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素抱朴:古典舞教学法的当代建构探析

2023-09-13孟千帧

艺术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动势身法身韵

□孟千帧

古典舞教学法的当代建构是时代赋予舞蹈工作者的重大课题,古典舞教学法通过将古典舞身韵与基训之经验相结合,融合理论与实践,形成一种科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古典舞教学应注重身法与技法的紧密融合,顺应中国古典舞的身法规律与动势变化,在身法中突出技能的训练,在技术中体现身法,将身韵贯穿于训练始终,突出以身法带技法的要诀。教师应结合中国传统的古典审美风格与情感表达方式,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进行探索与丰富,完善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训练体系,将宏观的教学思路与微观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将中国古典舞风格、审美风范与技术训练融会贯通的发展道路。

一、古典舞教学法发展现状之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拉开了中国古典舞专业建设的序幕,中国古典舞自创建伊始便具有“新文化建设”的诉求。针对欧阳予倩提出的中国古典舞教学究竟要解决什么的问题,李正一教授做出相关解答,他认为教材和训练方法本身应是科学的、系统的,并且要适用于学校教学的具体需要,教材的设置也应遵循客观规律,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符合自然规律以及人体自身的客观规律。古典舞教学法贯穿着对形、神、劲和律等中国古典舞基本特征的追求,初步形成了动作节奏丰富并带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古典审美风格与韵律的舞蹈身韵课教材。

古典舞教学法将古典舞身韵与基训进行了有益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科学的教学规律与方法,成为应用于古典舞课堂上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规范化教学模式。“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古典舞教学法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及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的基础上通过“教”的过程发现自己在学习古典舞过程中的困惑,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并完善自己的古典舞知识体系,内外兼修,掌握中国古典舞内在文化气质与审美风格、外在动作元素与运动规律,把握中国古典舞的整体结构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组合,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

二、古典舞教学法实践困境之思

(一)动作元素之破与立

中国古典舞已由对外部形态的单纯模仿与感知,深入至对其内部身韵的探索,力求摆脱戏曲舞蹈动态表达的“语意程式化”,发展出既蕴含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气质与审美风格,又体现现代人思想情感与内在心理的新时代的身韵古典舞。但是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动作元素的匮乏与缺乏创新性使学生在教学组合编排过程中出现了对动作简单复制粘贴或单纯调换动作顺序的现象,最终导致组合呈现出雷同性与千篇一律的特征。这种程式性动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编创思维,使之趋于固化,于古典舞的长期繁荣发展与创新有百害而无一利。周代雅乐舞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演出,最终丧失艺术感染力与生命力,从而走向礼崩乐坏,就是极具说服力的前车之鉴。只有在传统古典舞语汇中融入当代人的思考与理解,打破原有套路与程式,寻找到更多途径,对古典舞动作语言做出更深入的探索,才能使古典舞语汇与表现方式更丰富。

在动作语汇得到丰富的基础上,更要着重对教材的精练与简化,“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在实践过程中,许多学生无法对动作进行取舍,将众多不同的动作拼凑在一起,看似“花里胡哨”,实际上每个动作都是浅尝辄止,无法真正达到训练身心的目的。只有对特定动作进行不断强化,才能最大限度地突出训练动作的有效性与实用性,达到组合的训练目的。

(二)技法与身韵之间离

针对技法与身韵的关系问题,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的奠基人唐满城先生曾在《身韵课程探寻——教学实践的点滴体会》一文中谈到两种观点。其一就是认为基训本身就是贯穿着身段的,因此没有必要针对身段进行另外的训练。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身段才是古典舞精华之所在,它能够帮助舞者提升舞蹈的韵律感,保持民族特有的风格与精神内涵,而“身段”即为后人熟知的“身韵”。

古典舞教学法虽不像戏曲、戏剧等艺术形式,无须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目的,但其动作的表达却同样需要具备艺术表现力,因此,需要对部分舞蹈动作进行性格化处理,增强气质上的感染力。而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古典舞技法与身韵常显现出分离之势,在组合的呈现上表现出两个极端。其一,身韵的缺失弱化了组合的风格性特征,成为单纯的技法训练;其二,身韵的堆砌降低了组合的训练功能,打破了古典舞身韵的原有动势,给人“华而不实”和“杂乱无章”之感,而动作技术的训练也未得到强化。如何改变“为组合而组合”以及“为身韵而身韵”的现象,使组合中自然流露身韵的内在气质顺势对身体起到训练的作用,这是古典舞教学过程中值得探讨的一大难题。

三、古典舞教学法发展路径之探

(一)追本溯源:聚焦舞史,寻求动作之基

中国古典舞脱胎于戏曲,戏曲舞蹈中丰富的动作语汇、高超的技巧和独特的审美等符号特征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既丰富了其表现形态和动作语汇,又为舞蹈家的创作手段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受儒家所倡导的“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和、圆润的“和”美学审美特征贯穿于中国古典舞之中。戏曲舞蹈中无论唱念做打,还是手眼身法,各个方面都体现着对和谐统一、阴阳平衡境界的追求。《易经·系辞》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即可以通过感官直接察觉的物质形体或状态,叫作“器”,而在器之上还有“道”,蕴含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以形写神”和“神形兼备”的审美风范与美学追求,逐渐成为中国传统艺术门类共同的主张,成为一种艺术境界。

古典舞教学法也应深入挖掘中国古典文化与舞蹈历史遗存背后蕴藏的人文思想、价值观念、哲学内涵和道德规范等,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现象,重视舞蹈理论在古典舞教学法中的作用与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理论与实践并驾齐驱,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与验证理论。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中国古典舞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好地进行编排与表演,使古典舞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向着更学术性、系统性的方向迈进。

例如,孙颖老师以汉画像石拓片上的舞姿为灵感,寻找到长袖细腰的中国古代女乐舞蹈审美特征,开创了汉唐派舞蹈以及以敦煌壁画为特征的敦煌派古典舞,为古典舞创新出新的动作语言与元素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四重证据法的原则之上,向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化回溯,以现代人的视角对其进行符合规律的创新,是打破古典舞程式性动作的重要路径。

将古典舞教学法的组合编排过程根植于中华传统戏曲舞蹈、古代乐舞,从而对传统舞蹈文化素材进行合理严格的筛选、提炼、解码与重构,继而完成技术性的加工与再创造,这是丰富古典舞动作语汇,凸显中国古典舞文化张力与内在意蕴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在继承与发展中国古典舞传统审美与风格的基础上,建构当代古典舞教学的方法与审美价值,使其具有时代精神,在当代社会中发展流变。

(二)顺势而为:以动势之“线”串联动作之“点”

单一的动作姿态即舞蹈动态画面中的一个“点”,不同的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舞蹈组合,这便需要流动的“线”,即连接的过渡性动作将无数的点进行串联,“点”与“线”经过有序的排列组合后,便形成了动态的舞蹈之“面”。

中国古典舞所遵循的“和合圆融”的身法规律与“对立统一”的“和”美学的审美风范,以中华传统宇宙观与意象论为根基,渗透着“反复其道”与“极则复返”的哲学观念,前者源于老子《道德经》“反者道之动”之语,意为宇宙的运动之动力不在于外部而在于其自身的“反”与“复”;而后者如《吕氏春秋》所言:“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道;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前者揭示了中国古典舞“欲进先退、欲直先迂、欲起先伏、欲浮先沉、欲伸先屈、欲急先缓、欲高先低”的“逆向起动”之原则;而后者则是对其“画圆”的运动轨迹的解释,平圆、立圆、八字圆的动势于形态的圆润、气息的饱满等各处得以体现,内三合、外三合的起承转合、相互关照促成了古典舞周而复始的动作流程。而大圆、小圆的环环相扣、此消彼长、连绵不绝正是将内部空间拓展为视觉与想象上的虚拟空间,这也成为构成中国古典舞“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虚实共生的意境之所在。

以身法带技法,以身韵动作动势贯穿舞蹈的全过程,是达到身韵动作、动势动律、舞姿控制三位一体的关键。因此,在古典舞教学法中出现的所有动作都应顺应动势发展的规律,自然过渡至下一个动作,而非为了炫耀动作或融入身韵而生硬地强行阻断古典舞身法之自然动势,从而“为动作而动作”,丧失天然的流畅之美感。

(三)融情于舞:重视内在情感的表达

舞蹈是“长于抒情”、蕴含情感的艺术,其产生、发展都离不开情感性,舞蹈的内在本质属性即抒情性。在将训练目的与韵律风格相结合的基础上,还可以于古典舞教学法的教学组合中融入一定的情感性。如通过借鉴传统戏曲舞蹈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故事情节的特点,丰富古典舞教学法中舞蹈组合的故事性与情感性,在增强其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同时,提升组合的趣味性,令舞者与观众由内而外地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与美感。

要在对身体知觉认知的基础上,深入形象之后探索意象的规律,达到强化动作质感的想象训练的目的。拟物的想象训练,亦可成为意象的敏感度训练,对形态的感知,经过对质感的想象,对层次的把握,最终达到对身体肌肉和内在气息的控制。想象的层面愈丰富,细节愈清晰,表现的手段愈细致,人物性格与内心情感的表达就愈深刻,最终的舞蹈呈现就愈饱满。魏晋时期王弼曾言“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古典舞教学法的课程虽无须达到此种境界,但仍需调动学生对自然万事万物的联想与想象,例如,在训练“圆场”步法时,教师常以“林黛玉”为例,通过肢体与语言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解林黛玉与贾宝玉相爱而不能相守的可歌可泣、令人叹惋的爱情悲剧,让学生通过这种身份的代入调动内在感知力。“黛玉葬花”“魂断潇湘”等典故能使学生在步法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凄凉、哀婉的内在理想情感,在使身体得到训练的同时获得情感表现力的提升,使动作更有“质感”。在古典舞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古典文化的内涵,深入体味古典舞的风格气质,自然真实地抒发情感,避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硬表达。

(四)通时合变:借助中国古典舞的跨学科融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催生了中国古典舞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舞蹈科学、舞蹈解剖学、舞蹈心理学等的发展为中国古典舞教学法的课堂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式。每一个动作所使用的发力肌群与关节都不尽相同,所表达的心境也千差万别。因此,对身体与心理的深度剖析与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清晰明了地向学生进行动作的讲解。古典舞教师有必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综上所述,在应用古典舞教学法时,教师应注重身法与技法的紧密融合,顺应中国古典舞的身法规律与动势变化,在身法中突出技能的训练,在技术中体现身法,将身韵贯穿训练始终,突出以身法带技法的要诀。教师应结合中国传统的古典审美风格与情感表达方式,不断探索与丰富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并以跨学科的视角,与时俱进地将其他学科门类的知识运用于古典舞教学的发展过程,完善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训练体系,将宏观的教学思路与微观的教学结合,探索出一条将中国古典舞风格、审美风范与技术训练融会贯通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动势身法身韵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研究
近十年中国古典舞身韵研究综述
我和老伴的快乐“毽 ”身法
大众武术健身之身法问题辨析
新媒体文艺产业化的动势及其意义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工笔人物画中的动势表现探究
浅谈书法中的“势”
绕身法带的禅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