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评价现存问题分析与策略
2023-09-13连秀华
连秀华
(福建亨泽投资有限公司,福州 350000)
引 言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政府会计制度全面实行,为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改革指明了方向。在该政策中,对财务工作效率、资金使用效益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职能,我们要及时发现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夯实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基础。
一、构建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目的与意义
一是构建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提高资金保障效益。资金是事业单位各项活动运转的重要基础,资金流转是事业单位运转的关键环节,由于事业单位性质的特殊性,资金的流转从需求提出到落地往往需要经层层审批,如何提高资金的保障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保障效益,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亦是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建立系统完善、覆盖全流程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各项绩效评价指标,能够直观反映各环节存在问题、资金管理的优势,使得管理者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资金的保障效益。
二是构建财务绩效评体系有助于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财务绩效评价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督促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照岗位职责,约束自身行为;与考评挂钩的绩效评价指标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地激发事业单位内部的活力。
三是构建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扶正财经行业风气。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涵盖于不同的资金模块中,使资金流转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能够得到充分保证,从而减少资金风险,有利于健康财经风气的形成。
二、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评价现存问题
(一)评价主体不够全面
经济新常态对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评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绩效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我们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建立更加完善多元的评价主体。但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评价还存在主体单一的问题,评价的主体大多数为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外部评价,评价结果具有局限性,缺乏针对性,使得评价结果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评价指标单一片面
在新时期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类型逐渐增多,在评价指标中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避免对各项工作的实施产生较为严重影响。但是在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评价工作中还存在着评价指标太过单一的问题,例如上级主管部门主要对资金的执行效率为核心考核点,缺乏对资金使用效益、员工工作效率和质量、员工自身成长等指标进行评价,使得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准确,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活动的有序发展。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在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评价工作中需要突出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使各项指标参数能够具备较强的科学性,以此来提高整体的评价效果。虽然在当前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中并没有根据时代发展的方向进行有效的更新,仍然存在着评价主体较为单一的问题,并且随着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内部业务流程逐渐扩大,所产生的财务数据越来越多。如果在实际管理时仍然采取以往的工作方案进行单一主体的评价,很难快速发现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影响事业单位的稳定进步。
(三)评价方法简单
在当前财务绩效评价工作中,评价方法太过简单,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摆脱以往的管理模式,无法突出现代化的工作思路。例如,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进行评价时,并没有迎合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仍然采取传统单一的会计核算方式,简单地分析财务管理的各项指标,无法为事业单位后续决策提供充足的依据,激化设计工作的矛盾,对财务绩效评价的影响较为突出。
(四)评价过程不够客观
在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评价工作中要落实客观性的工作原则,优化当前的评价模式,促进事业单位发展水平能够符合预期的要求,但是在当前评价工作中还存在着评价过程不够客观的问题。例如,除了可以量化的业务性指标,其他的指标主要依赖于评价主体的主观性,在“老好人”等思想的作用下,使得评价结果客观性不够,精确度不高,最终导致问题暴露不充分、不突出。在财务绩效评价工作中,相关部门并没有加强对实际情况的有效监督及管理,整个评价过程透明性不足,在此过程中,一部分工作人员为了应付上级领导部门的检查,只是非常敷衍地完成财务绩效评价工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绩效评价在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优势。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评价时暗销操作行为非常突出,再加上绩效评价考核掌握在少数管理层中,一部分员工很难了解最终的评价结果,在此过程中各种不规范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事业单位内部并没有形成更加稳定的反馈渠道,严重影响了财务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会导致最终结果出现不准确的问题。
(五)评价结果运用不足
财务绩效评价主要是为了给事业单位后续决策和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但是在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着评价结果运用不足的问题,例如并未对评价结果进行充分分析,并未真正将评价结果与考评相结合,并未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单位发展计划等,从而无法提高财务绩效评价工作的战略性地位,阻碍了本单位的稳定发展。另外,在各项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主要基础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导致各项评价工作太过形式化,在部门内部没有引起各个人员的思想认知来优化现有的工作方案,无法充分发挥财务绩效评价工作本身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很难反映事业单位当前等资产情况,对财务绩效评价模式的优化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六)财务信息共享不足
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评价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当前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快财务信息的共享力度,将最终的财务绩效评价结果上传到不同部门中进行统一的分析,以此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但是在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评价工作中,财务信息共享不足限制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例如在会计核算中仅仅实现了财务流程自动化,并没有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信息孤岛问题仍然存在,导致财务绩效评价信息利用局限之处较为突出,无法为事业单位各项活动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
三、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评价现存问题应对策略
(一)多元化评价主体
为了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需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多元化的工作思路,保障评价主体能够具备较强的多样性,为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保障。例如,评价主体除了上级主管部门,还需涉及本级各部门交叉互评、本部门员工交叉互评,除了内部外,还需引入外部评价,将服务的接受者纳入评价环节,确保评价结果的完整性、科学性。在各项评价模式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迎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做出不同评价指标的有效调整,满足事业单位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为了进一步的提高财务绩效的管理水平,要转变自身的思想认知,按照国家政策中的相关内容,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出积极的考证,在原有财务绩效评价中进行不断的创新及调整,落实精细化的工作思维。以不同模块为主要基础,保证各项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使最终结果能够具备较强的科学性
(二)多维化评价指标
构建科学而合理的财务绩效评价属于复杂工作基础内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建立多维化的评价指标,以此来推动财务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绩效评价指标需与事业单位发展目标相结合,分门别类设置评价指标,例如:业务性指标,单据审签率、票据退单率、操作失误率、资金流转率等;服务保障性指标,员工服务态度、政策熟悉程度、政策解答率、系统操作熟悉度等;人才建设性,学历提升、证书考取、技能提升、继续教育等。同时,要根据单位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任务及时动态调整评价指标,从而推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在各项评价工作落实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事业单位资产发展情况以总体性为主要原则,充分的发挥财务绩效评价本身的指导价值。不同事业单位在发展环境和开展业务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财务绩效评价工作中需要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细化不同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时还需要视情况来补充对应的绩效评价方案,以此来保证各项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各项评价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评价方法本身的多元性,具备较强的灵活性思维,避免对财务绩效评价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随着我国当前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财务绩效评价工作中,需要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降低财务绩效评价的工作难度,也可以为各项绩效评价指明正确的方向。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选择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快速整合对应的信息,降低实际操作的难度,并且保障财务数据本身的共享性,为财务绩效评价指明正确的方向。在此过程中,各部门需要进行有效的配合,做好财务数据的收集及整理工作,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质量,为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
(三)评价方式
在评价方式确定方面需要搭建组合式的评价模式,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对应的评价方式,避免对财务绩效评价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首先,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进行财务业绩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事业单位发展的环境,开展各个经济活动的有效评价,要以事业单位自身发展情况为主,完善当前的工作方案,并且落实科学性和总体性的工作原则,及时发现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其次,在后续工作中可以采取非财务业绩的评价方式,优化不同的评价指标,并且做好非财务业绩信息的有效整合,可以以计算机为主增强整体评价的科学性,从而使各个评价效果能够得到全面增强,为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在实际工作中要进行的是关键指标的分析,比如可以采取层次分析法及KPI 关键绩效指标法。值得注意的是,在系统评价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各个评价方式本身的客观性及全面性,以实际情况为主,进一步提高指标评价本身的科学性,突出评价工作的重点,为事业单位各项决策奠定坚实的保障。
(四)客观化评价过程
在客观化评价管理的过程中,要落实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各个员工之间的努力,一方面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评价中形成良好的监督局面,减少各种不规范问题的发生,突显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本身的优势。在前期指标制定时,事业单位需要听取各个部门关于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的相关意见,之后再考虑各部门实际的工作情况,做好意见的深入性分析,筛选并采纳有价值的建议,逐渐地提高财务绩效评价的效果。在绩效指标制定时,要以落实客观化的工作原则完成当前的考核任务,例如在考核财务人员工作态度时,要直接设置工作态度指标,并且还需要将工作态度划分为上报时间和数据准确性等,减少各种不客观问题的存在,设定清晰的绩效考核支线,更加清晰地完成财务绩效管理任务。
(五)评价结果的运用
财务绩效评价对事业单位决策的科学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强对最终评价结果的科学利用,避免对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在评价结果利用的过程中,需要纳入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中,进一步强化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减少不必要资金的支出。另外,也可以将财务绩效评价和激励惩罚相结合,建立奖惩分明的工作机制,全面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本身的质量。在后续工作中也可以将评价结果和预算安排相挂钩,优先制定预算支持评价方案,并且及时发现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资金的高效率使用。在整合评价结果时,需要进行基础数据的广泛传播,落实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要将数据划分为财务指标和专项审计项目等,之后再下发到不同部门中完成当前的信息传递,为后续决策提供重要的基础。
(六)财务数据的共享
在财务数据共享的过程中,需要在部门内部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打破财务数据独立性局限,从而使财务数据共享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根据财务绩效评价的要求,加强对整个评价过程的全面监督,突显数据共享本身的优势。在数据共享的过程中,相关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财务绩效评价的要求,做好工作数据的定期审查,及时发现在财务绩效评价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接下来的工作目标,持续改进财务绩效评价方案,推动事业单位在新时期下的稳定进步。
结 语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背景下,财务绩效评价管理有助于加快事业单位的发展步伐,因此在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评价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按照事业单位的现代化发展方向提高财务绩效评价工作本身的针对性,并且还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完善当前的评价体系,量化各项评价目标,落实公平公正的原则,优化现有的财务绩效评价模式,从而提高事业单位当前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