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高职院校思创融合实践探索*
2023-09-14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艳雁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黄艳雁
5G技术的支持为“知行创”合一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5G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创新创造提供了无限的创新创造空间和持续供给的创新创造新手段,使思创融合教育成为可能。通过教育确立思创融合的导向,践行思创融合师资的队伍建设,将创新创业作为重要的指标,发展创新性学习新形态,开展创新创业导向竞赛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思创融合的发展。
5G技术指代的是第五代通讯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5G),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讯领域共经历了从1G到5G的五代通讯技术阶段,目前处于5G技术时代,5G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它具有高速度、低功耗、低时延和大连接的特点。5G技术的出现,掀起了教育领域的变革热潮,人工智能教育、VR/AR技术、高清视频等技术为“知行创”合一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1 5G时代呼唤思创融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人类社会步入“智慧社会”,相应的时代称为智慧时代,在新的社会形态中,需要人们具有发明创造的能力,人类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现在步入信息智能时代[1],与以往的时代不同的信息时代,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在20世纪依赖最活跃的技术,它实现了在实体世界之外的虚拟世界,为人类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同时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非常快,几乎是每隔两年就更新一次,已“成长”到可使各行各业发生“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质的革命变革的程度,使人类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创造本领。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智能技术设备等更替了人类的劳动,如果人类在这过程中解脱出来后没有寻找到更新的劳动形式,那么人类就会慢慢萎缩甚至慢慢退化。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趋利避害,让信息技术促进人类向更高的方向发展,从发展的情况来看,这种更新更高的形式就是创新创造了。
21世纪,各种科技蓬勃发展,全世界范围内容,创新创造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创新创造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追求的需要。因此,“知行合一”的思想,在这个创新创造最为重要的时代特征里,在人们走向智慧社会的过程中,在拓展空间的背景下,思创融合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过去是少数人才能进行的创新创造,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普通人也能进行创新创造,创新创造素养已经变成普通人的素养。
2 思创融合的价值和意义
本研究所说的思创融合指的就是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二者的融合不是一种简单的拼凑,不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讲述创新创业,也不是在创新创业中讲思想政治理论,而是在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分析学生的学情基础上,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2]。因此思创融合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思创融合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创融合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理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理论,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和认识创新活动规律的教育活动。其总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开拓性的新社会创业者,本质上是为了促进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它旨在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际上起到一种提高学生思想境界,提高自身修养,提高思维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所以说思创融合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要求,它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创融合具有内容上的相通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内容上都是指导学生基于国家发展的基础上了解民族、民生和民情,正确定位时代特征和确切把握时代要求,帮助学生提高沟通与协作,创造与抗压的综合能力,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卓越品质,成为未来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2.2 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科技发展速度更快,产品升级迭代更短的时代催生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适应时代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全球经济化发展,中国进入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大学应该成为创新创造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在创新创业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为民族复兴大业而努力奋斗,这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创业人才的必要举措。
教育和文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在教育哲学层面上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意义和方式的理论假设,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存在的终极价值与理想追求[3]。在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具有中国元素的文化、艺术、文学等内容有利于实现创新创造教育的本土化,使创新造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3 创新创造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艺术性和方法性的教育活动,它教育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需要尽可能融入课程,课程思政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结合的方式,而创新创业教育恰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一方面,积极向上的品质是学生能进行创新创造的保障,学生在创新创造过程中需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它需要在实践中内化,所以在创新创造教育中融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内容和方法的有效途径。
3 信息技术使思创融合成为可能
5G技术的发展,使大数据、VR、AR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也促使思创融合教育成为可能。
3.1 信息技术衍生的虚拟世界具有无限的创新创造空间
目前,虽然我国提出万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但是进行创新创造必须要有足够的空间。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创新创造主要是发生在实体世界中,但是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存空间中实体经济已经被亿万年来的人民进行了详尽的开发,所剩无几。所以现在要进行创新创造必须把目光转向太空、地底、极地,这种行为需要整个国家的力量,甚至是全世界的力量。信息技术的诞生,为人类链接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提供了介质和工具,它为人类带来了非常大的创造空间,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创造的机会。不仅如此,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交替重叠和融合也为创新创造空间开辟了更广阔的场域。信息技术在实体世界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驾驶都彰显了信息技术在实体领域的作用,世界正在进入信息技术产业主导的重要时期。
新时代的年轻学子们要关注虚拟融合、虚实交替的空间,把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锲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速创新创造的步伐。
3.2 信息技术降低了创新创造的门槛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创新创造成本高、周期长,导致创新创造的发展缓慢,能进行创新创造活动只有少数群体。但是在信息社会,虚拟技术使创新创造不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几台链接上互联网的计算机和少量的外围设备就能开展创新创造工作,设计、加工、修改和完善整套的创新创造工作流程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这个载体就能完成,而且,作为数字原著居民的青年学生们,普遍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他们都具有创新创造的潜能。
再此,在万物互联的世界里,创新创造活动的协作变得更加的便利,大量的开源硬件及软件的使用大大解放和拓展了创造者的时间和空间,使创新创造的成本大大降低,创新创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能够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帮助。基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创造从虚拟世界延伸到现实世界,3D打印等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创新创造能够即时变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创新创造的兴趣。
实体世界的高门槛高成本使创新创造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去进行,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创新创造降维,同时提高了效率,形成了对创新创造服务生态的支持,借助QQ和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能即时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把集体的智慧汇集起来,激发人们创新创造的欲望,给人们提供一个公平的且人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的机会。
3.3 信息技术持续供给创新创造新手段
信息技术从开始的单机版计算机到现在的多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区域链和现在的量子计算,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衍生出来的领域也非常多,每一次信息技术更新都能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赋能,信息技术的应用层面更上一层楼,也使创新创业的手段不断增加,推动创新创业向更高的目标进发。
3.4 信息技术为创新创造提供了机会
信息技术与世界上的一切物体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持续的、翻番周期短的指数式增长。显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创新创造由天堑变通途,信息技术不仅创造了虚拟世界,并凭借极强的渗透性和粘附性影响着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的人和事,深刻地改变着实体世界的格局,“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新词的不断涌现,意味着所有的一切都会重塑、再造、创新,催生出新业态和新生态,新形态为人类提供了无效创新创造的机会。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思创融合比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可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的企业,这些企业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例如华为工作2021年就投入了1427亿元来研发[4],我国在2021年的自然科学基金达到300亿元[5]。当今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科技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校企合作成为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要求,校企合作可以让高校更好地实现思创融合教育。
4 5G时代思创融合教育策略
创新创造重在人的创新,在教育中把创新创造结合起来,思创合一是智慧时代对人才培养最大的增量和特色,思创融合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有效地推行,就能使数以万计的学生形成知行创合一的意识和习惯,能够促进全社会的知行创合一发展。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践行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并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做到融合贯通。
4.1 创新创造变成重要的教育目标
目标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目标对教育者有导向作用,对教育者起到启示和方向引导的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进行制订,所以,教育目标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在5G时代,创新创造已经成为人的基本素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将创新、创造和创业纳入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中,将传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变成“德、智、体、美、劳、创”六育,达成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
4.2 优化思创融合的大思政平台
4.2.1 响应时代感召,加强双创引领
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挖掘当地红色资源,例如广西的白色起义纪念馆,俞作豫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善用“大思政课”,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耦合中强化创新、创业和创造教育建立立体化的思创融合教育格局,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进行创新创业,例如利用民族手工传承社团开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依托该社团,每年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连续多年开展形成“创新创业文化艺术节”“民族技艺活态传承”等活动。
4.2.2 投身“两个先行”,感悟“双创”氛围
发扬创新、创业和创造精神,有序推进目标。发扬中国“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基因和广西狼兵的创业精神,奋力推进八桂经济发展。
深化“U-G-E-S”校政企校合作。与当地龙头企业,经济实体进行深度合作,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确定教育服务、文旅创意、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电子商务助农、体育健康、公益创业等七大创新创业特色方向。
4.2.3 树先进典型,培育“双创”精神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陈慧是西部志愿者的卓越代表。扎根西藏,深入西藏的中小学作志愿者,赢得了高原人民的赞赏,被西藏电视台进行采访报道。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幼师教育学院多年对口志愿国家贫困县桂平市进行支教,对口帮扶金田镇的木山村等村镇的脱贫攻坚,获得各级媒体的报道。该校幼师教育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师德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今年获得广西区级创新创业金奖。
4.3 锻造创新创造型师资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要培养出具有创新创造的人才,教师本身必须先有创新、创造、创业的精神。在身体力行中实践创新创造。首先,教师必须先实行自我实施的创新创造,要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觉悟高和创新创造型的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思创融合的规模,教师要修炼自己的师德,用于实践,5G时代下,信息技术赋能教师的创新创造特征更加明显。
信息技术赋能教师教育的发展是多维的,过去教师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面对面的传授,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对有限人群进行教育,5G时代下,互联网的高速度传输和AI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教师的讲授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扩展,教师面对面的口口相授变成了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使教师同时教授上百甚至上千人的教育局面出现,大规模在线教育使教师可以从日复一日的繁重教学中解脱出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充电和进行研究,大数据的发展能根据教师授课轨迹分析出教师的授课风格和教师的潜质,帮助教师增长创造的本领,进而演化成知行创的教育本领。
当前,各行各业都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在教育行业数字化正以席卷风暴的态势使教育呈现新的面貌,在这样的背景下加速教师数字化转型以及加速教师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点。教师要顺势而为,由过程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指导者,进一步升华为学生创新创造的指导者。将来,在广大教师实现如上所说的转型之际,我们的教师才能从“教书匠”到“大先生”。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的人才。
4.4 将创新创造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我们要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的作用,通过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通过评价结果可使学生重新审视学习过程,所以学习评价可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发展,通过评价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评价推动创新创业的教育的落实,相应地提高创新、创业和创造在学业评价中的权重,以此激发学习者的创新创造潜力。可以将创业能力的高低和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考核依据。借助大数据,做好过程性考核,并通过数据精准的分析确保考核的科学和准确。随着创新创业逐步推进,可以把创新创业的考核放到毕业的考核之中,作为优秀毕业生评定的考核依据之一,发挥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标的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思创融合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思创融合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深厚的实践基础。信息技术赋能思创融合向着更深层面的方向发展,加快创新创造的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创造已经成为人类的特质,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技术赋能创新创造向更大、更广的方向发展,进而使全社会的创新创造蔚然成风,使思创融合成为一种常态。
引用
[1]陈琳,陈耀华,文燕银,等.教育何以促进知行创合一[J].中国电化教育,2021(9):42-50.
[2]尹兆华,刘丽敏,王丽红.融入党史元素的“思创融合”课程化探索: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22(6):145-148.
[3]许隽.华为重新出发,开辟新“水源”[N].南方日报,2022-04-01(B02).
[4]刘诗瑶.2021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直接费用超300亿元[N].2022-3-27(02).
[5]司林波.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现实背景、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01):9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