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砺,积蓄成长的力量

2023-09-13周素娟

江苏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征文竞赛教海基本功

周素娟

我于2002 年从江苏省盐城师范学校小教大专班毕业,来到盐城市第一小学工作。不经意间,走上讲台已有21 年。21 年的教育经历,我始终保持着“学”做教师的心态,在磨砺中不断积蓄成长的力量。

一、磨课:学着读懂儿童

坦率地讲,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我,对于教师职业的认知不是很清晰。我的班主任看出了我的忐忑,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要学着读懂儿童。”揣着这句话,我走进了盐城市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学校”)的大门。这里底蕴深厚、名师辈出,充满奋发向上的气息。对于新入职教师,学校有一套完整的“规培”方案,比如师徒结对、青年教师晚办公、教学“五认真”、新手汇报课、基本功展示等。学校还经常承办各类教学研讨活动,每每这时,我就有了很多学习的机会。

工作不久,我要上一节汇报课,而且是和资深教师丁老师同台展示。我自认为做了充分的准备,还把丁老师的教案借来学习。意想不到的是,我的那些构思学生好像并不买账,课堂越来越沉闷。下一节就是丁老师的课,他看似并未特别准备,却在开场仅仅用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学生的兴趣点燃了。课堂上,学生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一节课下来,丁老师那份娓娓道来的从容和春风化雨的教学艺术彻底把我征服了!为什么同样的课题、相似的教学设计却得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呢?怎样把一份好教案的灵动和精彩带进自己的课堂?我突然又想起了那句话——“要学着读懂儿童”。

读懂儿童是一门艺术,确实需要学习和琢磨。从那天起,我主动联系丁老师和组内的其他教师,走进他们的课堂学习。每天晚上入睡前,我都要反思今天从其他教师的课堂上学到了什么。

我还翻出了读师范时的儿童心理学教材,再次阅读,又多了一份真切的感受。只靠“输入”是远远不够的,我主动邀请师傅和教研组教师到我的课堂上听课,请他们提出建议。终于,在同事们真诚热情的帮助下,我在教学中找到了一些方法,学生也开始喜欢我的数学课了。工作第二年,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捧着获奖证书,我心潮澎湃。读懂儿童的感觉真好!

得益于学校的培养加上自身的努力,工作6 年之后,我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对课堂教学也逐步形成了个人的认知和理解。一度,我对“教学结构严谨”“时间控制得当”“课堂气氛热烈”等孜孜以求,直到参加了一次高规格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之后,才改变了这样的认识。

在活动中,我执教了观摩课《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节课从新授到练习,设计环环相扣,师生有问有答,课堂气氛热烈,我自认为发挥了较高的水平。在接下来的研讨活动中,吴正宪、刘延革等教学名家担任点评专家。刘延革老师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一节课下来,说说你有哪些感到‘不舒服’的地方?”我当时就愣住了,一切都是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来顺畅进行的,没有发现“不舒服”的地方。刘老师热情地把我拉到她的身边,说道:“课堂上的‘不舒服’的地方就是一节课的教学难点,往往也是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地方。”“本节课是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继续展开分数意义的学习,与上节课相比,学生的学习会‘堵’在哪里?”……

专家的指导让人醍醐灌顶,自认为对教学驾轻就熟的我,原来并没有真正读懂儿童。以本节课为例,他们的真实起点在哪里?思维堵点又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不断揣摩和实践。回到学校之后,我立刻就本节课展开了学习前测。

前测结果出乎我的预料。我从中发现,造成学生新知学习障碍的原因既与学生对直观材料“怎么看”“如何分”密切相关,也与学生能否读懂每一幅图所蕴含的数学语言,是否具备透过表面看到内隐关系的能力有关,更与学生能否厘清“具体的数”(数量)和“关系的数”(份数)的本质区别有关。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教学流程并进行课堂教学。

那一次公开课的经历改变了我原有的对教学的认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妙的教学设计不能仅凭教师的主观经验生成,而应更多地建立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儿童真实参与的课堂,也许“磕磕绊绊”,但能够让学习真实发生。

从那以后,我努力让儿童立于课堂中央。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充分考虑儿童的主体地位和真实感受。打造“灵动、智慧、本真”的课堂,让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充分激发儿童主动精神和探索能力的旅程,这是我的追求。

数学是理性的,儿童是感性的,好的数学课堂是两者的和谐统一。我要坚持关注学情、读懂儿童,让我的课堂更加适合儿童生长。

二、磨赛:难忘的练“功”之旅

在我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先后参加过多次业务比赛,而2015 年的市级和省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令我终生难忘,也更加坚定了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的信心和决心。

2015 年11 月17 日,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江苏省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在泰州市举行。在为期3 天的比赛中,来自全省的39 名教师同台竞技,先后进行了粉笔字书写、即兴演讲、教育教学理论测试、学科知识测试、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等项目的比赛。在闭幕式上,主办方当场宣布比赛结果,当我听到自己获得一等奖时,心中充满了惊喜与感慨!

从2015 年2 月开始,我经历了近10 个月的备赛,一路过关斩将走到总决赛,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10 个月,付出与收获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这10 个月,我下决心严格执行备赛“时间表”和“路线图”,甚至经历了多个不眠之夜。

记得那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节后就要进行全市比赛,而解题是我的短板,我想趁着假期多做些题。晚上七点钟,我坐到书桌前做题,越做越投入,越做思路越清晰。当我歇下来抬头一看,窗外天色已经微亮,再看看表,已经凌晨五点钟了。而这个时候我居然毫无困意,于是又继续写下去……这样的场景出现过不止一次,我陷入了一种近乎痴迷的练“功”状态。

于我而言,这一趟练“功”之旅收获的不仅是一张沉甸甸的证书,更是一次难得的淬炼。这10 个月时间,让我得以有机会重温教育教学理论,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有机会系统研读教材,思考目标如何制定、重难点如何突破。我还有机会摸索原先并不熟悉的课件制作,解锁了多项教学技能……这10 个月时间,虽然压力巨大,但动力更强,因为我的周围始终萦绕着温暖:学校领导、同事的关心帮助,省市专家的指导以及参赛伙伴的相互加油打气。当我的训练进入瓶颈期无法突破时,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游老师说:“别怕,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经过基本功大赛的打磨,我有了一个更为清晰准确的自我认知,让我更加自信地走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

学,而后知不足。参加基本功比赛,让我体验了从“教师身份”到“学生身份”的转变,也享受到了一次高效的“充电”。磨炼基本功,淬出的是光和能量。

三、磨文:我与“探航”有个约会

在江苏,有一项被誉为江苏教育界“奥斯卡”的赛事,那就是一年一度的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很多教师都因她而扬起了专业成长的风帆。说来惭愧,我与“教海探航”的第一次深度接触,已经是2018年了。

2018 年,我参赛的论文是《数学游戏的学理意蕴与实施策略》。工作近20 年,我和同事们都发现了一个现象,越到高年级,喜爱数学的学生就越少。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如何让“抽象、严谨、理性”的数学变得充满趣味、富有挑战,怎样在儿童幼小的心灵种下“数学好玩”的种子?我又想起了那句话:“要学着读懂儿童。”数学教学应该顺应儿童天性,构建对儿童友好的课程,而“数学游戏”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016 年,我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普教立项课题“基于教材开发小学数学游戏的实践研究”。经过近3 年的实践探索,我与课题组成员总结出数学游戏设计的策略与实践路径,并在教学中加以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尝试着将心得体会整理成文,提交给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组委会。

2018 年11 月4 日 上 午,我 刚 下 课 就 接 到《江苏教育》编辑部编辑打来的电话,让我作为获奖代表在当年的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典礼暨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执教一节观摩课。挂了电话后,我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我从未想过能得到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更不用说有机会执教观摩课了。

同时,2018 年还是“教海探航”30 年,那一年的颁奖典礼特别隆重。在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我有幸认识了多位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的“杰出水手”,感受他们对于“教海探航”那份纯粹的爱;我聆听了国内多位教育大家的学术报告,领略他们的学术风采;我的课堂教学也得到了特级教师贲友林的指导点评。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典礼给予“水手”的那份仪式感,在很长时间之后还冲击着我的内心。从那时起,我就暗暗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争取每年与“教海探航”来一次“约会”,努力探索和寻觅“教海”中的美丽风景和珍贵宝藏。

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帮助我打开了研究视野,也促使我保持学习者、思考者的状态。打磨文章的过程其实是对问题不断追问的过程,是个人认识不断清晰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不断趋于科学和完善的过程。

2018 年以来,我将研究视角从学科教学逐步扩大到学科育人。在数学游戏研究的基础上,我又开展了数学戏剧课程的建设,通过寻找恰当的数学主题,围绕“数”与“形”的相关问题,表现数学问题在戏剧情境中产生的矛盾冲突及其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促进儿童的具身认知和合作学习,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近一年来,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热点和难点。我和团队伙伴们一起将原先开展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提档升级”,打破学科壁垒,开展“数学+”主题学习,探寻核心素养语境下跨学科学习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

我因“教海探航”而深刻,也因“教海探航”而收获。近几年,我撰写的《小学数学游戏的学理意蕴和实施策略》《亲子数学游戏:建构隐性驱动的课外学习场域》《数学戏剧:构建指向学科育人的学习场域》等文章先后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多篇文章在《江苏教育》《基础教育课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转载或索引收录。教学和研究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研究可以不断提升教学的品质,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也应该成为教师的专业行走方式。

回首这20 多年走过的教育之路,是一条播种芬芳、收获梦想的路,更是一条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路。在这条路上,我还将不断磨砺,积蓄力量,与学生一起向阳生长。

猜你喜欢

征文竞赛教海基本功
第34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参赛稿件登记表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第33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参赛稿件登记表
第33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参赛稿件登记表
练好“四干”基本功 争当人大出彩人
练好基本功,提升维修能力
2017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信息表
2017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信息表
教海掬英
教海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