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2023-09-13贲呈阳

贲呈阳

备考指南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时空隧道

重点难点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措施

2.评价

(1)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不利于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弊政“三冗二积”]

[积贫 冗官 增设官僚机构,加重财政负担 冗兵 募兵制,扩充军队,导致军费直线上升 冗费 养兵、养官、岁币岁赐 积弱 分散军权,军队战斗力弱,对外战争失利 ]

[三][王安石变法(核心:理财)]

1.背景

(1)统治危机加深,内忧外患。

(2)庆历新政失败:宋仁宗、范仲淹,整顿官僚机构。

(3)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以图挽救统治危机。

2.原则与目的

(1)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2)目的:直接——富国强兵;根本——挽救统治危机。

3.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及对应作用

4.评价(性质: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1)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

(2)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

[四][辽夏金的统治]

1.政治制度

(1)辽

①南北面官制度: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②四时捺钵(行宫)制度: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2)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3)金

①制度基本沿袭唐宋。

②猛安谋克制: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女真民户平时耕作,战时出征。(兵民合一)

2.统治特点:仿行汉法,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具有很强的“中国意识”。

3.原因:南北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民族习俗、社会生活存在差异。

4.作用:缓和民族矛盾,稳定政权统治;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俗而治的理念被后世沿用。

[五][元朝的行省制和边疆治理]

1.行省制

(1)含义: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概况: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3)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区划原则:犬牙交错。

(4)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给予地方一定自主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

2.元朝的边疆治理

(1)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2)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3)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晋江),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经略台湾。(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对边疆的成功统治: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六][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1)政局: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2)劳动力和技术: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3)自然条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2.过程:自唐中叶(安史之乱),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3.影响

(1)文化重心:北宋时,朝廷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2)经济格局: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3)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沿海港口城市发展;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截弯取直);开辟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4)长途贩运: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逐渐分离推动南北长途贩运。(元明清都城:北京)

(5)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6)民族关系:南方各族与北方各族有了更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民族交融。

(7)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七][宋元“商业革命”]

[八][程朱理学]

1.背景

(1)思想:佛道发展。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僵化,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渐弱;学者倡导,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3)政治: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要求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重文轻武的政策,提供了文化环境。

(4)有利条件:印刷术的发展和科举制、书院教育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2.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3.主张

(1)宇宙观:“理”即“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2)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3)方法论:“格物致知”,通过深刻探究万物,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4.特点:儒学吸收和融合了佛教、道教的思想;注重抽象思维,哲学化、思辨化;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世俗化、平民化趋势明显。

5.地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6.评价

(1)积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品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禁锢思想;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素养拓展

宋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转型期

1.门第观念淡化

(1)取士:“取士不问家世”,科举制度完善,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2)婚姻:“婚姻不问阀阅”,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贱民: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

(2)家内服役: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3)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2)官府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加松弛。

典型例题

材料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重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至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为钱穆的看法提供论证。

参考答案

钱穆认为宋代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由封建贵族社会转化为封建平民社会。

论证:宋代科举取士进一步扩大,以科举制为基础或途径,平民兴起,底层不断上升。在阶级關系上,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