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作品研习:小说
2023-09-13程建军
程建军
小说概况
西方小说主要起源于古希腊,人文观念和艺术精神是其基本内核,“人”的观念一直蕴含在这类文学之中。因时代与文学流派的更迭,每个时期小说的侧重点不同,艺术特点也不同,但都逃不开“人”的核心观念。
亚非小说以印度小说和日本小说为代表,印度小说主要表现宗教思想,日本小说则主要表现“物哀”之美。
主要特征
西方小说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强调挖掘人物内心的潜意识,善于表现丰满、变化、主体感强的人物性格。西方小说中包含着作者的广博学识,涉及社会许多方面,因而内容丰富翔实,读者可以从中获得许多领域的知识。恩格斯就曾说过,他在巴尔扎克的小说中获得a的有关19世纪法国国内的状况比他从任何报告中获得的都多。
亚非小说多反映亚非人民反殖、反帝斗争的进步,在近代亚非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作品思想内容的需要,近代亚非小说突破了陈旧、僵死的文学形式,创造出新的形式,此外,还积极地吸收了西方近代文学的形式和手法。近代亚非文学大都形成时间较晚,于20世纪20年代先后进入了现代文学阶段。
小说流派
1.西方小说
18世纪时西方开始流行以宣传科学知识、启蒙大众意识为目的的启蒙主义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德国歌德的《浮士德》、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
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交替占据西方小说领域的主导地位。浪漫主义小说如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等,富于想象、构思奇特、语言奔放、感情炽烈;现实主义小说着力反映生活本质,描绘典型人物和典型生活现象,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都德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家;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着力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深刻批判现实的罪恶,法国的巴尔扎克和莫泊桑,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俄国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都属于这一类。时至今日,这三类小说仍在西方文坛占据重要地位,是世界小說中的重要流派,对欧美现当代小说具有强烈的引领作用。
2.亚非小说
亚非现实主义小说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20至30年代,各国都出现了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其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二战以后。亚非现实主义的兴起,是近代文学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自然发展,也是作家面对冷酷现实冷静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另外也有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直接影响。如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的《戈丹》,日本川端康成的《浅草的少男少女》等。
亚非浪漫主义流派的产生基于亚非社会的理想主义精神,也有欧美浪漫主义流派影响的因素。然而由于亚非社会处于强大的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的双重压迫下,理想主义在黑暗现实中一触即破,与欧美浪漫主义相比,更多了一些悲观色彩和感伤情调。如日本森鸥外的《舞姬》。
名篇赏析
雨 伞
川端康成
雾一般蒙蒙的春雨,虽湿不透全身,但洒在皮肤上,还能觉出湿润来。姑娘跑到门外,看见如约前来的小伙子打着伞,这才喊道:“哎哟!怎么下雨了?”小伙子将脸藏在伞内,这雨伞与其说是挡雨,倒不如说是他来到姑娘家的铺面前时,为了遮羞而打开的。
小伙子默默地将伞遮在姑娘的头顶上。姑娘只把一边的肩膀伸进去,小伙子见姑娘还淋着雨,很想请她靠近自己,可又没有勇气开口。当然,姑娘也很想一只手凑上去拿伞,但不知怎么的,却偏偏做出了要逃出伞外的样子。
两人羞赧地走进一家照相馆。小伙子那当官的父亲要携眷赴外地上任,他们是来拍分别照的。
“请您二位坐到这边来吧。”摄影师指着一张长椅子说。小伙子不好意思挨着姑娘坐,便站在她的身后。为了想表示出他们俩身体的某一部分相依在一块儿,小伙子把扶在椅子靠背上的手指轻轻地碰着姑娘的外套。通过手指感觉到她那微热的体温,小伙子仿佛受到了紧紧拥抱着姑娘时的温暖。
从此以后,每当看到这张合照时,他都会回味起她的体温来的。
“再来一张怎么样?”摄影师颇热情地说,“您二位最好是挨近点,把上半身拍大些。”
姑娘点头不语。
“您的头发是不是……”小伙子悄悄地对姑娘说。姑娘无意中抬头望了他一眼,顿时两颊绯红,明眸里闪烁出欣喜的光芒,她赶忙像孩子般温顺地到化妆室去了。
瞧见小伙子来到家门口时,她连理一下头发都顾不得便跑了出来。一头蓬松的头发,像刚刚脱下游泳帽似的,姑娘为此感到不安,但是,在男子面前,她又陷于羞涩,连拢拢头发的动作都做不出来,而小伙子又怕提醒会使她难堪。
去化妆室时姑娘的欢快神态深深感染了小伙子,不一会儿,两个人就很自然地一块儿坐在了椅子上。
临走时,小伙子找起他的雨伞来,他偶尔发现,伞已经被先走出门口的姑娘拿在手里了。姑娘从小伙子的目光中突然醒悟过来,心里不由暗自一怔——无形中,她竟已把自己当成他的人了!
小伙子没有要回伞,姑娘也不大愿意交还给他。可是,不像来时那样胆怯,他们似乎一下子变成了大人,像一对夫妻似的走回去了。
雨伞在蒙蒙的雨雾中远去,远去……
(选自《藤花与草莓》,有删改)
赏析
小说中描写的是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的相处显然不同于那种轻率的杯水主义式相处,他们珍视对方,珍惜自己的感情。小说叙述的看似是信手拈来的一个生活片段,实际上是他们情感发展的一个微妙转折点。小伙子要随父亲离开,他们的感情如果要避免因距离而淡化分手,就必须跃入一个更成熟的阶段,或许这就是他们来拍分别照的潜在心理动机。这种特定的情境决定了这对年轻人的心理与行为处于一种欲行却止、欲合却离的矛盾之中:小伙子为了遮羞而打伞,想请姑娘靠近一些又没勇气开口,两人合照却不好意思挨着姑娘;姑娘也一样,她“很想一只手凑上去拿伞,但不知怎么的,却偏偏做出了要逃出伞外的样子”。他们在寻求突破这道心理障碍的缺口。
终于,小伙子开始“进攻”了:他把手指轻轻地碰着姑娘的外套,“通过手指感觉到她那微热的体温”。这是何等细微的感受!但它竟像电极的触点一样,霎时使小伙子充满了温暖。他冲破了心理障碍,有勇气向姑娘示意整理头发了。他的心理变化立刻被姑娘感受到,“明眸里闪烁出欣喜的光芒”;她的欢快神态又反过来感染了小伙子。在二人情绪的急剧变化中,原先的心理障碍彻底打破,他们一下子跨入了一个新的、更成熟的阶段,“一下子变成了大人,像一对夫妻似的走回去了”。
至此我们才看出,在如此简短的一篇平凡的生活情景描写中,凝聚着丰富深刻的心理活动和复杂微妙的情感运动。然而这一切都被作者用平淡的描写和叙述掩盖了起来,人物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被尽量压低,只剩下了一点模糊的暗示,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深藏的意义。小说通过开端和结尾对蒙蒙细雨那种温润朦胧之感的描写,将若隐若现的风格融成一种难以言传的空灵缥缈的情韵,给人以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