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将邵维正:和平不是免费,应当珍惜今天

2023-09-13姚远

南风窗 2023年17期
关键词:战火南风窗志愿军

姚远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持续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胜利。

邵维正当时18岁,他身处朝鲜半岛西海岸,与战友一起听电台播报了这则喜讯,兴奋地把被子从坑道中抱了出来。

战争胜利了,敌人的飞机不会再来,炸弹不会再落下,他们一直以来湿漉漉的被子终于可以晒晒太阳了。

邵维正今年88岁。70年间,他从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成长为著名的党史学家、国防大学一级教授、少将。和他一同经历战争岁月的同伴大部分已不在人世,真实的记忆逐渐淡去,当代人对战争的认知,大都来自影片和想象。连绵战火中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们很少再关心,但邵维正一直记得,因为那就是他的童年与青春。

恰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南风窗邀请邵维正将军与我们谈一谈。他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经历过什么?这场难得的胜利对当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意味着什么?抗美援朝的历史于我们当下有何种启示?一位志愿军老战士,想与现在的年轻人说说话。

南风窗:你出生于1935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成长于连绵战火之中,你的童年是怎样的?当时的普通人如何生活?

邵维正:我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度过的。战火中磨砺,我们那时的少年人都比较早熟,不像现在十几岁还需要爸爸妈妈给弄饭吃、给穿衣服。

我出生于江苏,祖籍在浙江,抗日战争中都曾被日军占领。我还记得,战火所及之处,百姓流离失所,我们当时说的话叫“跑日本鬼子”,一听说日本人过来了,大家就扶老携幼地逃难,躲避战火。

在这种战争环境中长大,我幼小的心灵中很早就萌发了一种爱国主义情结—等我长大了,一定要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做些什么。这种爱国情结不是听了什么大道理、接受了什么教育,而是切身经历被敌人侵略欺辱的战火后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

南风窗:你1951年参军,当时只有15岁,还是个孩子。为什么想要参军?

邵维正:解放初期,青年之中普遍有一股爱国热情,认为当兵光荣,我也被这股热情感染了。

我父母不赞成我去参军,说当兵太苦,战争太危险,我还太小,劝我过几年长到18岁、20岁再去。但我拿定了主意,坚决要走,父母也没办法。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打响了,军队需要新生力量,我也想去抗美援朝。我只有一种朴素的心愿:我的祖国不能再重复抗日戰争的悲惨际遇了,民族的衰弱与苦难,不能再重复了。

我跑去了军队。当时还是志愿兵役制,没有任何登记、政审和体检,一个三四十岁的山东老兵问我:小鬼,你怕不怕苦?我说不怕苦。他问:你怕不怕死?我说,不怕死。他说好,那你到军队来。70年过去了,他问我的这两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

南风窗:你所在的部队什么时候接到抗美援朝的作战任务?你们是如何前往朝鲜的?

邵维正:我所在的部队隶属陆军 62师,我们起先在浙江执行海防任务。1952年,我们接到了开赴朝鲜的指令。

得知要去抗美援朝,大家首先感觉特别兴奋和光荣,当时第一批、第二批志愿军已经入朝,前方部队的英雄事迹传来了很多,我们听了很激动。但参与过战斗的老同志告诉我们,战争很残酷,一旦上了战场,难说能不能活着回来,于是我们也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我们先是北上移动至江苏接受改装。原先我们这个部队的装备很差,一个连队有几十个国家的武器种类,美国、加拿大、英国、捷克,还有日本的“三八大盖”。不同国家的武器之间弹药型号没法通用,很麻烦。在江苏,所有武器被统一改装成苏联型号,弹药至少可以通用了。

从江苏去往东北,又接受了一段时期的临战训练,后来从吉林渡过鸭绿江,前往朝鲜。

一个三四十岁的山东老兵问我:小鬼,你怕不怕苦?我说不怕苦。他问:你怕不怕死?我说,不怕死。

南风窗:在朝鲜,你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邵维正:入朝以后,我们坐闷罐车前行,车厢没有灯,漆黑一片。敌军占据了空中优势,白天赶路担心被发现,所以天还没亮,火车就隐蔽在山洞中,我们下车去山上藏起来,等天色黑了再坐车走。

前面部队创作的战歌已经传来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我们就唱着歌,一路走走停停。记得在朝鲜境内,我几乎没看见一间完整的房子。城市也好、村庄也好,被战争破坏得满目疮痍。志愿军战士的心情个个都很沉重,朝鲜人民的日子实在是太苦。

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跟我们讲,如果志愿军不来抗美援朝,战火就会烧到我们国家,我们的人民会像朝鲜人民一样被战火摧残。此情此景此语,更加激发了我们保家卫国的战斗热情。

南风窗:你所在的部队在朝鲜战场执行的是什么任务?志愿军战士的作战条件是怎样的?

邵维正:我所在的部队被派往朝鲜半岛西海岸守备,防止敌军在海岸线登陆掐断志愿军前线部队与后方的联系。

敌人未从西海岸发起进攻,我们没有与敌人直接作战。但临近停战前,我们遭遇了几次空袭,一次轰炸,把就在我旁边隐蔽的班长炸成重伤。抗美援朝战场上,空袭是志愿军减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防空,部队没法生火做饭,很多时候一把炒面一把雪,就着雪水把炒熟的面粉咽下去。后来供应情况有所好转,我们吃上了压缩饼干。如今回想起来,朝鲜几年对我个人意志品质的磨练,终身受益。

南风窗:你还记得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那一天吗?战士们是什么心情?你们做了什么?

邵维正:停战的消息不是部队一级一级传达下来的,电台直接进行了广播通知:朝鲜停战,朝鲜停战。我们一听,个个欢欣鼓舞。

停战以后,我们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晒被子。之前害怕被敌军的飞机发现,不能晒被子。大部分志愿军战士就住在坑道里,坑道不停往下渗水,我们的被子和衣服始终是湿的。因此,战士们普遍患上了关节炎和皮肤病,我的皮肤在那时溃烂流水,直到现在还留有痕迹。停战了,终于能把被子拿出来晒一晒,对健康有好处。

南风窗:你从朝鲜战场回来以后,43岁从野战部队转去军队院校,后来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军队政治工作的研究和教学。作为志愿军老战士,同時作为党史军史研究者,你如何看待抗美援朝这段历史?

邵维正:首先我想说,过去曾经有人认为抗美援朝战争在三八线上停战,我们和对方打了个平手,不算是胜利,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

志愿军出国作战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已经打到了鸭绿江边。美军认为,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不会参与朝鲜战争。联合国军总司令曾计划1950年圣诞节就结束战争,将朝鲜吞并。

我们志愿军1950年10月19日入朝,从鸭绿江边打起,经过2年零9个月的奋战,将战线推至战争爆发时的“三八线”附近,最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志愿军的胜利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按照一般的战争规律,当时的志愿军与美军装备实力相差悬殊,这场战争本应很难进行下去。特别是发生在1950年冬天的长津湖战役,志愿军参战部队由于时间匆促来不及改装,穿着南方的单衣,食物只有炒面和雪水,美军却穿着鸭绒大衣,吃着肉罐头。这种装备供应的悬殊差距之下,志愿军的胜利,是战士们凭着政治觉悟,凭着对党、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顽强的战斗意志赢得的。

南风窗:70年过去了,世界日新月异,如今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了解和纪念这场战争?

邵维正:我们说,抗美援朝3年打出70年的和平。这场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的和平生活,也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年轻人也许不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曾经对我们实施封锁,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上禁运。

抗美援朝的胜利,让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后来国内之所以可以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乃至于改革开放,都与抗美援朝胜利有关。它的历史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其深远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天。

南风窗:你说抗美援朝“3年打出70年的和平”,战争与和平似乎是一对截然相反的事物,为什么说“以战争求和平”?你怎么理解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关系?

邵维正:战争与和平的确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

经过2年零9个月的奋战,将战线推至战争爆发时的“三八线”附近,最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志愿军的胜利是毋庸置疑的。

以战争求和平,因为敢战、能战,方能止战。中国的近代历史中曾有过深刻的经验教训,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一味怯战、避战,致使旧中国持续不断地遭受外敌入侵,主权一步步丧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

以退让求和,以割地赔款换取一时偏安,永远不可能获得和平。唯有奋起反抗,才能赢得民族的尊严与和平的环境。这个历史教训必须永远记取。

抗美援朝战争历时2年零9个月,而期间从停战谈判开始到《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历时2年零1个月。这种边打边谈、打谈交织进行的战争局面,是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

这个过程中,从1953年5月13日起,为实现以打促谈,打破对方在谈判桌上捞取战场上未能得到的好处的图谋,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夏季反击作战,迫使美国在5月25日基本接受了朝中方面的提案。后来又发起夏季反击作战第二阶段,迫使南朝鲜方面接受停战协定。

回顾其中历史,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朝鲜半岛的和平局面从根本上说是打出来的。

南风窗:作为人民志愿军的老战士,你想对当下的年轻人说些什么?

邵维正:现在的年轻人自出生起就生活在和平时代,观念上觉得战争对自己来说很遥远,这个世界好像自然而然就是和平的。

其实,世界从来不曾安宁,尽管未曾爆发世界大战,但这十几年来局部战争持续不断。那些祖国沦于战火的孩子们,不说读书上学,就连吃饱穿暖都很困难。你们要明白,和平来之不易。如今你们的和平生活,是先辈们付出血的代价换来的,一定要珍惜。

你们要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我们老了,从抗美援朝战场过来的老战士,大部分已经不在了,我参军时年纪小,所以现在还不到90岁,还能讲讲话。年轻人们,现在你们才是这个时代的主力军,要把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承下来,发挥青春的光和热,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完成你们肩上的历史使命,这就是我这个老战士的殷切期望。

猜你喜欢

战火南风窗志愿军
《南风窗》新媒体营收激增原因分析
战火英雄韩启明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家乡的新“战火”
在战火中告别
《南风窗》 强化教育公平
《南风窗》等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从一扇窗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