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些有趣的借代词你听过几个?

2023-09-14

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 2023年36期
关键词:烽烟同窗桃李

豆豆在姐姐的课本中看到一句话——“桃李满天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便跑去问姐姐:“姐姐,桃李满天下是什么意思?”姐姐说:“就是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那为什么不是学生满天下呢?”姐姐说:“这种以物指代另一物的手法,是“借代”手法。我给你讲讲吧……”

桃李——学生

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是人们对辛勤育人、所教学生遍布各地的老师的赞誉之辞。那么,为什么称学生为“桃李”,而不是其他词语呢?

原来如此: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做官时,曾保荐过很多人。后来他丢了官,只身跑到北方,遇到一个叫简主的人。

子质向简主发牢骚说:“我过去培养了许多人,但是,当我遇到困难时,竟然没有一个人来帮助我。如今却落得孤身一人。”

简主听罢,劝慰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荫下乘凉,秋天还可以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它不但没有树荫,而且还会长出刺来扎人。可见,培养人、保荐人也要注意对象。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种子,然后再培植啊!”

因此,后人就用“桃李”来比喻有培养前途的人,现在则泛指学生了。

“哇,姐姐,原来是这样啊!古人真有智慧。”豆豆竖起大拇指发出赞叹。

“是吧?但除了桃李,还有很多借代词呢。”姐姐得意地说。

“真的吗?再给我讲讲吧!”豆豆摇着姐姐的胳膊,撒起娇来。

“行吧!再给你讲几个。”

同窗——同学

古代把同学称作同窗。窗,有寒窗之义,译为一起吃苦读书的人。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对彼此的尊重。

原来如此:古人读书不像现在一个班几十人坐着听讲,而是两三个人伏在一张书案上念书。旧式的房子里很阴暗,所以几个人都得靠从窗外射进的光线看书,因此他们互称为“同窗”。这个称呼一直使用到现代。

烽烟——战争

烽烟,火台报警之烟,指战争。

原来如此:烽火狼烟本是古代中国边境的士兵为了及时传递敌人来犯的信息,在烽火台上点燃的“燃料”,点燃时的烟很大,可以从很远处看到,因此,敌人来犯的消息很快就被传递出去。久而久之,烽烟便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巾帼——妇女

巾幗原是一种头饰,先秦时期,无论男女都能戴。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原来如此:巾帼现在指的是一些大有作为的女性,原义是指妇女用的一种头饰,巾帼的形状宽大似冠,内衬金属丝套,或者用那种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在外围,再包裹上一层长巾,戴在头上。

古代一些贵族妇女在祭祀或者庆典时,也会佩戴“巾帼”,因为巾帼做工和用料都很讲究,价格也比较昂贵,一般妇女是戴不起的,所以,大家便把妇女中的佼佼者称为“巾帼”,后来,巾帼英雄到了近现代,就是形容女性的褒义词。

须眉——男子

须眉指胡须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为男子的代称。

原来如此:胡须为男子独有,眉毛虽然男女都有,但古时妇女为了美观,去掉眉毛,用青黑色画眉代替,虽有如无,所以须眉代指男子。

丝竹——音乐

丝竹是中国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

原来如此:传说,远古时期黄帝曾让一位名叫伶伦的乐官制定音律,于是伶伦就到山上砍了粗细厚薄都非常匀称的竹子,然后磨出孔洞并用它模仿凤凰的鸣叫。

雄性为凤,鸣叫声定为六种,称作“六律”;雌性为凰,鸣叫声也定为六种,称作“六吕”。这便是十二音律,也叫十二律吕的由来。

这个传说在秦代吕不韦及其门客所著《吕氏春秋》,以及后来许多典籍与诗文中均有记载。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中国古代产生了许多竹制乐器,这种情况在汉字中也留下非常清晰的印记。例如“笛、箫、笙、管、笳”等等,一看便知是以竹子为材料的乐器。因此,后来“丝竹”也就成为音乐的一种标志,体现出弦乐与管乐的完美结合。

朱门——富贵人家

朱门,指古代王侯贵族的府第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后泛指富贵人家。

原来如此:古代普通老百姓家的门一般是不涂颜色的,达官贵人家一般涂朱(红)色,宰相家的大门也有涂黄色的,皇宫的门涂红色加金色的门钉。

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思是朱门里,富贵人家的酒肉飘散出诱人的香气,道路上,饿死的穷人有谁去埋葬!

朱门,曾是至尊至贵的标志,被纳入“九锡”之列。所谓九锡,是指天子对于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即赐给九种器物: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弓矢、斧钺、秬鬯。可见,朱户的赐予,是一种高规格的待遇。

猜你喜欢

烽烟同窗桃李
桃李面包
鹧鸪天·赴乡同窗忆春秋
周志高
桃李满园
《烽烟图》选页
沁园春·同窗新禧
写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刘秀苦寻同窗
只为桃李现芬芳
拼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