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电影进化史
2023-09-12Ybor
Ybor
从海地的巫毒传说到神秘病毒,从呆板木讷到健步如飞,从手无寸铁到武装对抗,僵尸电影在不断进化。从购物中心到急行列车,从赤手空拳到全副武装,不同种族、性别、阶级的人,在银幕上不断与僵尸搏杀……
僵尸电影如此深入人心,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僵尸是一面映照着我们人类自身的黑暗之镜。面目模糊的僵尸,同活人之间有着暧昧不清的关系。作为我们异化的“同类”,他们的转变带来的不仅是悲伤,还有深切恐惧。
僵尸电影的起源
僵尸所代表的可怖对象,总是随着时代的迁移而不断变化。20世纪30年代,恐怖片在好莱坞盛行起来。一系列经典影片,如环球影业制作的《弗兰肯斯坦》(1931)、《德古拉》(1931)、《木乃伊》(1932)、《隐形人》(1933)等大获成功。正是趁着这股东风,第一部僵尸片《白魔鬼》(White Zombie, 1932)登上银幕。影片由饰演德古拉的演员贝拉·卢戈西饰演,电影中,一对年轻的夫妇在海地的种植园中工作,然而妻子被巫师用巫毒法术转变为失去灵魂,只知聽令于人的僵尸。同样被转变为僵尸的还有许多种植园中的工人。
此时的僵尸形象,完全源自好莱坞对海地与巫毒教的文化想象。从1915到1934年的近20年间,美国对海地实行军事占领,大量相关的报道以及游记激起了美国人对海地的兴趣。威廉姆·西布鲁克的游记《魔法岛》(The Magic Island,1929),详细记载了巫毒教的仪式,并第一次将僵尸的概念介绍给西方读者。
最开始的僵尸影片,有着浓重的殖民地痕迹,总是发生在热带雨林之中。僵尸形象也并不是后来人们所熟悉的半腐烂的怪物,而是被巫术所操控的人类。
《僵尸肖恩》是由埃德加·赖特执导,尼克·弗罗斯特、西蒙·佩吉等主演的英国恐怖喜剧电影。
《惊变28天》讲述了自行车快递员吉姆等3人在僵尸围城的末日的逃亡之旅……
其后的十多年间,许多僵尸电影,如《奥恩加》(1936)《巫毒》(1944)《与僵尸同行》(1943),也基本遵循了这个模式。这些影片中都有着加勒比文化背景,发带来属于异域的惊悚。在早期,僵尸从未达到其他怪兽的流行程度,部分原因是这个时期的僵尸被描绘为憔悴的、行动缓慢的活人,没有特效,且缺少吸血鬼的欧洲文化与历史的复杂氛围。
二战期间,僵尸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变为了德国纳粹的疯狂科学家创造的怪物。
僵尸与末世氛围
二战后,太空时代的到来,核战争的威胁,使得哥特时代遗留下来的吸血鬼、狼人这样的传统怪物黯然失色,而不受宗教传统拖累的僵尸,反倒成了最易于嫁接到科幻故事中的怪兽。
唐·西格尔执导的科幻电影《天外魔花》(1956)某种程度上来说,秉承着一些早期僵尸电影的内核。电影讲述主角开会归来回到小镇,却发现镇上的人变得陌生起来的故事,原来镇上的人都已被豆荚状的外星人寄生,并且还会感染其他人类。
外星生物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同施用巫毒法术把人变成僵尸的巫毒巫师类似,他们都把人变成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影片拍摄于麦卡锡时代,通过描写这些被寄生的人类攻击正常人,折射出对于非理性的恐惧。
著名的烂片大王艾德·伍德的传奇烂片《外太空9号》(1959)也是一部科幻僵尸影片,这里的僵尸更接近于我们所熟悉的形象。影片讲述了一群外星人为了惩戒人类,将死人复活,攻击人类的故事。影片中的僵尸穿着埋葬时的衣服,带着满身的尘土,缓慢但锲而不舍地追逐人类。
此时美国的僵尸电影,受到了当时充斥着各类怪物与外星人的通俗漫画与幻想文学的影响。理查德·马特森出版于1954年的小说《我是传奇》就是一个例子。在小说中,神秘的瘟疫导致地球上的人都被感染,变成了一个新的物种。只有男主角有免疫能力,成了地球上最后一个男人。最终,他发现,不仅仅是他在害怕这些怪物,这个新的物种也害怕身为异类的他。
僵尸的形象在英国电影《僵尸瘟疫》(1966)中发生了进一步改变,变为了现代观众所熟悉的衰颓的、腐烂的行尸走肉。不过这部电影中的僵尸或多或少遵循着早期僵尸电影的传统。
随后,乔治·罗梅罗导演的《活死人之夜》(1968)是真正革命性的一部作品,塑造了当代的僵尸电影。因为某些属于外太空的神秘原因,一颗陨石飞过大气层,或是受到辐射的原因,死人纷纷从地下钻出,噬咬生者并把活人变成僵尸的一员。幸存者只能死守在建筑中,熬过同活死人激战的一夜。影片延续着僵尸电影中对未知太空的恐惧以及对冷战的不安,创造出了一种末世的氛围。《活死人之夜》为之后的僵尸电影开辟了多个标准,如僵尸是出于某种原因起死回生的死尸,时刻渴望人肉,咬伤活人会导致感染,以及必须被爆头才能真正被杀死等等。这些标准成了当代僵尸形象最为鲜明的特征。
1983年,迈克尔·杰克逊在他的MV《惊悚》中同几个僵尸一起在画面中热舞,让僵尸真正成了大众文化的一个缩影。在诡异黑暗的夜晚,迈克尔·杰克逊突然发现他被僵尸所包围,除了加入他们并跳起太空步为他们领舞之外无路可逃。
随着《十三号星期五》等恐怖电影的血腥转向,某种程度上血腥取代了恐惧成了主角,就连罗梅罗导演的《丧尸出笼》(1985)血腥程度也超越一般僵尸电影。汤姆·萨维尼作为这一时期一系列血腥影片的特效化妆师,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僵尸血腥喜剧的出现也符合典型的类型电影发展的周期直到《僵尸肖恩》(2004)的出现,僵尸电影喜剧化的趋势达到顶峰。片中僵尸的出现让英国新时代宅男们摆脱了僵尸状的生活状态,有了行动的动力。然而影片的结局让人大跌眼镜,世界末日似乎再也不会到来,僵尸继续同人类生活在一起。
随着数字特效技术的提升,僵尸重新成为表现时刻存在的威胁感的最佳载体。在《生化危机》《我是传奇》《惊变28天》《僵尸世界大战》等好莱坞电影中,僵尸已经越来越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模样,常常有着极大的活动能力。
这些僵尸电影中,很多都有着强烈的军事色彩,政府的神秘计划与阴谋论,以及各类非正规的军事行动成了新的恐惧源泉。
“活死人”的欲望
僵尸,作为介于活人与死人之间的怪物,一切人类社会加诸个体之上的禁忌都被打破,它们不自觉地延续着活着时的欲望,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过去的行为。或者与此相反,真正失去禁忌限制的是在僵尸末世中活下来的人类,在失去秩序的世界中将欲望推到极致,而僵尸反倒保留着一丝人性。
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影片《僵尸世界大战》。
在乔治·罗梅罗的一系列电影中,购物中心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在《活死人的黎明》以及扎克·施耐德导演的翻拍版中,遭遇僵尸袭击的幸存者们就聚集在购物中心中,购物中心成了人类社会最后的堡垒。僵尸会游荡在生前热爱的地方,仿佛通过继续购物这一行为就重新变回了活人;而在购物中心中避难的幸存者们,最大的享受也是在丰富且无用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尽情购物狂欢。
在这里,购物中心既是避难所,又是大囚笼,正是对我们所置身于其中的消费主义的讽刺。作为消费者,我们与僵尸基本上共享着同样的欲望。只不过他们的欲望更纯粹、更直接,他们完全是被欲望驱使的身体。
消费主义和屠杀的欲望在乔治·罗梅罗的《活死人之地》(2005)中达到了极致。影片中,卡夫曼之塔是消费主义的终极象征,这栋集写字楼、购物中心和公寓于一体的现代建筑以及其中西装革履的居民,掌握着僵尸末日中人类社会的终极权力。所有塔外的居民都被这栋消费巨塔的欲望所奴役、驱使着,而僵尸,更是被任意屠杀取乐的对象。直到加油站工人形象的僵尸重新获得了智慧,用人类的武器掀起了一场僵尸大革命,调换了“活死人”的欲望与他们的权力位置,一切才得以解放。
雖然世界已经千疮百孔,人类也没有放弃治愈和重归秩序的希望。在2007年版的《我是传奇》中,尽管罗伯特早已孤身一人,但他仍坚持寻找疫苗。当僵尸走入剧集,出现在千家万户的电视上时,我们看到了《行尸走肉》中情节类似的手法,回味僵尸爆发前的平静生活,召唤着核心家庭的回归。虽然他们已经彻底被末世所改变,但是旅程仍然在继续。正如《惊变28天》的结尾那样,“Hell”(地狱)与“Hello”(你好)只差在一念间。
(责编: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