的情况,提议一起吃午餐,边吃边聊,得到徐浩良的回复是:“要不一起去食堂或者买两个三明治到我办公室?”
徐浩良(右)
正是凭着这种拼命三郎的奋斗精神,徐浩良在人才济济的联合国硬是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2017年8月,新上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决定延长对徐浩良助理秘书长的任命。两年后,古特雷斯又任命徐浩良担任助理秘书长兼开发计划署政策局局长。
为中国与世界架起桥梁
2023年6月26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宣布任命来自中国的徐浩良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开发计划署协理署长。过去二十四年对徐浩良而言,既是他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他见证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历程。
多年来,徐浩良一直致力于在实际工作中为建立“新型中国-联合国关系”寻找合作领域,为中国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而建言献策。在他看来,中国的很多倡议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比如,“中国梦”的核心就是社会的公正,国富民强共筑美好未来。“中国梦的概念与联合国倡导的给每个人创造更好生活的机会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是一致的。”徐浩良说,“如果能够帮助更多人实现理想,那我的理想才更有意义,我的价值才真正获得了实现。”
工作之余,徐浩良还大力支持中国年轻人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成长发展。早在五六年前,徐浩良就向中国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安排更多中国年轻人到联合国积累工作经验,并使之常态化和制度化,为将来中国人在联合国有更大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多年来,徐浩良一直心系家乡发展,积极参与到和中国有关的联合国项目中,希望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桥梁系出身的他,虽选择了不同的职业道路,但却始终发挥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为中国与世界架起了一座沟通合作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