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洪泽湖里的“眼睛”
2023-09-14浩刚
浩刚
洪澤湖由淮流潴水而来,已历千年,不仅润泽了湖畔陇亩,也涵养了代代疍家。洪泽湖南岸的洪堤路旁,79岁的孙永胜望着湖中泛起的金粼,看到长子孙玉清正驾船在波光中游曳。他是地道的渔民,自幼在洪泽湖岸生活,身后几处红砖黑瓦的小屋便是他居住的地方。“如今的湖岸,人烟淡薄了许多。”孙永胜记得,三年前,洪泽湖进入“十年禁渔期”,老伙计们都搬到了蒋坝镇和淮安市里居住,他却因一句诺言坚守了下来。
一句话的承诺
孙永胜清楚地记得,三十年前,他在家中收拾渔网时门外忽然传来的声音:“老乡,能不能搭您的船去湖上转转?”望着门口的两个人,孙永胜并未多想,一口答应下来。“他俩在船上告诉我,国家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所以想去洪泽湖的湖中央水域抽取水样进行检测。”至于怎么检测,孙永胜并不了解,但代代靠湖吃湖的渔民知道,只有洪泽湖的水质更好了,才能有更多的水产收成。于是,他跟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说:“以后上湖里,都来找我就成。”
凭着这句话,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渐渐和孙永胜熟络起来。每月中旬,孙永胜都会守在家里,等着工作人员上门。“后来我了解到,洪泽湖还是淮安的水源地,洪泽湖的水质不仅关系着渔民的收成,更关系着老百姓的生活。”也正因此,他对这项工作更加上心。从口头约定到电话沟通,孙永胜和监测站的联系越来越便捷,与此同时,他的载具也从摇橹的木船、铁皮船变成了快艇。时代的发展、洪泽湖的变化、渔民生活的改善,就像一个旋律中的不同音符。
不计得失,孙永胜就这样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义务帮助着各级政府环保工作人员在湖中检测。洪泽湖水质取样的时间、地点并不固定,设置好的监测点,每月至少要进行一次检测。到了夏天,高温和高湿的湖面上,孙永胜衣服上的盐渍和皮肤都黏到了一起。而到了冬天,湿冷的湖风卷起冰冷的湖水朝人身上砸去,就算裹着厚实的棉大衣,也会很快结冰。但“承诺”让孙永胜甘于酷暑、甘于寒冬,义无反顾地为环保奉献着力量。即便儿女们央求孙永胜搬到城里安享晚年,他也拒绝了:“我要是搬走了,他们到哪儿找我啊?”
让坚持有了意义
正如孙永胜说的那样,他的美名早已遍及江苏省内。他的小屋,多年来已经成了各级政府监测人员来洪泽湖考察水质约定俗成的“联络点”,除了淮安、宿迁,甚至南京和安徽部分城市的环保监测人员,都是这里的座上客。
正是因为频繁的协助,多年和环保人打交道,参与到环保工作中,孙永胜对于洪泽湖取样的流程,熟稔于心。“就算在捕鱼的时候,我也会关注水面的情况,把浮在水面的垃圾打捞起来。”孙永胜骄傲地说,那些年,他成了环境监测站长在洪泽湖水里的一双“眼睛”,“垃圾多了、味道重了,我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检测人员。”正是凭着这双眼睛,环境监测站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洪泽湖的水质情况,解决存在的污染问题。
“水质检测其实是个苦活,还冒着风险。”孙永胜说,多年前的冬天,洪泽湖面结满冰层,处处充满风险,只完成了一次水质检测的工作。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无条件地相信孙永胜:“孙永胜和洪泽湖打了一辈子交道,知道哪儿水深,哪儿水浅;哪儿水急,哪儿水缓;哪儿能去,哪儿不能去。”共同的目标和过命的交情,让他们的情谊越来越深。2021年,淮安环境监测中心聘请孙永胜担任洪泽湖生态环境监督员——这是对孙永胜坚持的一种认可。
而更好的认可是,环境监测证明,洪泽湖淮安片区综合污染指数多年来呈下降趋势。孙永胜看不懂报告的正文,但看得见自己家门前的水域——他家门口正对着一片与洪泽湖相通的池塘。以前,沿着岸边随处都能发现塑料袋和腐烂的垃圾,夏天温度升起来,湖面上就会长满泛滥的蓝藻。“如果不把船往湖心处开,很难捕捉到鱼虾。”孙永胜说,但现在水质明显好了起来,风平浪静的时候,洪泽湖水清澈如镜,常能从岸边看到各种鱼类,孙永胜童年时光里依稀记得的水禽,也都重新回到了视野中。“我的坚持有了意义。”孙永胜说。
父与子的传承
有人说十年禁渔断了渔民的生计,孙永胜却不这么认为,他明白,保护好环境是为子孙后代着想,正因为如此,他才想着一定要做好湖水监测工作。不过年纪越大,积年的毛病也重了些。“特别是视力,现在看得模模糊糊。”虽然承诺还要继续,但行船安全更要得到保证。长子孙玉清退休后,在父亲的感召下,决定在环保卫士的岗位上“继承父业”。
不久前,监测浮船遇到了故障,维修人员刚刚上船检修,湖面就突然刮起大风,浪头一浪比一浪高。孙永胜站在湖岸,看到了水情危机,立刻让孙玉清驾快艇去协助维修人员撤离。在复杂的水况里,快艇花了三十多分钟才靠近浮船,用绳索固定住两船的相对距离后,在风浪里终于接到了维修人员。“我们和监测站工作人员的感情,就是在一浪又一浪的冲刷下紧密起来的。”孙玉清说,父亲的故事他早已听闻很久,但真正迎着风浪去帮助别人,这种感觉确实与众不同——几十年来,父亲不辞劳苦、义务坚守的责任,真正落到了孙玉清的心里。
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孙玉清驾着快艇,再一次驶入洪泽湖中。这次他载着监测站工作人员,来到最近的一处浮船监测点。“而最远的监测点,可能要花几个小时往返。”孙玉清说。监测站工作人员跟孙玉清说,在这里抽样要不少时间,他可以回去休息一下。但孙玉清担心工作人员在湖上的安全,便安静地陪在一边。这艘浮船监测站内,装满了各种仪器设备,水下也装置了探头,用以了解水质情况。尽管不知道这些设备的名称,但看多了,也知道怎么操作。于是,孙玉清总会主动帮着工作人员做些维护。
“我现在也像我父亲一样,被这种使命感召着,想去做更多的事情。”望着越来越清澈的洪泽湖,孙玉清动情地说,“服务环境监测工作就是服务环保工作、服务子孙后代,只要我还开得动船,就会像父亲一样,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
编辑 马哲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