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管好自己
2023-09-14王建兰
王建兰
做事情拖拉、喊半天都不会动;
拿着手机看电视、玩游戏,不督促就不学习;
注意力不集中,特别容易受外界影响;
不遵守规则,事先订好的计划没法实行,总是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
脾气大,说不得,还很冲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
接受家长咨询,经常会听到各种抱怨。不管是学习没有动力、做事拖拉,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其实可归结为同一个问题——孩子自控力较差。
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做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研究人员先让30名4岁左右的儿童待在一个教室里,并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1块棉花糖,想吃的话只要按下铃,马上就可以吃;不过,谁要是能等到老师回来再吃,就可以得到2块棉花糖。说完,研究人员便离开房间。糖的诱惑是巨大的,结果可想而知,大部分孩子平均等待时间只有1分钟。
但这过程中,令米歇尔教授印象深刻的是,他观察到一个4岁的孩子突然把手搭在按铃上,可与此同时,那个孩子也面露疑惑之色并惊讶地看着自己的手。原来,孩子并不总是心甘情愿服从诱惑的,在向诱惑投降之前,他的大脑也经历了一场激烈斗争。
是的,哪怕诱惑巨大,孩子天然还是想要做得更好、想要自我控制。每个孩子其实都有求上进的本能,很多时候,是我们家长太过焦虑,怕孩子迟到,每天催促;怕孩子不寫作业,每天提醒。我们用自己的命令、唠叨和指责,阻碍了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那么,棉花糖实验里那些克制住冲动,最后拿到2块棉花糖的孩子是怎么做的呢?孩子们的答案是:“我想象这不是棉花糖,而是白云,我总不能吃白云吧。”“我把糖推开,把盘子反过来挡住,让自己看不到它。”
受到这些答案的启示,米歇尔教授在第二轮实验中改变了一些前提条件,离开房间前告诉孩子:“你可以想象这个棉花糖不是真的,说不定你就可以很容易等待啦。”这样一个小小提示,使孩子平均等待时间从1分钟提高到了18分钟!听上去不可思议,但这就是孩子的力量,他们的脑袋瓜里总有自己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家长们要做的,是多一些理解,尝试去引导,以及最重要的信任。
我家小朋友上幼儿班大班时很爱看动画片,拿起平板电脑就不放下。有一次我晚上11点出差回来,他还捧平板看得津津有味。于是我对他看平板进行了严格管理,规定每天不超过1小时,结果他不看平板了,而是玩起了爷爷奶奶的手机。
我调整了一下策略,先是让家里人都少看手机,给小朋友一个良好的环境。然后我跟小朋友商量,让他自己管理平板。他想什么时候看动画片,就自己去柜子里拿,但是每天只能看1小时(我设置了1小时屏幕使用时间),时间到了放回柜子。如果做到了,他就可以在柜子上贴朵花,等花贴到10朵,我们就举行一个小小的仪式庆祝一下。小家伙听完很开心,拿着平板郑重地放进柜子里。
家长的信任拥有想象不到的魔力,小家伙像是一下长大了,看完1小时就不再多看。每次他贴上小花的时候,都像是给自己颁了一个大奖,特别开心。我也会夸他遵守承诺,学会自我控制,抵抗诱惑。有了自我掌控感,孩子对平板的使用时间遵守得越来越好。
今年孩子升入初中,假期里,我还是一样和他商量,确定具体的娱乐时间和内容,就让他自己管理,做好表格记录。我希望这不仅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更让他体验达成目标的愉悦感。
亚里士多德曾说,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要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控力,让他们变得更加坚韧,更加自信。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