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两晋服饰形制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2023-09-13赵鑫彤侯东昱

西部皮革 2023年17期
关键词:魏晋三国服饰

赵鑫彤,侯东昱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050091)

1 三国两晋服装形制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冠服制度,自周代以来,就被纳入礼制之中,成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衣而治,天下之治,黄帝尧舜也。”[1]衣冠制度,以恪守祖宗成法为忠孝之本,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权势等级的象征,保守性、封闭性都很大。汉人政权在三国、西晋时占据主导地位和统治地位。笔者将三国两晋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三国时期基本继承了汉代的衣冠制度、西晋末“衣冠南渡”胡汉文化产生交融、东晋末新的南方常服体系形成。

1.1 三国两晋时期社会时代背景

首先是三国时期,即曹魏、蜀汉和吴三大政权三国鼎立时期曹魏、蜀汉和吴三大政权,以及其后司马氏建立的西晋和东晋,都是汉人掌权,这些政权都是被世家大族所统治,因此汉人政权在三国、西晋时占据主导地位和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特别是受封建长期割据,战乱不断地影响,“魏初寡民,西北诸郡皆戎局。”[2]但是在三国鼎立期间,汉文化依旧为主导,通过调查史书发现三国时期的服饰制度基本沿用于汉,未做大的改变。第二阶段为西晋末“衣冠南渡”时期,西晋时期第二阶段西晋时期“虽自汉起,戎狄内迁。”[3]晋武帝收容匈奴因水灾而内迁,逐渐散居于中原各地的匈奴与汉人杂居,当时汉人文化一直是主流文化,也是强盛文化,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长期与汉人杂居在一起,对汉风汉俗早已习以为常。“自八王之乱爆发,晋人口流动开始,匈奴刘渊起兵后,五胡乱华,北方人口初现大规模流动。”[4]部分汉人托庇于少数民族政权之下,促进当地胡汉文化的交融。自此之后,混乱局面长达十六年。直到西晋末至东晋时期,晋元皇帝携大批中原士族、庶民渡江南避乱,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建立汉人政权,定都建业,史称“衣冠南渡”。其后,南朝宋、齐、梁、陈承继东晋,其建立者均为汉人,应是继承汉文化正统。最后,作为当时先进文化的汉文化在东晋末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频繁,仍占统治地位。一方面,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出于对境内汉人的统治和文化上正统的争取,存在着汉化的倾向;一方面,在北方版图上,汉民族在交往中也是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外来文化同样受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最后再建,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此时的统治者皆是北方“胡化”的汉人。中国文化自此呈现出与汉代相比的崭新面貌。

1.2 研究现状

通过对现有研究论文内容的检索发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北朝服饰的研究较多,并且对于男性服饰、女性服饰、官服服饰的研究较多。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较为特殊的时期,其特殊之处在于融合了南北朝文化与胡汉服饰的形制,因此关于魏晋南北朝存在的阶段,关于服装形制的承袭与演变这一动态的变化,我们认为值得研究。且发表的论文研究中对于断代服饰的变化与承袭研究较少,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空间。

就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关于魏晋南北朝服饰的研究有所研究,但并非面面俱到。如发表于1915 年的王国维的《胡服考》一文,文献资料详实,其结论至今仍被大量引用,但仅梳理胡服的发展脉络和胡服种类,胡服的具体形制考证尚不清楚,胡服《两晋南北朝史》,1948 年出版的吕思勉著,《两晋南北朝百姓生活》第二十一章第三节“衣”中,对两晋南北朝服饰的来龙去脉、变化,包括服饰(袍、深衣、裳、褶)、足衣(履、靴、屐)、首服(巾、冠、帽)、戎装(胯、胯)、北朝服饰改革等,从文献的角度进行了考证,《两晋南北朝百姓生活》在其吕思勉对魏晋南北朝服饰的研究依旧是通过梳理文献得出结论,主要是以发展史的角度对服饰进行研究,没有涉及服饰的具体形制。沈从文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周锡保著有《中国古代服饰史话》、周汛著有《中国历代服饰史话》、高春明著有《中国历代服饰史话》、华梅著有《中国服饰史话》、黄能馥著有《中国服饰史话》、陈娟娟著有《中国古代服饰史话》、王明泽著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娄慧珍著有中国最具代表性《中国古代服饰考辨》一书,全书以不同的影像资料为题材,以传世和出土的实物和影像资料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的影像资料,按照朝代的顺序,结合相关的文献记录,加以叙述和论证;从传世绘画、墓室壁画、陪葬俑等入手,结合正史《舆服志》、笔记小说等古书资料;对魏晋南北朝影像资料中出现的首服、身服、足服、发式等进行了考证,并探讨了魏晋南北朝穿衣风格,如“褒衣博带”“尚俭尚丰”“士子披巾”等,这些都是魏晋南北朝的形象资料。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图文并茂,相互信任,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史料翔实丰富,结论直观准确。但由于考证从影像资料出发,不可避免地局限于当时出土的资料相对不足,所以沈书对魏晋南北朝的服饰研究不够系统,涉及的相关服饰种类也不够全面。1993 年,孙机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论丛》,详细考证了深衣、楚服、通天冠、进贤冠等古代服饰以及中国古代服饰的重大变化,其中《中国南北朝时期服制的变化》,文章以孝文帝汉化改革为基础,结合实物、影像和文献资料,在服饰史上至今仍被广泛征引“的服饰史上,中国服饰从汉魏时期的单轨走向隋唐时期的双轨,并由此得出了一个开放的论断[5]。

国外学者对我国传统服饰的研究也有一定建树,但针对性不强,如彭希瑞的《魏晋南北朝金银花图案简析》,赵启旺、刘倩云的《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服饰中的西方文化因素》等。赵启旺、刘倩云的《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帽、帽、发中的西方文化因素》等,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图案的研究,也是关于文化因素的研究;邵长宗的《论魏晋南北朝佛教雕塑的人文与艺术》、张少端的《论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的装饰趣味与神韵》,都是对出土文物如宗教、雕塑、壁画的考察与研究。从这个角度看,国外对魏晋南北朝的研究没有对其文化背景和社会内涵进行研究和分析,而停留在实物分析和史料收集阶段。

1.3 研究意义

第一,两晋时期是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内较为特别的阶段,此时期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随着国家的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发生快速交融,南北服饰的交流与融合也达到了当时时期的顶峰。尽管在当时,北强南弱的形式为客观存在,但西晋末期晋元帝“衣冠南渡”之后,南方在文化上依旧代表华夏正统。因此,“衣冠南渡”是南方服饰文化成为中华主流的起点,接后宋、齐、梁、陈四代,继而真正成为中华衣冠正统所在。

第二,北迁南迁,打破了独尊儒教的地位,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多元发展,不断开拓出新的境界和教义,这一时期的儒教思想和思想观念得到了新的发展。当代学派除儒学外,还有本土发展的印度东传玄学、道家、佛学等。在这一时期,道教和佛教逐渐传播到普通人的生活中。边疆人民把草原文化带到了南方,东晋统一了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从那时起,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得到了发展。于是就出现了三国之间、两晋之间的多文化交融,这就形成了两国之间、两晋之间的草原文化的融合,这就形成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融更加频繁。

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体系是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三国和两晋构成,也是中国服装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中国服饰从汉魏服饰的单轨制度转变为隋唐双轨制度的必经之路,就是这个特殊时期承接汉的汉魏衣冠制度,下启五胡十六国乃至隋唐胡汉文化的交融状态。

2 三国两晋时期典型服装元素的提取

2.1 服装廓形的提取

三国时期的冠服制度,多沿用汉朝的冠服制度,以袍服、单衣、礼服和礼服为主。衣型以下装为主,下装以深衣为主,下裙以半身裙为主。但在三国时期出现细微的变化。首先是领子部分,一种突起的领子在三国时期出土的陶俑中。其次是窄衣裤的大量出现,似乎比前朝更为流行的是圆领内裤,而在这一时期,圆领内裤在平民服饰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交领的领子和圆领内裤结合在一起,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众多服饰中,大面积的圆领内裤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而圆领内裤的地位帽子变小也是这个年代的特征之一。流行宽袍大袖相传三国时期,东吴与邻近岛国扶桑交往甚密,扶桑人对吴人的服饰十分喜爱,将其复制,并适应本民族的特点加以改良,称为“吴服”,这也是后来的雏形,也是后来的服饰和服饰。

两晋对自由、自我、个性的追求更为强烈,这一时期的名士们或身着宽大的外衣,或在外衣中穿着一件奇异的内衣,类似于现在的背带衫,都是不穿中装的,主张追求宽松、潇洒、飞扬的衣装之风,而不穿中装。主要服饰有大袖衫、胯、衫、袄、裙、深衣等,多以交领为主,上短下宽,收腰合体,裙摆宽大飘逸,流行“上俭下丰”的服饰风格,如图1。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传统服饰,多以交领“魏晋时期的服装廓形元素,大部分都可以概括为宽廓形,如H 型、A 型、X 型等,而这种廓形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也经常被借鉴,被大量运用。”[6]

图1 魏晋时期服饰复原图

2.2 服装色彩提取

三国时期沿用汉的衣冠制度,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代服饰追求浑然天成的自然美,因此常服的服饰颜色主张质朴自然,流行色为玄、赤、白、绿四色。

在三国时期的天子服饰中,黑红为尊。赤、红为天子服饰的主要颜色,例如祭服,天子、三公、九卿均为衣裳玄上纁下,即黑色的上衣,浅红色的下衣。

五线谱文化影响了两晋服饰的颜色。常见的颜色有赤红、青色、蓝、黑等,但以黑、青、蓝三种颜色最为流行。由于我国古代的面料染色大多使用天然燃料,所以大部分的面料颜色纯度较低,更加自然。总体来说,三国两晋时期的服饰颜色偏爱素雅颜色,尤其推崇白色。

2.3 服装面料元素提取

三国的服装基本都是沿袭汉朝的服装,在面料上更是没得说。汉朝的服装用布主要分为绢本,麻本,格类,毛料等几大类。由于汉代织绣工业比较发达,富裕的人家都能穿上绣衣,贫苦的人家穿的也多是粗布的衣裳。到了两晋时期,最能体现当时服装风格的面料就是丝织品和棉麻面料,丝织面料拥有垂顺的特点,飘逸且优雅。棉麻面料质朴自然,追求本真,符合两晋时期“魏晋风度”的风格。三国两晋时期的面料染色大部分使用天然植物染料,染出的面料颜色明度较低。

3 结语

通过对三国和两晋时期的史书资料的检索,得知这一时期根据社会背景和文化变迁而产生的、对后世服饰影响深远的服饰文化,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三国两晋时期上承汉魏,下启隋唐,是中国服装从汉魏衣冠转向隋唐胡汉文化交融的重要转折点,为形成祭服、朝服礼仪体系以南方服饰为主,常服体系以北方服饰为主的中古时期服饰系统作铺垫。其后分别阐述三国时期和两晋时期服装在形制、色彩和面料等方面的特点,从服饰的具体特点能够延伸出当代社会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文化交流、社会变迁等,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了解更加全面。

猜你喜欢

魏晋三国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三国乱谈(1)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