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在政府会计制度下会计报表编制的 管理研究
2023-09-13梁英佳
梁英佳
(西安市胸科医院,陕西 西安 710100)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行《政府会计制度》,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借鉴有关国家和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双轨制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政府会计改革的宏观目标:通过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适度分离政府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政府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功能,全面、清晰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为开展政府信用评级、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改进政府绩效监督考核、防范财政风险等提供支持,促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和此证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会是我国会计体制的一次重要变革,同时对事业单位报表编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根据政府会计制度规定,各机构应当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及时提供反映其财政资金和业务情况的财务报表和预算报表。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来说,在工作中碰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怎样适应这一改革和变革,怎样按照新的要求,准确地编制出真实、完整的财务报表和预算报表,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一、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新《政府会计制度》将预算信息加入仅反映传统财务会计中,构成了一个双功能、双目标的模型。本文通过构建财务会计管理体系和预算会计管理体系相结合的财务会计双元系统,使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互相配合,财务报表和决算互相促进,共同体现传统财务会计信息和预算执行情况,从而有效地克服统预算会计信息存在的高度零散,条块分割,内容交叉,会计准则不统一,只体现预算执行情况等多种不足,有效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全面性、可比性,为决策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会计信息。
(二)有助于改善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注重过程合规性和结果时效性两个方面。原来会计制度已无法适应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管理与绩效管理的需要,新型“双元制”模式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新政府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为编制政府财务报告提供了有效信息保障,有助于相关单位开展有效的绩效评价,确保评价质量,增强绩效评价的专业性,有效利用财政资金。
(三)有利于进行财税体制改革
从税收征管角度看,有些税种及税额的设置需依托现代财务税务体制中的“权责发生制”,而不是传统财务管理中的“收付实现制”。政府会计改革在借鉴权责发生制在企业会计准则制度中运用时,并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实际需要。明确了财务会计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之上,提供政府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包括运营成本、收入状况、现金流量等)的资料。预算会计则建立在“收付实现制”之上,它提供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状况信息。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有机协调一致,不仅可以全面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和提高部门决算的质量,而且能够体现政府财务状况和基本财务数据。
二、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上看,政府会计制度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效地充实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从微观上看,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对事业单位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体现在会计财务报表上。但从总体来看,当前阶段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编制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资产负债报表
在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当中,较为重要的是资产和负债。资产负债报表编制工作较为重要且十分烦琐,不少事业单位将资产净资产值和收入值视为同一数值,但是这一看法明显不符合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如果采用这一错误做法来编制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的话,那么整份报表就不够科学,不能客观反映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状况,不利于促进事业单位稳步发展,会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一些危机。
(二)编制收入费用报表
我国事业单位编制收入费用报表,所采用的方法一般都是将支出从收入中扣除,利用这一差额方法求得资金结余。但是这种办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常常造成资金收支报表失衡,甚至出错,造成编制报表时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状况,使单位领导不能真正了解资金动向。此外,目前事业单位在编制收入费用报表时未列示现金流量表,不能细致分析事业单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资金支出情况,无法把握事业单位资金动态变化情况,从长远来看,肯定会影响到单位资金安全及资金使用效率。
三、部门决算编制工作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
(一)预算会计科目设置合理,便于决算报表取数
事业单位政府会计制度新旧衔接中,按照新制度进行预算会计科目设置,应采取多维科目体系并尽量达到直接取数要求。部门决算报表以预算收支为基础维度反映预算单位财政资金及自有资金的使用及结余情况。多数事业单位设置预算支出这一科目,都习惯于按科目级别划分资金来源、经费性质,这一设置方式取数,底稿较为烦琐,极易出错。如果预算科目设置时按照使用级次以区分资金来源及经费性质,有利于科目设置更立体化,能有效降低决算报表工作量。
(二)规范预算日常核算,及早对账
预算会计工作重点内容在日常核算中,核算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真实性和部门决算编报总体质量。在政府会计制度之下,加强对会计分录编制和审查,降低会计预算漏项尤为重要。若财务信息辅助会计分录编制工作,则可有效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及准确率。事业单位完成全年审核工作后,还要及早进行年终结账和财政资金对账工作,对相关资料进行准确核算,可以有效降低部门决算编报返工现象。
(三)梳理有关会计科目信息和决算底稿
会计报表编制人员,实际上就是财务数据搬运工。第一,会计报表编制人员对预算报表进行整理,对有关预算会计科目进行梳理,形成决算工作底稿。准备决算工作底稿时,先科目余额表以Excel形式输出,再根据财政资金对账单进行整理。第二,会计报表编制人员先选取单位结余及其他项目进行整理,根据有关支出功能科目和政府经济分类明确财政拨款和财政拨款余额。第三,梳理预算支出科目,按经济和职能(含具体项目名称和支出分类)口径将预算支出划分。第四,对预算收入科目进行梳理,根据财政口径和全口径划分,然后根据具体项目名称明确预算收入,梳理预算收入要充分考虑财政拨款和追加资金等因素。决算报表底稿应遵循决算准则,横轴为政府经济科目部门分类划分,纵轴为功能科目分类划分。如果决算过程中发生调账,则应人工进行变更,以减少返工。
四、对政府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情况进行分析
(一)编制省级事业单位结余和各类资金的核定表
省级事业单位结余及各种资金核准表是向财政部报送的首份报告,对全省机关年度决算编制报告具有重要的作用,年终决算所有数据的执行都要依靠省级事业单位余额和各基金核定表,而基金核定表启动则以收支结余为序,以原财务会计填报为基础,基金核定表编制并不困难,但自2019年政府会计制度执行以来,对预算会计填报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预算会计填报必须与新政府会计制度相适应,以平衡公式为基础。即:年末结转余额+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年终结余。拨款核准单的最后目的是确定事业资金的变化,因此在填写表格时将不包含单位资金,计算公式就变成:不包含事业资金年初结转余额+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年终结转余额-年初事业资金。
(二)编制财务报表
财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时期的财政状况和业务活动、资金流动和其他信息的文档。以权责发生制为依据,以所提供的信息为依据。填写财务报告时,应当检查各账户的收支情况,例如:“银行存款”“对外投资”“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账户余额。编制财务报表,需要的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财务账套中的科目余额表获得[1]。
(三)编制预算会计报表
预算会计报表作为事业单位一项重要的文件,该系统涵盖了各部门的预算、人员开支、分配和支出,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结余变化。这是基于收支平衡制的预算报告,以财政收支数据为指导原则,反映了预算会计报表与财务报表编制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编报预算会计报表所需的资料可由账套中预算会计科目余额表获得,在分析单位资金来源渠道时,要把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财政项目资金、科教项目资金及自有资金相区别,按经济科目做好划分工作,统计每个预算会计科目收入及支出,最后汇总读入预算收入支出明细表、预算结转结余明细表等报表,从而得出预算会计科目余额。
五、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编制优化的对策
(一)报表内容范畴的明确性
财务人员要明确会计报表内容设计范围,简化报表编制,细化报表内容中所涉及的相关规定;防止重复数据,增加报表内容的精确度。关于财务报告的编制及程序,应剔除具有营利性质的公司或团体,同时也应剔除一些与其财政部门不具有关联性的公司单位,剔除这类机构后,才能确保会计结算报表内容准确、简要,提高财务报告的编报质量。财务人员通过分析财务报表内容进行全面预算概况的绘制,从而为掌握财政收入支出以及其他各方面工作提供基础,避免出现财务报表数据遗漏和数据重复的情况出现,确保报表内容齐全准确,在需要寻找相关财务数据时更方便快捷,提高报表编制水平。
(二)审查决算报表
精简报表形式,是新政府会计制度规定的第二要务,财务人员应主动做好报表的终审,使报表内容简单明了,便于使用。核查财务报表资料,保证资料真实又不漏报。对隐瞒收入与支出的单位要严格审查,认真审查每一个细节,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透明性,保证报表数据和表外有关数据一致。简单地说,编制会计报表是件非常烦琐的工作,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抱着认真细致的心态去编制与审查,及时避免出现差错,能够真实反映每一个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
(三)强化人才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编制核算工作的主要力量是财务工作人员,应加大对各层级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相关培训,将专业技能培训与思想意识等引导相结合,举办专业技能知识讲座和案例分享,可以让会计人员更了解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编制的意义,并履行其责任与任务。
一是培训的覆盖面要广,要深入基层财务工作者,毕竟他们是具体操作和执行政策者,也是经营分析的一手数据提供者。加强系统训练,增强职工工作责任心、提高财务报表编制质量。二是培训需要分层次,按照不同人群进行不同深度的培训,基层人员要学会具体操作并理解业务处理的依据,尝试提供建议;财务管理者需既要了解改革的大方向和大背景,也要弄清楚具体业务处理,便于指导下级同时服务上级并把控财务大方针和宏观方向。随着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编制越来越繁杂,财务人员应改变传统编制理念,主动顺应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并与有关的训练和评估相结合,加强对新的财务体系的理解,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会计报表编制水平。
(四)制定会计报表编制体系
在构建编制制度时,编制流程、权限划分等为具体编制制度基本构成要素,首先编制流程应熟知各类报表编制内容、流程制作,以资产为对象开展初步清点核查工作,以债务,库存等为实存量与账面量相对应,注重实盘与账面数字差额,提供说明资料进行部分抵消及,由于财务报表所涉业务与其关联事业关联时效性强,唯有方便会计报表编制原则才有利于管理者全面考量企业经营情况。
其次权限划分的目的主要在于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联系,严格执行责任到人制度,既能增强有关财务人员责任意识、提高工作精度,确保会计报表中的资料能够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权限读取涉密金额、维护单位经营状况,又能在出错时能及时发现有关人员应当承担的相应责任、划分部门管理人员与会计基层统计人员责任等。要建立健全会计报表编制制度,事业单位领导及管理人员在人力、物理、财力等方面都要投入适量资金,以保证会计报表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五)事业单位合并报表管理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权责发生制地位更加凸显,绝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愿意使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促进“事业、企业并报”的手段。其中资产负债表的归并和编制问题,可以将其理解为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在会计实务上的一种特殊性质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并没有给事业单位会计信息重要性带来负面影响。现阶段合并报表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合并资产负债表后增设少数几个股东权益科目,或主要对合并后范围内的单位收入费用合并其收支科目中相应数据,使内部交易相互抵消,这些都能使工作流程得到一定的简化和重复劳动。就前者而言,在损益类会计科目上加入所形成的少数股东权益可以有效地改善会计信息核算质量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质量。因此,合并财务报表已成为改善数据准确性,提高报表质量的必经之路。
六、结束语
总之,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发展面临着新挑战与新机遇,由于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的编制工作越来越困难,在两者的关联和脱节中,财务工作人员要积极地顺应国家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强人才建设,依托足够的智力支持,注重科学编报财务报表,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编制水平的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科学高效的编制可以提高事业单位业务运行与财务管理效率,促进其今后更加稳健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