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成都国家植物园建设提升公园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
2023-09-13李单晶
李单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动绿色发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
2022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會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编制了《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规划(2022-2035年)(送审稿)》。该规划综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主要气候类型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等因素,将“成都国家植物园”纳入候选国家植物园空间布局。
成都国家植物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开展成都国家植物园前期策划研究,推动成都国家植物园落地进程,在生态文明建设、区域战略落实、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有利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植物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储备,四川省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多种地貌单元,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东喜马拉雅山地和西南山地的主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尤其是珍稀濒危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比较密集,是国家当前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区域。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全国生态系统提供了战略大后方的充实储备,承担起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重要任务。野生植物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形式。其中,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二者缺一不可、有机互补。通过双重保护体系建设,既尊重了野生植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原始状态,又实现了野生植物集中留存、科学研究、科普宣教、园林园艺展示和开发利用的目的。
其二,有利于推动实现区域战略规划。成都国家植物园的国家代表性、科学系统性、社会公益性,使其能够成为成渝地区引领西部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引擎的显著标志,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基本原则,落实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中发挥示范作用等战略定位的集中体现。同时,成都国家植物园建设有利于厚植绿色生态本底,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助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使成都形成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双园联动、互为支撑的生态建设新格局,打造出全国首个“双园之城”,促进城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公园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
其三,有利于深度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四川丰富的植物资源中,有大量野生经济植物、各类药用植物、具观赏价值植物、可开发的林粮植物,芳香油植物、野生果类植物、菌类种类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名列前茅,但目前相关产业发展水平与植物资源丰富程度不相匹配。通过成都国家植物园建设,整合在蓉植物科研单位,搭建科研平台,开展各类经济植物的应用研究,可以深度挖掘植物在花卉、林业、农业、康养、医药、化工等方面的价值和潜力。此外,植物园也是展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彰显城市文明的亮眼名片。例如位于英国邱镇的皇家植物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整个英国甚至欧洲的重要名片,更是旅游胜地。成都国家植物园建成后,亦可成为展示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靓丽名片,打造研学旅游地,形成文旅新地标。
多措并举加快成都国家植物园建设
当前,成都国家植物园虽已被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规划,但仍存在资源力量相对分散、多层合力有待形成、基础条件尚未达标等具体困难,亟待突破。
其一,加快统筹协调,系统整合资源。一方面,国家植物园建设作为国家植物园空间布局的一环,是区域内的综合性项目,需要申报建设主管单位、各级政府协同合作,积极推动。同时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形成高位合力推动。另一方面,要系统梳理整合植物资源和科研力量。除省内植物园、公立科研院所、高校外,还应摸清在蓉非公立植物园、博览园、主题景区、植物资源研发基地等相关机构的数量、规模、植物资源掌握状况、科研实力等情况,通过签订科研战略合作协议,植物资源捐赠、租借等灵活方式,获得达到一定规模、掌握独特资源、拥有较强实力的非公立机构支持。
其二,借鉴相关经验,破解机制难题。一方面,应进一步深入调研学习已建成国家植物园成功经验。相关部门可考虑与专家学者组建联合考察团队,全面调研北京国家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等先进植物园。了解其在国家植物园创建路径、植物引种保育、人才队伍建设、专类园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聚焦国家植物园核心功能、定位、体制机制,进一步查找短板,明晰建设思路。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前谋划以应对后续机制障碍。成都国家植物园是由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直属单位成都市植物园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下的华西亚高山植物园进行申报。可考虑组织各主体开展深度会商,全方位明晰各主体间的权责归属,形成内部协调管理制度,有效打破部门和单位壁垒,探索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模式,形成多方参与、多元投入、惠益分享的合作方案,打造利于形成人才稳定、科研汇集的综合性平台。
其三,优化园区选址,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可考虑将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与国家植物园创建有机结合。成都世园会将于2024年4月至10月举行,规划面积242.2公顷的主会场选址成都东部新区绛溪河生态绿廊,基础设施完善。展会结束后,将之作为成都国家植物园园区之一,能够最大程度在保留世园会遗产、发扬世园会理念、弘扬世园会文化的基础上,解决园区后续利用问题。另一方面,可在全省范围内促成“一园两区,三基地,多节点”布局。其中,“两区”即以天回山园区(成都市植物园)为科研科普园区,世园会园区作为迁地保育和园林园艺展示园区;“三基地”即利用华西亚高山植物园、峨眉山植物园和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进行建设,侧重以不同海拔还原高山、亚高山自然生境;“多节点”即布局于四川省内各市(州),作为“一园两区,三基地”的重要补充,共同构建完整山地序列。该布局模式,符合近远结合、分区协同的选址原则。
(作者系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