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步调
2023-09-14刘亮程
□刘亮程
刚发现那只虫子时,我以为它正在仰面朝天晒太阳呢。我正好走累了,坐在它旁边休息,其实我也想仰面朝天地与它并排躺在地上。太阳正处于我头顶。春天刚刚开始,土地还大片裸露着。很多东西都没有长出来,只有草星星点点地探出头,大多还是一粒粒种子,埋藏于地下,而那些小虫子大多也是要从漫长冬眠中苏醒过来。这就是春天的步骤,几乎所有生命都“留了一手”,不会一下子全涌出来。即使早春的太阳再热烈,它们仍保持着应有的迟缓的节奏,因为春天时常发生倒春寒。当一场寒流杀死先露头的绿芽,那些迟迟未发芽的草籽、未苏醒的小虫子们便幸存下来,为这片大地又一次带来生机。
春天,我喜欢早早地走出村子,积雪刚刚消融,我就踩上了冒着热气的荒地。我扛着锨,手拿一截绳子。雪消之后,荒野上会露出许多东西,比如干树桩、半边埋入土中的柴火棍……大地像突然被掀开了被子,这些东西来不及躲藏。草想长高还需要一些时日,天却一天天在变长。我可以走得稍远一些,绕到河湾处那棵歪榆树下,折一根细枝,然后看看断茬处的绿色,就能知道它多有生机,还能旺盛地活上一年。
走出河湾,再向北走三四里,会发现一片低洼的荒野中还蹲着另一棵大榆树。向它走去时,我怀着一丝幻想与侥幸:或许它今年能活过来。
这棵榆树去年春天就没发芽;夏天,我路过它时,它仍没长出一片叶子。我心想:它活糊涂了,把春天应该发芽、长叶子的事忘记了。一棵树老到这个年纪就是这样,死一阵活一阵。有时我们以为它彻底死了,两年后,它又从干裂的躯干上生出几条嫩枝和几片绿叶。
我们来到黄沙梁时,这片土地上可见的东西已经不多了,除了树和草地,还有牲畜、野生动物和人,哪怕少一个,我也能觉察到。我知道,有些东西不能再减少了。
每年春天,让我早早走出村子的,也许就是那几棵孤零零的大榆树,还有洼地里的片片绿草,以及头顶的一声声鸟叫——鸟儿们从一棵树飞向远处的另一棵树,飞累了,便落在地上喘气……如果没有它们,我会一年四季都待在屋子里,并且不喜欢自己及周围的每一个人。
在这个村庄,人口可以流失,那些树却不能再少了,鸟叫声与虫鸣声也不能没有。
春天来临时,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早早地走出村子。有的人扛一把锨去看自己的地,有的人出去拾一捆柴禾背回来,有的人大概跟我一样没什么事,只是想在冒着热气的野外走走。
早春时节,一大早我喜欢迎着太阳向东走十几里,下午再逛着回来。我肩上仍旧扛一把锨,手拿一截绳子,有时会多几根干柴——顶多三两根。我很少捡一大捆柴,然后弓着背从荒野里将柴背回来——走得最远的人,背回来的东西往往最少。
我喜欢让太阳照在我身上。清晨,我刚吃过早饭,太阳照着我的肚子,感觉被我嚼碎的粮食又在身体里葱葱郁郁地生长起来。尤其是当一缕缕平射的阳光热烈地照在我身上时,我才真实地体会到“阳光普照”的含义。
同样,我能体会到这只长年爬行、腹部晒不到太阳的小甲壳虫的心理。它此刻正仰面朝天地躺在地上,肯定特别舒坦。当一只爬行动物想让自己的腹部也晒太阳时,便有可能直立行走,最终成为一种充满智慧的动物。仰面朝天是直立动物享乐的一种特有方式,一般的爬行动物只有死亡时才会仰面朝天。
这么想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只甲壳虫朝天蹬腿的动作有些僵滞,像是很痛苦地抽搐着。它是不是快要死了?我躺在它旁边,侧过身,用一根小木棍拨了它一下。它正过身,光滑的甲壳上反射着阳光,可它很快又一歪身,仰面朝天地躺在地上。
我想它可能快死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伤害了它。在这片荒野上,一只虫子一般有两种死法:死于奔走的大动物的蹄下,或死于天敌之口。除此之外,它还有另一种死法——老死,不过我不太清楚。小动物中,我只认识老蚊子,其他小虫子的死太过微小,我看不清。当它们在地上走来奔去时,看上去都一样,我确实弄不清哪个老了,哪个正年轻。
这只甲壳虫没有马上死去,它挣扎了好一阵了。我转过头,看了一会儿远处的荒野,以及荒野尽头成片的沙漠,又回过头,发现它还在蹬腿,只是动作越来越无力。它一下又一下地向空中蹬腿时,我仿佛看见一条天上的路。时光与正午的天空就这样被它朝天的小细腿一点一点地西移了一截。
接着,这只甲壳虫不动了。我用小棍拨了它几下,仍没有反应。
我回过头开始想别的事情。或许我该走了,我不会为一只小虫子的死而悲哀。我只是耐心地守候过一只小虫子临终时的时光,在永无停息喧哗的生命中,我看到因为死了一只小虫子而从此沉寂的这片土地。别的虫子在叫,别的鸟在飞。大地一片片明媚,开始复苏时,在一只小虫子的全部感知里,大地却开始暗淡下去。
名师点评
本文情感细腻、丰富,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作者以草籽、小虫子、鸟儿等小事物作为描写对象,生动地描写了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情感外露而浓烈。结尾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上的一个生命逝去的感伤,同时表现了本文主题:大地上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守候、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