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经济法教学改革探索
2023-09-14卢洋
卢洋
课程思政就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流价值观念以及文化元素融入每一门专业课堂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应该将思想政治元素的教育工作和渗透工作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和全周期,这样才能够通过课堂教育的开展,引导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努力,坚定内心的发展理想和信念,正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掌握当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在高等院校课堂开展的过程中,经济法作为财会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必须承担起传递主流价值观念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融入经济法课程内,才能够为我国培养德才兼备、全方面综合发展的专业性人才。
经济法课程的内涵以及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一、经济法课程内涵
经济法是面向财会类专业开设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我国会计初级职业等级资格证书必考的知识。经济法课程是财会类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之一,在学生入学之后的第一个学年就需要进行学习。经济法课程涵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会计法律以及相关制度、支付结算的法律和相关制度、税收相关法律和制度、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劳动合同以及社保相关法律制度等多个模块。经济法专业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毕业证书并获取会计资格等级证书,更是要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和发展过程中能够牢牢地树立起遵纪守法、规范性发展的意识,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能为我国社会构建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
二、经济法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
在经济法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不仅要带领学生熟知我国当前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以及税法等相关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应用专业性的法律知识,为未来的就业和社会服务。除此之外,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经济法课堂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较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始终遵纪守法,遵守公司的职业道德规范,尤其是在票据结算、保险办理等方面发挥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能够在提升学生就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诚实守信、不违法乱纪的原则。
经济法课程思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合具有一定的难度
长期以来,许多高等院校都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任务集中在思政课程教育工作者身上,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缺乏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之间的相互融合。在经济法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将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或思想政治的元素直接嫁接到课堂中,而是需要通过设计相关的教学情境或教学案例,寻找教材中蕴含着的点点滴滴的思政元素,以更容易贴近学生实践生活的方式完成这些思政元素的渗透。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前期设计和协调课程思政教学的案例,不能过于突兀地将思想政治元素直接插入专业知识中,而是要做到潜移默化的渗透和结合,能够在课堂中加入一些与国家时政相关的新闻要素或学生喜闻乐见的热点新闻,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真正达到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协同共进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教育工作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引导者和组织者。将思想政治元素不断融入高等院校的经济法专业课程中,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努力挖掘课本教材中涵盖的思想政治元素,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设计思想政治教学方案,带领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到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明确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能够通过教育理念、价值观念的引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很多学校的专业课程老师对于在课堂中如何引入思想政治元素的方法了解并不清晰,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掌握的教学知识也远远不足,这也为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的推进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法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目标,必须强化教育工作者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并且推动教育工作者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通过知识储备以及教育理念的升级,提升经济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能力。
课程思政理念下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入,创设模拟课堂法庭
模拟法庭教学本身就是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中的案例相互融合起来。通过模拟法庭,能够让学生将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以及思想政治内容和元素相互结合。例如,在一些民事诉讼法律案件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教学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的法律案例,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扮演诉讼法庭中的不同角色,让学生以民事法庭工作者的态度维护经济法律的公正性。
例如,在课堂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入某明星“阴阳合同”的案例。該明星在拍摄电影《大轰炸》后获得3000万元的收入,但是在签署合同时,却分别签署了应得的酬劳合同,以及一份向外界展示为1/3酬劳的假合同,这种合同也被业界称为“阴阳合同”。而采用其中1000万元片酬的假合同申报纳税,只需要缴纳1/3的税款即可,也就是说剩余2/3的片酬并没有缴纳税款,从而达到了逃税的目标。随后,经过社会相关部门调查发现,该明星名下的影视公司也涉嫌逃税的问题,在日常的税务申报过程中,存在篡改或隐瞒会计原始凭证和资料的问题,严重妨碍了司法机关以及税务机关的正常工作。而影视明星高价片酬和“阴阳合同”的事件也快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国家税务总局更是对该事件高度重视。最后,通过税务机关和审计部门调查发现,该明星名下的企业涉及逃税金额高达2.55亿元,江苏省税务局按照相关的经济法对该明星以及其担任法人代表的企业共罚款8亿元。
通过在课堂中引入这一案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经济法相关知识的热情和兴趣。随后,教育工作者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在法庭中扮演原告、被告以及法官等角色,让学生应用经济法课本教材中的知识审理该案件。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缴款纳税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而我国的税收本身就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征,在为学生讲解税收强制性特征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本案例,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税务缴纳是每一位公民的法定义务,任何人即使是明星也不能置身于法律之外,只有遵纪守法、依法依规办事才能获得稳定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主题情境,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效性
在经济法课堂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必须重视教学活动组织的实践性以及趣味性,通过为学生营造更加真实和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对于经济法和相关知识的感悟。例如,关于劳动合同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合同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合同的签订、合同内容的确立、合同的解除以及合同经济赔偿等相关教学知识展开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劳动法的相关知识内容,可以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创设劳动合同的签订场景,并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法治社会的思想政治教学元素,更好地培养学生在未来就业中的契约精神。
例如,在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中国经济也步入了下行期,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疫情的波动停工停产,企业出现了严重的亏空问题,甚至无力承担员工的薪酬。很多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也面临着倒闭,许多员工也面临下岗。而学生未来的就业是学生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创设这样的实践情境,教育工作者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代表企业的立场,另外一组学生站在员工的立场,共同利用经济法中的相关知识出谋划策,通过推动企业和员工的和谐共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必须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的社会劳动关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趁机引入经济法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企业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并不是对立存在的,虽然企业和劳动者在法律层面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但二者之间其实共同搭乘着一艘生存的小船,属于典型的利益共同体。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企业就像是站在风雨飘摇的市场竞争中的一棵树,而员工就是树枝和树叶,即使面临着外部市场的波动也需要抱团取暖,这样才能够共同渡过难关。
三、以税法改革作为有效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
2019年,我国针对个人所得税正式进行了改革,将原本按等级分类征收的方式转变为了按等级分类以及综合性直接征收相互辅助的方式,其中又将综合征收方式大致分为专项扣除方法和专项附加扣除这两大类型。而专项扣除征收方法的金额是在原本的征收方法基础上增加了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是在原有的“五险一金”扣除基础上,又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重大疾病医疗以及赡养老人等六项税费的扣除。这些个人所得税税款征收项目的扣除,不仅有效地帮助了社会民众减轻家庭以及教育方面的负担,更是体现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围绕这部分内容,结合国家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相关教学案例,让学生明确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相互联系,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和生活中,也能将个人的发展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命运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塑造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以及为人民奉献的精神。
综上所述,经济法作为财会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专业性较强以及法治性的教学特征。教育工作者想要将思想政治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经济法课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构建、情景模拟等方式,结合国家经济法的变动發展趋势,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发展情景并与学生日常生活和未来就业息息相关的教学案例,推动专业课程教学与德育教学的协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业性人才。(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