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球囊压迫与口服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2023-09-13杨洁琼王元琳

西北药学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卡马西平三叉神经痛球囊

陈 鑫,张 欣,杨洁琼,王元琳

1.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淮安 223300;2.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淮安 223300;3.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淮安 223300

三叉神经痛是指局限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性阵发性剧痛,由于患者疼痛时伴有面部抽搐,故也称为痛性抽搐。根据发病原因不同,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研究者认为导致疼痛的病变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内及其感觉根内,也可能与小血管畸形有关[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以口服药物为主,典型药物是卡马西平,其主要作用是消除或者减轻由三叉神经异常电刺激引起的疼痛,但该药物需要长期服用,且部分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疗效减退的情况或发生不良反应[3-4]。近年来,临床多采用微球囊压迫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该手术也称“针尖内的手术”,创口仅一个针眼大小,操作时间短,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患者全程无痛,且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5-6]。药物治疗和微球囊压迫手术治疗均对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的疗效。目前比较微球囊压迫手术与口服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分析微球囊压迫术和药物治疗对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水平、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等的影响,从多角度比较微球囊压迫术与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参考。

1 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的12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球囊压迫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60例。微球囊压迫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为52~76岁,平均(66.43±4.73) 岁;病程为3~5个月,平均(3.68±0.57) 个月;合并糖尿病6例、高血压8例;左侧37例,右侧23例。药物治疗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为53~76岁,平均(66.60±5.07) 岁;病程为2~5个月,平均(3.52±0.62) 个月;合并糖尿病7例、高血压7例;左侧36例,右侧2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关诊断标准[7];②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微球囊压迫组患者符合手术指征,无手术禁忌证;④药物治疗组对本研究所使用的药物无变态反应。

排除标准:①存在恶性肿瘤者;②存在自身免疫系统损伤者;③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④存在全身重要器官严重损伤者;⑤不能坚持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组口服卡马西平片(规格为0.1 g,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起始剂量每次0.1 g,每日2次,之后每隔1 d增加0.1~0.2 g,最终以能够缓解疼痛的最小剂量(每日0.4~0.8 g)维持用药,分2次服用,最高剂量不超过每日1.2 g,连续服药3个月。

微球囊压迫组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患者取仰卧位,全程监测心率、血压。在全身麻醉下插管,常规消毒铺巾,于穿刺点(在口角外侧2 cm,上方0.5 cm)处进针,在C臂X线荧光屏指示下到达卵圆孔(注意避免穿透卵圆孔),导管头端穿刺针尖向前1.2 cm,进入半月节拔出针芯,在侧位X光透视下,用造影剂充满球囊(球囊充盈液体量为2 mL),压迫半月节5~10 min,排出造影剂,拔除导管,压迫穿刺点5 min,手术完毕。

2.2 观察指标

2.2.1疗效 药物治疗组患者于开始治疗后每月进行门诊随访,微球囊压迫组于术后每月进行门诊随访,随访时间均为3个月,根据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情况评价总体疗效[8]。评分标准: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强烈。0分表示无痛;3分以下表示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表示疼痛尚能忍受,但影响睡眠;7~10分表示有较强烈的、难以忍受的疼痛,影响食欲及睡眠[9]。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VAS较治疗前降低程度≥75%,为显效;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改善,VAS较治疗前降低程度在50%~75%范围内,为有效;患者疼痛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VAS较治疗前降低程度<5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的例数+有效的例数)/总例数]×100%。

2.2.2生活质量 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10]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2.2.3血清炎症因子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药物治疗组为治疗3个月结束后,微球囊压迫组为手术结束后)采集2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以3 000 r·min-1离心15 min,保留上层血清部分,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用于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的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2.2.4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嗜睡、头晕、胃肠道反应)或并发症(面部麻木、同侧咀嚼肌无力)的发生情况。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疗效的比较

微球囊压迫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治疗组(91.67%vs.75.00%,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的比较 (n=60)

3.2 VAS的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微球囊压迫组患者的VAS均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的比较

3.3 GQOL-74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GQOL-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微球囊压迫组患者的GQOL-74评分均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GQOL-74评分的比较

3.4 血清炎症因子的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微球囊压迫组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见表4。

表4 2组血清炎症因子的比较

3.5 安全性的比较

微球囊压迫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的20.00%(P<0.05)。见表5。

4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发病年龄在28~89岁,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病[11]。三叉神经痛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多认为其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管搏动性压迫所致[12]。对该病的治疗一般优先选择药物治疗,卡马西平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其可以通过抑制三叉神经病理性多神经元反射,从而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但因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原因较多,故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且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药效减退[13-14]。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微球囊压迫术是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独特手术方式,适用于所有人群,尤其是对年老体弱、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采用微球囊压迫术也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5]。本研究对12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别采用口服卡马西平治疗和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结果发现,微球囊压迫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治疗组,表明微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均明显下降,GQOL-74评分均明显升高,但行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后短时间内便可较大程度地降低VAS、提高GQOL-74评分,而药物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疼痛才能得到明显的缓解、患者的生活质量才能得以改善,表明与口服卡马西平比较,微球囊压迫术可显著缩短治疗时间,加快患者恢复的速度。既往的研究发现,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水平明显升高,表明炎症因子与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16-17]。另有研究发现,手术创伤可能会使机体内的炎症水平轻微升高[18-19]。本研究发现,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的水平均明显降低,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微球囊压迫术不会引发严重的炎症反应,可能是由于该术式不需要开颅,手术时间短、创伤轻。

本研究结果显示,微球囊压迫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表明应用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较高的安全性,且相关研究发现,行微球囊压迫术后出现的同侧面部感觉减退和同侧咀嚼肌无力等并发症在术后4~6个月进行简单的功能恢复锻炼即可恢复,不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20]。手术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21-23]:第一,可在无框架式立体定向技术辅助下进行穿刺,以提高穿刺的准确度,促进术后恢复;第二,全身麻醉时进行气管插管,保证患者在麻醉状态下气道通畅,不会由于痰液等阻塞呼吸道,导致缺氧,危及患者生命;第三,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充盈球囊,其具有毒性低、性能稳定、耐受性好、等渗的特点,即使球囊意外破裂也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损伤。

综上所述,行微球囊压迫术与口服卡马西平均对三叉神经痛有明显治疗效果,且均能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但与口服卡马西平比较,微球囊压迫术的疗效更好,且安全性更高。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后期需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卡马西平三叉神经痛球囊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一次性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微损伤的影响
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价值比较
COOK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观察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脑炎后癫痫的疗效观察
球囊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通道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