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社团服务科技人才发展的策略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

2023-09-14刘东君夏俊辛乐冯靖悦李林娟

学会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术交流科技人才深圳

刘东君 夏俊 辛乐 冯靖悦 李林娟

一、打造工作平台,服务科技创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协及所属学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服务科技人才的重要力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深圳市科协自1982 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团结科技工作者,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推动深圳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促进学术繁荣[2]。市科协及所属学会扎实服务科技工作者、助力创新创业,主要从五个方面打造工作平台,并取得成效。一是党建引领,打造创新文化传播平台。在推动社会组织基层党支部建设,加强对科技工作者政治引领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建设。在线上线下开展的党建引领文化创新活动,让科技工作者进入“精神高地”,来到“情感家园”,更加精神焕发地开展各项科技工作。二是凝心聚智,打造智库决策咨询平台。创新科学决策咨询新模式,创办《科协政策建议》,得到深圳市有关领导的认可;编印《科技前沿信息》资料,并向深圳市各有关部门发放,助力开拓国际视野,了解前沿信息;积极争取机会,让科技工作者更多地参与政府有关部门科学决策。三是整合资源,打造开放交流合作平台。市科协组织所属各学会举办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举办院士专家高峰会、创新创业投资大会、深海科技论坛、深港科技界交流年度专场活动、中欧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论坛等活动,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交流与学术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四是惠民为民,打造公众科普推广平台。市科协加强“科创中国”和“科普中国”双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深入贯彻《深圳经济特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组织举办了深圳科普月和中国科普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3]。五是精准高效,打造推奖维权帮扶平台。其中,市科协推荐的3 人,分获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创新创业人物”与“先进模范人物”称号。

近几年,深圳学会在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4],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积极搭建多层次、有特色的学术交流平台,开展专业性的学术交流、科普宣传、科技研讨活动,促进科技人才交流合作;二是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和科技创新交流活动,帮助科技人才拓展国际视野;三是通过学术交流和评选表彰等方式吸纳、培养、鼓励科技人才,促进科技人才健康成长、创造价值;四是坚持以会员为根本,联系和服务科技工作者,不断增强对会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打通科技人才和会员企业的通道,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五是不断探索科技社团自我创新和发展的运营路径,依托科技人才和专家优势争取承接政府部门职称评审、项目评审和验收等工作,增强科技服务的影响力。

和我国其他地区学会一样,深圳学会具有科技社团的普遍特征,但深圳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和改革开放试验田,学会发展也有自身的特点。一是政策先行,引领学会组织深化改革。2017 年,深圳市印发《关于鼓励和规范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见》,2018 年又印发《关于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若干措施》,这两份文件成为指导深圳市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近年出台的《深圳市民政局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 年)》等也为深圳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突出市场化优势,助力学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深圳市推行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的社会体制改革,一些有资质、有实力的社会组织承接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担负的工作。政府日益成为重要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例如,人才的职称评定、科技项目的评审与组织、政府决策咨询、行业调研、产业分析等,均交由有资质、有实力的学会组织进行。三是积极拓宽视野,探索学会国际化发展之路。在家具、钟表、服装、黄金珠宝、工业设计等领域,深圳学会、协会积极探索,打造专业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举办国际性展会、博览会等,通过设计与技术驱动,推动“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型。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2010 年起举办国际空间设计大奖——艾特奖评选活动,迄今举办了12 届,艾特奖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室内设计领域的重要奖项,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市学会在促进科学技术繁荣发展、促进科技人才成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深圳学会服务人才面临的问题

推进科技创新,首先要做好服务科技人才的工作。深圳科技工作者超过200 万,数量多、分布广、需求杂,服务难度大。科技工作者在相应领域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参加一些社会事务活动,对科协和社会组织不了解、不向往,从主观上淡化了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科技工作者需求庞杂、涉及面广,如子女上学、车牌申报、求医问药、职称评定等,其中,很多是机制体制问题,很难得到解决。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摩擦、房地产泡沫等因素叠加,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行各业都受到一定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深圳学会组织的发展遭遇瓶颈,服务人才也面临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普遍面临生存压力,为科技人才服务力不从心

深圳有1 万多家社会组织,目前很多学会由于经费不足等问题都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一方面,以“会费养会”的传统运营管理模式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已无法为学会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学会组织从事科技服务工作都是偏公益性,利润率低,难以使自身发展壮大。市级学会作为民办非企业机构,不但没有得到财政支持,而且与公办背景的机构在人力资源、公信力等方面存在差距,往往在项目竞争中落入下风。

(二)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为科技人才服务力有不逮

目前,深圳多数学会组织没有建立能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人才队伍,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职业化素养、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由于学会盈利能力有限、缺乏职业上升空间,多数学会组织没有充实的资金去吸引高层次人才专职从事学会工作,因此很难为科技人才提供专业的高质量服务。调研中发现,深圳很多学会全职人员不超过5 人;较低的工资待遇、社会不认同和不理想的成长环境等因素是导致很多科技工作者离开学会的主要原因。这也形成了学会生存越困难、待遇越差,越没有人才加入,生存越困难的恶性循环。有一些学会成立之时“轰轰烈烈”,由于后续活动和项目不多,很难持续开展业务,后来连专职人员都难以为继,只剩下空壳。另外,兼职人员无法把学会工作作为职业来对待,仅靠他们无法建立起有效的、高水平的工作团队,不具有可持续性。

(三)承接政府职能有限,为科技人才服务事倍功半

在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论指导下,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共治的良性循环体系。国际上已经有一批掌握产业、科技、标准话语权的学会。深圳学会在组织建设和服务能力上具备了一定基础,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或委托事项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参与[5],但受种种条件限制,其规模和影响力仍然较弱,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比较有限。自2016 年至2020 年,共有8 批719 家市级社会组织(社团461 家、民非230 家、基金会28 家)编入《深圳市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社会组织推荐目录》,但不到社会组织总数的10%。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1 万多家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3000项左右,平均每个社会组织承接0.3 项,其中还有不少大型社会组织承接多项职能,很大一部分社会组织未能承接政府职能转移,马太效应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学会自身实力和资质不强,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都需要提高。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重视不够,学会组织作为一支有生力量被束之高阁。

(四)国际影响作用不强,为科技人才服务资望不足

随着科技的迭代发展和交叉学科的融合,闭门造车式的创新一去不回,学术交流越来越活跃,尤其是国际高端学术交流活动对经济和产业的创新引领作用逐渐凸显,更有助于科技人才成长。尽管学术交流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其对区域知识体系的更新、对技术研发的推进、对创新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深圳组织举办的国际高端学术交流活动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会议的影响力仍停留在区域层面,与北京、上海等地有较大差距,与深圳一流的经济、一流的营商环境地位不匹配。据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公开的数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6万次会议召开,2019 年中国举办国际会议539 场,在全球排名第7。其中深圳25 场,仅占全国的4.64%,居全国第7,与排名第一的北京相差66 场,与前一名的南京相差3 场。深圳正缺乏行业内首屈一指、学术领袖一呼百应的国际高端会议。究其原因,一是深圳的高校资源十分稀缺,尤其缺乏知名高校。尽管通过近些年的大力引进和兴建,深圳的高校数量和质量都有提升,但较之北京、上海、广州等教育资源丰富地区仍有差距。二是一些高端国际会议活动已形成定式,深圳引进会议或重新打造高端活动的成本都相对较高。三是学术活动本身成效不明显,受重视程度不高。我们不能以传统的GDP、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指标去衡量学术交流活动和创新,更不能因为学术交流不直接创造GDP 而轻视学术交流的作用,甚至减弱对学术交流的支持。深圳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赛道,只有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汇聚顶尖专业人才和技术,才能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三、对策和建议

(一)推动学会联合体建设,为科技人才提供综合服务

一是联合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学会组织等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学会联合体建设,为科技人才提供综合服务;二是依托学会联合体平台,促进成员间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突出科学家在科研及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解决各类攻坚克难技术,推动创新向深层次发展;三是面向市场需求,为符合产业发展战略的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后续支持,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通基础研究与应用间“最后一公里”。

(二)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打造专业化人才服务队伍

首先,启动并实施学术性社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设立学会发展专项资金,对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合格资质、有较大影响、运营规范的学会组织给予直接支持,树立典型示范、发挥一流学会组织的“火车头”带动作用。同时,制定奖励机制,对市科协评定的优秀学会,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学会直接给予资金奖励。其次,健全学会人才体制,吸纳高层次人才加入。建议在学会发展专项资金中划出足够份额作为学会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提高学会专职工作人员待遇,确保专职人员待遇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打好为科技人才服务的人力基础。最后,利用学会发展专项资金,对学会开展的推动产学研合作的科普、宣传、教育、贯标、培训等工作给予资助,充分调动学会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连接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的纽带作用,跨越产学研合作的鸿沟,开展协同创新,实现多方共赢。

(三)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学会具有连接高校和企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组成人员既有来自大学的教授、学者,又有企业团体及来自企业的专家,可实现产学研资的无缝衔接。一是支持学会充分挖掘企业技术和人才需求,在企业中设立科学家(学术专家)岗位,并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中资源相对接,为企业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二是支持学会开展常态化、模式化的校企沟通交流活动,打造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让企业了解相关技术领域的进展并寻找合作伙伴,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6];三是推动形成产学研合作方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学会这样的第三方机构明确合作过程中的责、权、利的界定。

(四)打造国际性学术平台,推动人才交流合作

在深圳打造国际性学术平台,举办高质量、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是推动深圳科技创新、学术繁荣的必经之路。深圳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国际高端学术交流活动应给予重视。建议:一是敢于率先在全国推出基于推动创新的国际产学研交流合作专项政策。凡是与深圳合作举办的各类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均纳入专项支持。将学术交流活动按照规模、影响力等分级支持。鼓励学会组织举办此类活动,并在通关便利性、交通、食宿、翻译、安保等服务配套方面给予保障;二是鼓励各类民间学术团体参与国际学术事务,打造专业化的学术交流活动服务团队,广泛开展与发达国家在人才、技术、项目的对接合作[7];三是围绕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国际交流活动体系,并将活动固化下来,在深圳“落地生根”,为深圳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持续动能。

四、结论

本研究调研了深圳市科协所属学会的发展状况和在服务科技人才方面的作用,分析了学会面临的各种困难,包括生存压力较大、缺乏专业人才支持、承接政府职能有限和国际化影响不强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学会联合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推进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建议和措施,旨在助力学会更好地服务科技人才,为学会开展日常工作和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学术交流科技人才深圳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