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舞蹈教学培养学生“舞感”的策略研究
2023-09-14张文晶
张文晶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武威 733000)
在中职学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舞感”,对于提升学生的舞蹈专业素养,增强其舞蹈表现力与感染力有积极的意义。如果中职学校舞蹈教学忽视培养“舞感”,就容易导致学生的舞蹈表演缺失情感、缺失灵魂,最终降低学生舞蹈表现的质量。中职学校舞蹈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舞感”的重要性,同时结合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设计“舞感”培养教学方案,并做好执行工作,从而增强学生理解舞蹈的能力,实现有效培养学生的“舞感”。
一、中职学校舞蹈教学培养学生“舞感”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解舞蹈的能力
舞蹈可以分为生活舞蹈与艺术舞蹈两大类,包括社交舞蹈、健美舞蹈、群众舞蹈、艺术舞蹈等[1]。不同的舞蹈刻画的形象、传达的情谊、塑造的艺术形象是不同的。如果教师只注重规范学生的舞蹈动作,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舞感”,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只能浅层理解舞蹈,而无法真正领会舞蹈深刻的艺术意蕴。将培养“舞感”融入舞蹈教学,可以增进学生认识舞蹈语言、舞蹈技巧、舞蹈情感、舞蹈美感等,促进他们内在理解舞蹈的内涵。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律动性、动态性、抒情性、象征性等特征。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借助舞蹈动作、体态、节奏、表情表达思想感情。舞蹈表演不仅仅是完成具体的舞蹈动作,更要表现舞蹈蕴藏的思想、情感。如果教师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舞感”,就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表现肢体动作的学习误区,不能正确传达舞蹈的艺术内涵,影响其舞蹈表现。培养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舞感”,可以帮助学生准确传达舞蹈作品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二、中职学校舞蹈教学培养学生“舞感”的策略
(一)提升悟性,奠定形成“舞感”的基础
1.多种资料辅助教学,提升舞蹈认知。认知的本质是一种心理过程,即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加工信息的过程。认知的过程较复杂,包括接受外界输入信息、加工信息,将信息转换为内在的心理活动并支配个人行为等。培养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舞蹈认知能力,是培养学生悟性、促进学生形成“舞感”的基础[2]。对此,教师应该将舞蹈认知融入舞蹈教学中,通过多呈现、多讲解、多演绎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舞蹈,逐步提高其舞蹈认知水平。一方面,教师可以围绕舞蹈教学课程的主题整合教科书中的相关教学资源,并使用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教学工具为学生呈现有关资料,促使学生在看文字、影音信息的过程中初步认知、深刻理解舞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舞蹈学习实际情况,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哔哩哔哩视频播放APP 等新媒体软件收集、整理、归纳相应的拓展教学资料,如教学舞蹈作者的生平、舞蹈的创作背景、舞蹈被不同的人演绎时的特征等。通过为学生呈现多样化的教学资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舞蹈,从而提升学生的舞蹈认知水平。
2.师生对话交互教学,增进舞蹈理解。理解是指大脑分析事物并产生决定之后,认识事物本质的一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理解舞蹈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体会舞蹈的能力,促使学生感悟舞蹈本质要传达、表现的思想、情感及其他内容,为学生形成与提升“舞感”提供良好的助力。然而舞蹈理解能力不是天然存在的,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培养的教学工作,才能促使学生真正理解舞蹈,并与舞蹈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必须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做好师生交互的教学工作。在教授舞蹈之前,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阶段与学生展开对话,通过交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听、说的过程中基本认识所学舞蹈。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就舞蹈的基本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通过点名、抢答等多种方式驱动学生深度思考问题,加深学生感知与理解舞蹈内涵。由于部分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并不强,教师可以在问答教学之后为学生展开进一步解释,通过解释增强学生理解舞蹈的内涵。通过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运用不同的对话、交互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探究舞蹈的兴趣,使其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理解、感悟舞蹈,为其形成“舞感”夯实基础。
(二)提升乐感,丰富培养“舞感”的内涵
1.通过音乐鉴赏教学增强旋律感。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密不可分[3]。只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旋律感,才能促使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完美地表现舞蹈。然而,当下部分中职舞蹈教师并未认识到培养乐感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训练学生的旋律感,导致学生的舞蹈表演无法与音乐完美融合,阻碍其生成与发展“舞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鉴赏教学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旋律感,从而逐渐发展良好的“舞感”。首先,教师要明确音乐鉴赏教学的主要内容,将教学舞蹈的伴奏音乐作为鉴赏教学对象,收集并整理关于该曲目的相关资料为鉴赏教学做好准备;其次,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播放鉴赏曲目,让学生闭目欣赏该曲目的旋律,结合曲目旋律的转变情况联想优秀舞者应该在旋律变化时展现的优美舞姿,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音乐与舞蹈的联结关系;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鉴赏曲目传达的情感,讨论应该如何伴随着鉴赏曲目的旋律调整舞蹈的动作、力度。经过提炼教学内容组织欣赏联想和讨论鉴赏,促使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律动,从而增强其旋律感,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舞感”做好铺垫。
2.通过舞蹈伴奏音乐教学增强节奏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舞蹈节奏感对于提升学生的“舞感”有积极的意义。要想促使中职学生具备良好的舞蹈节奏感,就需要训练学生对音乐节奏及其变化的敏感力。节奏感很难由语言描述、呈现,要想在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节奏感,教师需要有机融合舞蹈教学、音乐教学内容,促使学生通过融合教学感知、把握、顺应节奏,从而获得良好的舞蹈表现。一方面,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舞蹈的伴奏音乐,并在节奏变化时给予相应解说,引导学生在感知音乐节奏变化的同时体会音乐情感的变化,引导其联想音乐节奏变化时舞蹈表现应该产生的变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伴奏音乐,并组织学生进行舞蹈训练,根据伴奏音乐的节奏变化将教学舞蹈分为不同的教学部分,根据该部分音乐节奏的特征指导学生表现相应的舞蹈,保证学生的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相适应。比如,音乐开始时是慢节奏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尽量呈现较柔和的舞蹈动作;如果音乐节奏突然紧张起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节奏变化舞蹈动作的幅度、力度等。久而久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表现相应的舞蹈,也势必能提升自身的“舞感”。
(三)提升美感,增强培养“舞感”的质量
美感是指体会、感受美,是一种心理现象[4]。只有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美感,才能使其认识到怎样的肢体动作是美的,从而提升“舞感”。在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培养美感的教育合理融入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学会从美的角度看待、表现舞蹈。培养美感的渠道十分丰富,教师可以根据培养“舞感”的具体需求,从不同的方面切入美感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直观呈现的方法为学生播放优秀舞者呈现优美舞蹈的视频,使其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明确美丽舞蹈的标准;可以利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探究舞蹈中蕴藏的情感、体态、律动、节奏之美,促使学生在探究美的过程中明确舞蹈之美与不美的差别,并以美的舞蹈标准要求自己。这样学生在观察美、欣赏美、探究美的过程中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舞蹈审美能力,自然也能随之提升自身的美感和“舞感”。
(四)丰富训练,增强培养“舞感”的效果
1.训练好基本功,夯实培养“舞感”的基础。形成“舞感”依赖于学生学习舞蹈的悟性,更依赖于学生学习舞蹈的基础。教师只有做好舞蹈教学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舞蹈表现能力,才能使其在重复学习、重复练习的过程中感知、形成“舞感”。然而部分教师在中职舞蹈教学时存在认知偏差,错误地认为大多数学生都具有良好的舞蹈功底,因此直接为其讲解较复杂的舞蹈动作。这样的教学无异于揠苗助长,不利于学生深度学习舞蹈动作,反而会造成学生产生负面学习情绪,影响其生成“舞感”。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改变错误的教学观念,提高基本功训练教学在舞蹈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在基础训练过程中逐渐掌握律动的规律。比如,教师可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组织力量训练,通过训练学生肌肉的速度力量、控制力、弹跳力促使学生感知控制力量的诀窍,增强其学习感悟;可以在通过舞蹈教学训练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的过程中融入培养“舞感”的内容,帮助学生在矫正不良体态、锻炼肢体柔韧度、自如运用手、眼、身体的过程中感受舞蹈的风格韵律,形成良好的舞感。
2.做好创新训练,促进生成与发展“舞感”。常规的中职舞蹈教学模式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要特征,要求学生学习规范的舞蹈动作。这样的教学可以在短期内增强学生舞蹈表现的规范性,但长此以往会消磨学生的舞蹈创新性,阻碍学生形成与发展舞蹈创新、创作能力,这不利于学生生成“舞感”。对此,教师可以在舞蹈教学中融入创新训练,通过创新的训练形式、训练内容、训练方法给予学生独特的训练感受,使其在练习的过程中感知舞蹈的多元之美,在形成良好的舞蹈创新、创作能力的同时生成良好的“舞感”。比如,在训练学生开展“勾绷脚练习”时,为了促使学生在重复练习勾绷脚组合的过程中掌握勾绷脚的动作规范及要领,教师可以在训练时应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室内为学生布置舞蹈场景,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表演情境。接着,教师结合分组教学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场景中表演勾绷脚的舞蹈动作,使其在情景表演、小组竞赛的过程中领悟勾绷脚的技巧,从而形成良好的“舞感”。
(五)落实评价,促进培养、发展“舞感”
1.落实自主评价,促使学生通过反思提升“舞感”。自主评价是指学生从主观的角度出发,根据自身学习舞蹈的具体表现给出的自我评价[5]。在中职舞蹈教学中落实自主评价,可以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舞感”。但是也有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舞蹈时存在认知不深刻的问题,不能客观评价自身的表现,无法通过自主评价获得提升。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制定完善的舞蹈教学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对照具体的评价标准反思自身学习舞蹈的情况,从而了解自身学习舞蹈的不足。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培养“舞感”的教学目标转化为评价标准,通过制定舞蹈悟性、乐感、美感、舞蹈能力的评价标准,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反思自身,继而通过自我评价探究自身“舞感”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改正策略,改正自身学习舞蹈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培养“舞感”的效果。
2.落实他人评价,促使学生通过点评发展“舞感”。与自我评价相反,他人评价是由除了被评价人之外的其他人给出的评价,具有评价结果客观、评价方面全面的特征。在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他人评价贯穿教学导入、动作讲解、分步指导、分组练习、完整呈现等教学环节,通过为学生提供客观、准确、具有诊断作用的教学评价提升学生的舞蹈水平,培养、发展学生形成良好的“舞感”。需要注意的是,他人评价并不只是教师评价,还包括其他学生的评价。为了体现中职学生学习舞蹈的主体性,教师有必要在落实他人评价的过程中设计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活动,帮助学生收获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教学评价,并在中肯评价的驱使下发展良好的“舞感”。比如,在学生表演舞蹈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学生的舞蹈表现等多个方面出发给出教学评价;其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对舞蹈的理解给出相应的点评。这样表演舞蹈的学生能接受不同人群的评价,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身的舞蹈表现,从而保留自身舞蹈表现的优点,改正自身舞蹈表现的不足。
三、结语
综上所述,“舞感”培养教学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教师只有明确“舞感”的本质,把握“舞感”教学的具体追求,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生成良好的“舞感”。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该开阔教学视野,将培养“舞感”融入舞蹈理论知识教学、乐感培养教学、美感培养教学、舞蹈训练教学、舞蹈评价教学等多项工作中,通过适时渗透、讲解增强学生感知“舞感”的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其“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