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读《古代诗歌四首》中的情与景

2023-09-13

《学习方法报》语文七年级 2023年3期
关键词:碣石观沧海游子

《观沧海》 ——借景抒情,胸怀天下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描绘出大海的形象,丰富而不琐细,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展现在读者面前,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全诗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大海的波澜壮阔,也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暗含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巧选意象,情景交融

诗人有选择性地将景物同情感相结合,且依绝句字数与声律进行恰当选择与限制,只关注了“杨花”“子规”及“明月”等几种典型景物,并将其纳入到“五溪”和“夜郎”这样有代表性的地点之中。景物为实见之景,地点为所想之地,无论景物和地点,又均和作者自身所具有的“愁心”相结合,比如“杨花落尽”这几个字,一方面表现出了季节和时令特点,另一方面也烘托出了思念与伤怀的情感,流水落花,必然引起感伤,使诗人和读者共同置于哀愁的情绪之中,而子规啼的凄楚典故,又使这种心绪更加深一层。

《次北固山下》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诗中第三联最为精彩,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擬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天净沙·秋思》 ——以景托情,寓情于景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索秋天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读者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二、勾勒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的艺术感受。

课文百度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合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猜你喜欢

碣石观沧海游子
碣石山下歌声起
观沧海
潮细胞
游子
陶瓷绘画《观沧海》
碣石在秦汉时期历史中的地位
游子归家
游子之心
此“海”非海对《观沧海》的重新解读
大禹治水曾到碣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