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记·乐论篇》中的“乐治”思想对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2023-09-13□王

艺术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乐记君王儒家

□王 嫣

《乐记》作为儒家的经典音乐美学理论著作,其内容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思想理念。其中,儒家以乐治国的思想主张在《乐记》中多有提及。儒家理论常常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强调思想对政治的作用,如“礼乐治国”等强调礼乐政治效用的美学政治思想,与“为政以德”“道之以德”“以政为正”等强调道德政治效用的美德政治理想,均从政治统治之外的角度出发,最终归于政治功用。在“乐”方面,儒家十分看重其社会功能。《乐记》内容中明显充斥着有关音乐的社会作用及价值观的思想,反映了作者对社会政治及伦理的特殊关注,体现了以“乐”治理社会的思想倾向,这就形成了“乐治”思想。而这种“乐治”思想又对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一、《乐论篇》中的“乐治”思想

《乐记·乐论篇》主要介绍了“礼”“乐”及“礼乐”的社会功能,集中体现了儒家“礼乐治国”的思想。而“乐治”与“礼治”之间彼此关联又存在差异。“乐治”作为儒家“礼乐治国”思想中的重要部分,在政治统治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部分对《乐记·乐论篇》进行分析,将“乐治”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功用总结为“乐”治上下与“乐”治人情两方面。

首先,“乐”可治上下。古代君民关系的处理是君王统治的重点,也是难点,古代君王实行政治统治时,必然要处理好君民关系问题。而儒家思想主张君王用“乐”作为辅助,效力于其政治统治,这样“乐”就可在处理君民上下关系中做出贡献。

在《乐记·乐论篇》中,“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一句便表明了“乐”在处理君民上下关系中的优点。乐的特征是求同,礼的特征是求异,同使人们相互亲近,异使人们相互尊敬。在古代,君民之间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君为上,统治人民,民在下,受君王管理,二者之间的权力与义务有着明确的规定,即“礼”。诚然,“礼”对处理君民上下关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若在君王与臣民之间不设礼制约束,会使君王统治难以维系,但若仅仅重视礼治的作用,难免会导致“礼胜则离”的后果,使君王与臣民关系过度疏远。因此,用“乐”配合治理国家,可使君民上下守节有礼,而又不致关系疏远。

而“乐”又应如何使用呢?“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一句便给出了答案。儒家十分推崇周代的雅乐。儒家思想认为像雅乐一样在形式上和谐统一的乐,可以使君与臣民上下和睦,于治国理政大有益处。儒家从音乐、舞蹈等艺术类别对政治统治的功用出发,认为“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道德,影响人心,因而极度排斥放纵的音乐形式,认为放纵而无节制的音乐会使人心浮躁,耽于享乐,使臣民们忘却礼数尊卑,使统治者奢靡无度,沉溺于玩乐之中,更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对“乐”的滥用是导致“礼崩乐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合理使用适合的“乐”可为处理君民上下关系做出贡献。

其次,“乐”可治人情。“乐”在辅助君王实行政治统治方面,除了可调和上下关系,使君民和睦外,还可治人情。何为人情?人情可指人的感情、人心、愿望、情分、交情等,这些均能用“乐”来调合。而《乐记·乐论篇》中所提及的可以“乐”治的人情更多指向人的感情、情绪。

《乐记·乐论篇》中提出“乐至则无怨”的看法,认为乐达到了理想状态,人们就不会出现怨恨。这实际上是对“乐”作用的夸大,但也更加突出展现了儒家对“乐”之功用的肯定,即“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乐”能够让人产生欢欣的感情,若人民能够受到如同雅乐一般平和之“乐”的熏陶,便能形成不生怨怼、安宁和乐的性格,为统治阶级的安稳统治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一言以蔽之,“乐”治上下与“乐”治人情都是用“乐”作为工具以辅助政治统治的思想,“乐治”既能调和君民关系,又能稳定人民情绪,是古代统治者治理国家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今,我国早已进入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时代,“乐治”思想却并未随着封建帝制的覆灭而消失,它仍以另一种形式影响着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方法,并集中体现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

二、“乐治”思想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国家繁荣有密切关联,国家出台的各项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最终目标都是更好地治理国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思路则是通过发展文艺,进而巩固政治稳定。这一思路的内在逻辑与“乐治”思想有同一性。

“乐治”思想历经数千年,对我国仍然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影响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笔者将“乐治”思想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为积极影响与不利影响两方面。

首先,“乐治”思想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乐治”思想主张以“乐”治国,认为良好的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可为政治统治提供一定的支持。实际上,艺术对政治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艺术具有“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与“审美娱乐作用”。通过艺术鉴赏活动,人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历史、人生,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启迪思想,提高认知。文化产业常常依据这一思想发展自身。以我国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歌唱节目为例,所有歌唱节目选择的都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主旋律、有积极意义的歌曲。如2017 年韩红演唱的献礼“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主旋律歌曲《千年之约》,以“我放声高歌你的到来”“从今大漠再不是阻碍”道出了我国建立“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决心。2018 年吕继宏、张也演唱的讲述绿色发展理念的歌曲《山笑水笑人欢笑》,以“青山是个宝,绿水是个宝,金山银山比不了”道出了绿色环保发展的重要价值。这些歌曲都是采用歌唱的形式,通过磅礴大气的旋律与歌词传递出正确的价值理念,既避免了传统说教带来的乏味感,又能将国家想要传递的思想价值刻入人心。可以说,“乐治”思想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其次,“乐治”思想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有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乐”控制人民思想的方法不适用于当今社会。儒家的“乐治”思想是基于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形成的。在这种等级划分严格,各个等级差异性大的历史背景下,儒家“以乐治人”的思想产生,难免会残留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子。虽然“乐”对政治治理的许多方面有借鉴的意义,但其浓厚的等级观念与我国当前所处的民主社会与当前的发展趋势不符,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不利影响。在当今社会,虽然也存在一定的等级区分,如教师与学生、领导与下属、买家与卖家等,但这种等级的区分与古代等级划分存在极大的差异。先秦时期,儒家对君民关系的理想是君民之间形成类似“父子”的关系,强调君民义务的双向性。然而,在这种理想的背后,封建等级约束的影响仍无法抹去。由于君王的权力太过强大,一旦出现君王无法控制自己继续实行爱民义务的情况,人民的生活便会受到深重的影响。这种缺点体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便是政策制定与实施脱离群众。在网上关于《南音与街舞》这一作品的宣传文案中,撰稿人以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创新结合为卖点,夸赞了这一作品的艺术性。创作者想要在传统艺术之上进行创新,紧随时代的步伐与政策的要求,并将“创新”的观念传递给观看作品的观众。然而,这一创作产生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观众是否能够接受这种创新?根据网民对这一作品的评价来看,街舞与南音的结合似乎并不适应当下的文化市场。诚然,在笔者看来,这一作品积极响应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号召,勇于将极富传统特色的南音艺术与极具现代特色的街舞表演结合,跨越了传统与时代的鸿沟,有一定的价值。然而,从作品自身的编排来看,作品并不完美,街舞表演与南音表演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类型,若要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必须使二者风格过渡自然。而在这一作品中,南音与街舞似乎并不相配,二者衔接不够流畅,存在明显的风格断层。南音的节奏与旋律无法使街舞舞者找到舞蹈的律动感,观众难以从中体会到文化创新的美好。文化创新的目的不是创新本身,而是与时俱进,推动时代发展,要立足于时代与人民,若严重受到“乐治”思想中的等级观念影响,脱离群众进行创作,则会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乐治”思想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乐治”思想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有一定的意义,但在这一思想中所隐含的封建等级意味浓重的问题,却阻碍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对“乐治”思想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与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后,本文得出正确运用“乐治”思想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两点启示。

第一,以“乐”治国应当摒弃封建等级约束,平衡权力划分,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放弃以“乐”制约人民思想的想法,以人民为主,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的意愿。先秦儒家所崇尚的周礼制度以“乐”为治国工具,限制人民用乐的规格、形式与乐的类别,推崇庄重的雅乐,以实现统治阶级对尊卑分明、守节有礼的要求,是因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乐”作为统治工具必须配合政治达到以“乐”实现教化约束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下,传统的君民关系已不复存在,将“乐”作为政治统治工具的思想也不应存在。

人民群众拥有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发展文化产业应充分尊重人民的想法,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文化产业工作者不可独断专行,若仅从工作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极易脱离群众,得出片面的结果,应多向人民群众征求建议,善用问卷调查民心所向,并用数据统计的方法,计算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分析其发展趋势,根据问卷调查,结合数据统计算出的结果及时做出调整,以更客观、更贴合人心所向的方式处理文化产业发展问题。

第二,以“乐”治国应当明确“乐”的作用范围,发展文化产业不可过分依赖“乐”,要善用“礼”与“乐”相结合的方式,在尊重文化政策规定,尊重社会发展具体情况的同时,发展文化产业。“礼”与“乐”相辅相成,构成了阴阳和谐的关系,“礼”是用来制约人行为的外来规范,而“乐”是直接诉诸人“心”与“情”的内在调节。“礼治”与“乐治”从内、外两个方面实现了人的自律与他律,使处于不同社会阶层和地位的人们在情感上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使整个社会和谐安定。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在“礼”与“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避免过于侧重“礼”或“乐”。“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偏向过于明显,便会产生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问题。只有将“礼”与“乐”的作用协调均衡,社会治理才能井然有序,文化发展才能稳步前行。

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文化工作者不能忘却文化艺术本身的优势,必须明白“乐”的作用是有限的,音乐作品、舞蹈作品、文化工艺品等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影响人心的作用,也能让听众、观众与鉴赏者在艺术欣赏中潜移默化地接收文艺创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情感,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不可一味地只追求文艺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产业工作者若仅关注文化艺术对人的影响,忽视知识教育、政策法规,则易走入唯心主义的误区,所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也易流于形式或构想,难以真正落地。

“乐治”思想作为儒家治国理政的思想主张,体现了儒家对“乐”之功能的重视。“乐”可治上下,协调君民关系,“乐”也可治人情,调和人的感情。“乐治”思想在治理社会方面的价值得到了古代君王的重视,也引起了当今文化产业工作者的注意。然而,“乐治”思想封建等级意味浓重,存在不足,在运用“乐治”思想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时,我们需摒弃封建等级约束,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的意愿,将“礼治”与“乐治”相结合,调和人与社会的状态,以实现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乐记君王儒家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论《乐记》的辩证思维
“笑”谏君王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姜太公钓鱼
综述现当代学者对《乐记》中音乐美学的研究
烽火戏诸侯
活着就是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