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中型平原水库坝基防渗与除险加固经验启示
2023-09-12雷进东葛宁宁
李 江,雷进东,王 勇,葛宁宁
(1.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新疆 库尔勒 841000;2.新疆水利学会,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3.新疆泓润源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 库尔勒 841000)
0 引言
解放以来,截止2022年新疆(含兵团)目前已建、在建水库751座,其中地方管理的平原水库316座,占地方水库总数的55%,其中大型6座、中型61座;兵团155座,占兵团水库总数的90%,其中大型10座、中型30座;合计全疆(含兵团)共有大型平原水库16座,中型平原水库91,共计107座,大中型平原水库的总库容达47.44亿m3。平原水库总数量(大中型)占全疆水库总数的63%(14%)。
2000年,新疆地方列入全国第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水库共计94座,其中重点大中型水库37座,一般中型水库18座,小(1)型水库39座。2004年,列入全国第二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水库共23座,其中中型水库5座,小(1)型水库18座。2007年列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水库共149座,实际列入国家投资计划的共147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13座,小型133座[1]。目前重点病险水库已经完成除险加固,尚有部分仍未完成处理。
平原水库的特点是:①通常为引水注入式,主要承担灌溉任务;②大部分为三面或四面围筑而成,坝体采用半挖半填的较多;③坝轴线短则几千米,长则几十千米,库盘大,库面浅,蒸发损失强烈;④坝基处理范围长,一般深度均较浅,基础处理工作量大;⑤坝体填筑量大,局部点上出问题有可能放大为面上问题,造成失稳溃决;⑥淤积严重,南疆平原水库普遍存在此问题,严重影响效益发挥[2]。
1 大中型平原水库概况
1.1 大中型平原水库建设概况
截至2022年,新疆地方共建设平原水库316座,大型、中型、小型分别是6、61、249座,对应总库容分别是10.37、19.01、6.06亿m3;兵团共建设平原水库155座,大型、中型、小型分别是10、30、115座,对应总库容分别是17.44、11.03、3.71亿m3;按照地域划分各地州、兵团师等都有分布,其中数量最多的分别是阿勒泰地区、昌吉州。按照建设年代分类,大部分平原水库都建于上世纪60—80年代,按坝型划分绝大多数都采用黏土、粉土、沙土、沙壤土等填筑,坝高一般3~7m左右,普遍为引水注入式水库,承担功能以农业灌溉为主,少量具有引洪功能,也有的开展了旅游、养殖项目[1-2]。典型大中型平原水库特性见表1。
1.2 平原水库坝基防渗突出问题
平原水库坝高一般在几米至十几米,蓄水水深较浅,面积大。其主要缺点是蒸发、渗漏损失量大,尤其是渗漏问题,除造成地表水资源损失以外,还易导致下游地下水位抬高而造成湿陷、沼泽化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且对大坝的安全稳定不利。如玛纳斯河夹河子水库[3](1961年溃口),吐鲁番雅尔乃孜水库[4](1984年溃口),昌吉州八一水库[5](2004年溃口)等水库溃口的主要起因都是坝体或坝基渗漏产生的渗透破坏。
导致大坝产生渗漏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①坝基建在强透水的细砂、砾石等地基上,早期建设水库未考虑防渗措施且清基不彻底;或者截渗槽较浅,没有与相对不隔水层连成一体。②坝体填筑质量差且土料控制不严,尤其是均质土坝,坝线长达数千米至数十千米,一个“点”出问题都会导致“面”上产生问题,坝体破裂会导致坝体坡脚渗漏,严重影响坝体安全。处于高地震区的水库尤其严重,需要反复加固处理。③防渗设计和施工不合理留下隐患。从早期建设溃决的大坝情况分析,导致溃坝的大多数隐患在大坝建设时期就已经形成,这也是时代的局限性导致,尤其是“三边”工程的建设。④坝基防渗未处理到位,如灌浆未达到设计要求、未进入隔水层、施工质量差等;也存在设计阶段勘探成果与实际有出入,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到位等[6]。⑤设计和施工技术局限性导致,如垂直铺塑超过10m时施工难度很大,质量难以控制;高喷灌浆选择针对性不强,遇到胶结砂砾石夹软弱土层难以应付[7]。
2 典型平原水库坝基防渗与效果评价
2.1 新建平原水库坝基防渗处理
新疆平原水库一般都布置在出山口的平原绿洲内,地层大多数以砂砾石、粉土、壤土、风积沙等为主,新建水库通常坝基处理有以下几种类型:
(1)截渗槽处理:适合于坝基较浅,一般3~5m深,底部有相对不透水层,如500水库就采用此种处理形式,即简单、又可靠[8]。与坝体连接可考虑黏土、复合土工膜等。
(2)截渗墙处理:坝基覆盖层10~20m左右,截渗槽开挖工作量较大的,一般采用垂直防渗型式进行处理,包括深层搅拌桩防渗墙、混凝土防渗墙(塑性墙也可)、水泥灌浆、垂直铺塑等。成墙型式根据工艺可有多种,如多头小直径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灌浆、双液注浆、薄型槽孔砼防渗墙等,其目的是形成地下连续防渗帷幕。如位于塔里木河的希尼尔水库等[9]。工程实践表明,在粉砂等细颗粒地层中,采用高喷灌浆技术进行垂直防渗,能显著消除水头,降低水力坡降,减少渗漏损失,质量容易得到保证,是坝基垂直截渗较为理想的工程措施之一[10-13]。
(3)复合处理型式:坝基覆盖层深达数十米或以上的,库盘也需要防渗处理的,难以用垂直防渗型式截断,即使采用也存在投资规模较大问题。一般采用复合土工膜或黏土铺盖将坝体与库盘防渗连为一体,相当于绕开坝基防渗。如温宿县洼地水库地处砂砾石地层上,坝基深厚,只能采用库盘土工膜防渗,也能取得较好整体防渗效果。新河县五一水库除险加固采用坝前增设混凝土面板衬砌及防渗膜,坝基部分采用开挖截水槽、部分采用8~10m的垂直铺膜防渗,效果良好[14]。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坝基防渗技术都有一定局限性,应充分考虑坝基土层特性、处理深度、施工难易程度、控制措施、防渗效果及工程投资等几个方面进行技术经济性比较后择优选择[12]。
2.2 除险加固工程防渗处理措施
已经建设投入运行的水库,其坝基防渗处理措施与新建水库有相似之处,同样可以采用截渗槽、截渗墙、复合防渗措施等进行处理。但也有一些特点需要引起重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应结合水库坝前淤积情况研究坝基防渗型式,尤其是坝高较高的主坝段。水库除险加固一般都是根据水库存在的险情和主要问题,针对坝体渗漏、坝基防渗、加固护坡、提高抗冻、保障安全等内容开展除险加固设计。高坝段往往是问题最严重的坝段,淤积物过多会造成坝前施工清理工作量大,施工平台的设置至关重要,有的工程可以考虑在低水位附近增设截渗墙,利用淤积物作为铺盖,采用垂直防渗与水平铺盖结合的型式,可以大大减少导流工程量,但缺点是没有解决淤积问题。
(2)研究除险加固应考虑水库能力提升改造。平原水库库盘浅、库面大,开展缩库减少蒸发是目前平原水库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山区水库替代平原水库部分调蓄功能的重要研究内容,其目的是用山区水库废弃或替代部分调蓄功能,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第一师新井子水库[15]即采用缩库方式,通过增加水库坝高、减少库盘面积来减少蒸发,节约水资源,与上游山区水库联合调度提升调蓄能力。
2.3 几座典型水库防渗处理型式
2.3.1西克尔水库
伽师县西克尔水库总库容10041万m3,控制灌溉面积26万亩,是一座兼灌溉、养殖同时还承担滞洪、调洪的大(2)型注入式平原水库。大坝为均值土坝,全长13km,其中主坝段长4.5km,最大坝高7m;副坝段长8.7km,最大坝高4.4m。工程始建于1958年初,1959年投入使用,是典型的三边工程。工程处于地震高发区。在遭受多次地震考验后,各类鉴定报告均指出西克尔水库突出问题是:“坝基地震液化判断不满足规范要求,坝基存在地震液化问题……工程质量、防洪能力、渗流安全、结构安全、抗震安全均不满足规范要求”;1986、1996、1999—2000、2005—2006、2022年多次除险加固达到现状规模。其措施包括挖除损坏坝体坝基、重新填筑、修补裂缝、重建放水涵洞等[16-17]。
2.3.2依干其水库
莎车县依干其水库水库设计库容为6200万m3,中型注入式平原水库,主坝段为砂壤土均质坝,总长为8km,最大坝高为6m。1958年建设,1959年投入运行。水库淤积严重,库容现仅为4758万m3,损失23.26%。突出问题是:西坝段1+200~2+600段坝后积水严重,坝体浸润线较高,缺乏排水设施,严重威胁水库安全;前期未做地质勘察工作,属于典型的三边工程;坝体及坝基无防渗措施,大坝坝体和坝基渗漏严重,渗流不稳定。目前因资金缺乏尚未开展全面的除险加固[18]。
2.3.3东风水库
墨玉县东风水库是引水注入式中型平原水库,一期库容2500万m3(二期4500万m3),1959年动工兴建,1960年完成一期工程(二期工程至今未建)。挡水坝为砂壤土均质坝,土坝长8km,其中主坝长4.1km,坝高5~11m,坝体填筑采用水中倒土和土中灌水的混合方法施工,仅用17天的时间即完成了坝体填筑,坝体干容重可达1.4g/cm3以上。突出问题是:坝体质量较差,干密度和压实系数偏低、含水量不均匀,目前只能在限制水位运行,水库实际库容为1100万m3;坝基渗漏严重、坝后渗水严重、坝后无排水设施,周围耕地不同程度的沼泽化和盐渍化;水库年蒸发渗漏损失水量1184万m3,占水库来水量的38.8%。除险加固时按原设计一期规模该水库进行了坝体培厚加固、坝基防渗处理[19]。
2.3.4新建一水库
墨玉县新建一水库总库容2450万m3,属中型注入式平原水库,始建于1966年,1967年投入使用。主坝为复合土工膜斜墙防渗土石坝、最大坝高11m,主坝长1.0km,副坝长7.23km,现状副坝与库岸砂丘已混为一体。突出问题是:建设标准低,填筑质量差,坝坡不稳定;右岸天然库岸段无防渗措施导致坝后渗漏严重;坝基未防渗,渗漏量大,下游无排水设施;实际运行库容不足800万m3,调节能力不满足农业灌溉的要求。除险加固时坝体加设混凝土板护坡、土工膜防渗,坝基采用8m深垂直铺塑膜防渗。
2.3.5英尔里克水库
和田县英尔里克水库是引水注入式中型平原水库,总库容1760万m3,大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9m,1962年建成。突出问题是:设计标准低,施工方法简陋,运行管理不善;北副坝段上游坝坡局部因冲刷形成陡坎,下游坝脚存在多处渗漏点,存在渗透破坏隐患。水库进行过几次除险加固,但都仅限于局部和小范围内,未根本解决隐患。2020年再次进行了除险加固:为减少蒸发,水库进行缩库处理,水面面积由原9.0km2缩减至5.8km2,总库容为1760万m3,兴利库容1700万m3。北副坝上游坝坡坡采用砼板衬砌,下设复合土工膜防渗,坝基采用截渗槽铺膜防渗。
2.4 典型工程坝基防渗效果评价
上述几座典型水库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除险加固,有的一次处理完成,有的因地震等原因多次也未能处理完成。总体来看,平原水库突出的渗漏问题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平原水库经过三轮除险加固,大部分都已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尤其是普遍困扰和担心的大坝结构安全问题、坝基防渗隐患、库外排水措施等得以处理,防渗效果较好。典型工程坝基防渗加固见表2所述。
表2 典型工程坝基防渗加固措施评价
3 坝基处理技术进展
3.1垂直防渗技术
垂直防渗是采用人工开挖、机械成槽等技术,通过人工填筑黏土、帷幕灌浆、垂直铺塑或浇筑水泥土、塑性混凝土等措施使坝基地下形成连续防渗帷幕的型式,与山区水库大坝采用的各种坝基防渗型式基本相同,但深度相对较浅,施工难度相对较小。垂直防渗技术是目前平原水库防渗处理中运用最多也是效果相对最好的技术。坝基防渗深度较深的一般采用水平铺盖与坝体防渗连成一体,即所谓的“兜底”防渗措施。
3.2水平防渗技术
水平防渗是通过在库盘水平铺设沥青混凝土、防渗土工膜、黏土或混凝土等来达到防渗目的一种防渗型式,采用此种型式一般需与坝体防渗一并考虑,即将坝内防渗体与库盘防渗连成一体。水平防渗就地取材、成本较低、工艺简单,应用较广。缺点是库盘较大时,铺设面积大,隐患多。采用沥青、混凝土投资较大,采用土工膜容易出现焊缝隐患。
3.3复合防渗技术
平原水库坝线较长,坝基地层不均匀,不同坝段坝基防渗处理深度从几米到几十米,完全采用垂直或水平防渗型式难以适应地层变化,单纯采取其中一种型式,投资较大。这时可以因地制宜采用水平或垂直防渗,需要注意的是需结合坝体防渗一并考虑防渗体连接的可靠性、施工技术的可行性、投资造价的可控性。
4 希尼尔水库坝基防渗处理实践
4.1 希尼尔水库概述
希尼尔水库为注入式中型平原水库,水库设计总库容为9800万m3,水面面积16.74km2。主坝为砂砾石均质坝,坝顶长7.65km,最大坝高20m,坝基最大防渗深度15.5m,坝体防渗采取斜铺复合膜(两布一膜)结构;根据地质、水文情况的不同,坝基采取水平与垂直防渗相结合的型式,包括PE塑膜、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水泥土防渗墙3种不同的防渗型式。工程于2000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2003年3月开始蓄水。
坝基地层为第四系冲洪积亚砂土夹粘土和砂砾石,其下为第三系砂岩、泥岩互层。主坝坝基在低洼处分布的冲洪积亚砂土属中一高压缩性土,透水性低。第三系砂岩、泥岩互层强风化层厚度约为5~8m,成岩较差,较为松散,渗透性强,是大坝坝基渗漏的主要通道。坝基中14m以下有承压水分布。东、西副坝坝基地质条件与主坝基本类同,差別在于第四系沉积层较薄。
4.2 原坝基防渗措施
针对坝基的地质情况,经技术比较、分析,确定希尼尔水库坝基防渗深度为3.5~15.9m,坝基防渗采取垂直防渗与水平防渗相组合的形式。水平铺盖防渗采用0.75mmPE复合膜防渗,垂直防渗墙分明槽铺复合膜防渗墙(垂直铺塑)和浇筑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桩号0+000~4+350、6+100~7+650坝段为明槽开挖铺复合膜防渗;桩号4+350~6+100坝段因防渗墙较深,地下水位较高,采用深层搅拌水泥土、锯槽成孔浇筑塑性混凝土、抓斗成孔浇筑塑性混凝土等施工工艺,墙厚30cm。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墙坝基总长度为5900m(占77.1%);采用水泥土防渗墙坝基总长度为487m(占6.4%);采用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坝基总长度为1263m(占16.5%)。
4.3 坝基渗漏与评价
水库西副坝、主坝段、东副坝均按照设计要求开挖至相应建基面,建基面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采用上述防渗措施完成后,对坝基防渗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水库投入运行就开始出现坝后渗水、漏水。根据现场调查,在库水位下(910.60m),坝后出现明显渗漏范围(坝后集水)的桩号为3+300~3+400段及3+900~7+000段。其他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渗水现象。同时主坝段采用搅拌桩与塑性混凝土墙防渗的部分,在渗流作用及硫酸盐侵蚀下,初步分析墙体也有产生破坏的可能,该段采用搅拌桩与塑性混凝土墙防渗效果不理想[20-21]。其各坝段坝基具体防渗方案及效果评价统计见表3。
依据后期开展的大口径机井(孔径377~420mm)抽水试验、野外铁环注水试验以及钻孔压水试验、注水试验成果,经分析在现有防渗条件下,以库水位910.5m计算,总渗漏损失量1023.22万m3/年。考虑蒸发因素,以库水位913.6m计算,总渗漏损失量1319.38万m3/年。
其中大坝桩号3+900~7+000(主坝段)坝基渗漏严重,高库水位情况下游坝脚排水沟处渗水严重;下游坝脚排水沟后洼地土地存在浸没和盐渍化现象。渗流监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处于主坝主要渗漏坝段的4+075、4+575、5+175、5+675断面渗压水位与库水位相关性较好,坝基渗漏量较大。渗流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正常蓄水位工况下,主坝5+200、5+700断面下游坝坡将会出现渗流出逸现象且渗透稳定性不满足规范要求。
综合分析,大坝坝基渗漏严重程度可能受坝基防渗系统未深入到基础相对不透水层上、主坝坝基防渗墙存在局部小范围防渗薄弱部位、含侵蚀性硫酸盐地下水腐蚀作用以及影响防渗复合土工膜防渗效果的局部施工薄弱环节等因素有关。下游坝脚排水沟的抽排水设施排水能力不足,造成坝后排水沟积水严重,也影响了大坝渗流性状。
4.4 坝基防渗处理方案研究
针对水库运行后存在的渗漏问题,开展了安全鉴定、专题研究等工作,2019—2020年开展了除险加固处理,2021年进入试运行观测期。
4.4.1坝基防渗处理方案选择
原坝基防渗型式主要是垂直铺塑、搅拌桩及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坝基防渗处理范围划分为西副坝、主坝、东副坝。从渗漏范围分析,主要集中在西副坝、主坝段;从渗漏段分析,坝下呈现多点分散状态;从补充勘察资料分析,主坝段防渗深度普遍偏浅,垂直防渗墙(铺塑、水泥土、塑性墙)均未能完全与坝基深层隔水层形成有效连接,存在大范围渗漏通道;从防渗型式分析,采用水平铺盖难以解决防渗问题,施工难度也很大,垂直防渗仍然是不二选择,与原设计垂直防渗材料和工艺相比,需要重点研究垂直防渗的设计型式、施工工艺、成墙质量、投资对比等因素。目前垂直防渗加固技术主要有:混凝土防渗墙(或塑性防渗墙)、帷幕灌浆、深层搅拌防渗板墙、铣削深层搅拌(CSM工法)防渗墙等,根据当前国内平原水库坝基处理的主流型式,提出水泥帷幕灌浆、液压双绞铣削水泥土的两种对比型式,并考虑通过现场试验予以确定最终方案[22-23]。
4.4.2帷幕灌浆与水泥土防渗墙试验
帷幕灌浆方案:底部深入5Lu基岩线,一排,孔距为1.5m。试验区布置在主坝轴线上游侧40m处,轴线长36m,分上下游两排,主帷幕孔距1.5m,副帷幕孔距1.5m,主、副帷幕孔间距1.5m,并布置了压水试验孔和植物胶取芯孔。
水泥土防渗墙方案:地基多为风化岩,成墙方式选择往复式双孔全套打复搅式施工。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为42.5R,注浆水灰比1∶1。试验段防渗墙厚0.7m,幅长2.8m,搭接0.2m,成墙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300,要求防渗渗墙28d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1.0MPa,渗透系数不大于1×10-5cm/s,渗透破坏比降不小于60。考虑到希尼尔坝基中有泥岩分布,破碎后将混掺到胶凝材料中,影响水泥土防渗墙的性能。本次试验选取13%、15%和18%三种水泥掺量成墙试验。试验表明在水泥掺量为15%的情况下墙体渗透系数均小于1×10-5cm/s;20~25d抗压强度指标均大于28d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1.0MPa设计指标要求。
4.4.3现场试验效果对比分析
两方案试验效果对比见表4。
表4 帷幕灌浆与水泥土防渗墙试验效果对比
帷幕灌浆方案:灌浆过程中普遍存在“吃水不吃浆”现象,即压水试验岩层透水率很大,但灌浆量很小。主帷幕单位注灰量为43.11~385.43kg。其中单位注灰量在50~100kg的灌浆段为40.6%,单位注灰量小于50kg的灌浆段为40.6%;副帷幕单位注灰量为22.69~769.54kg。其中单位注灰量在50~100kg的灌浆段为17.9%,单位注灰量小于50kg的灌浆段为47%。根据钻孔压水试验及取样岩芯分析,试验段岩层透水率灌浆前后变化不大,岩芯内水泥浆液量分布较少,部分岩芯无水泥浆液扩散痕迹,灌浆影响范围较小,两检查孔的透水率远大于设计5Lu的防渗标准,帷幕灌浆在该试验区灌浆效果不明显[24]。
液压铣削搅拌水泥土方案:液压铣削搅拌钻及施工工艺适合本工程地层;在抗压强度均合格的情况下,防渗墙水泥掺量按15%考虑;墙体上部8m以上岩芯完整率、水泥土均匀性均较好,但8m以下岩芯完整性、水泥土均匀性稍差,具体施工时,注浆提升至8m位置时,向下注浆复搅至墙底后,延续30s左右对墙底至8m范围,复搅提升一次,8m以上墙体注浆提升一次即可。
4.4.4坝基防渗处理效果分析
假设本次液压双绞铣削水泥土防渗效果正常,按大坝总长7650m,正常水位运行360d,水库一年的渗流总量为:Q年=307.78万m3/a,占总库容(9800万m3)的3.1%,加固后水库渗漏量小。正常蓄水位下,计算各断面下游坝坡溢出点渗透比降均小于允许渗透比降。按同样方法分析,加固前水库年渗漏量为1231.74万m3/a,与原水库建成以后分析的渗漏量1023.22万m3/a也基本接近。
4.5 实施后效果分析评价
原设计坝后是简易的量水堰,由于渗水较大已无法满足量测要求,本次除险加固将坝后两条排水渠进行集中规整,并均增设巴歇尔槽,可以较好反映坝后渗水情况。2021年9月15日除险加固后初次蓄水,除险前后典型坝段坝体过程线如图1(a)所示,坝基渗压水位平均降幅见表5,坝基坝体渗压明显降低。截至2022年9月15日,库水位904.7~910.21m,坝后1号、2号排水渠渗流量变化过程如图1(b)所示,变幅分别为0~0.010m3/s、0.007~0.046m3/s,年总渗流量分别约为2.7万、79.7万m3/a(若以日最大渗流量计算,年总渗流量分别为31.5万、145.1万m3/a)。
图1 坝后渗流量及典型坝段渗压过程线
表5 除险加固前后典型坝段坝基渗压统计 单位:m
(1)
(2)
假定当前库水位908.77m直接蓄至912m,则1号及2号测点渗流量分别为0.030354、0.057819m3/s;在全年912m高水位运行的情况下,预测坝后总渗流量为278万m3/a。
根据上述分析,当前实测渗流量及预测高水位912m工况下下坝后渗流量均低于理论计算值。坝体坝基及坝后渗压渗流监测数据可反应出当前防渗效果总体较好,除险加固后防渗起到较好效果。
5 结论
(1)平原水库坝基防渗处理不好,导致坝后渗漏引起盐渍化,轻则影响水库效益发挥,重则导致大坝失稳溃决。早期建设超过50年寿命的水库数量较多,多轮除险加固主要采取库盘防渗、坝体防护、坝顶拓宽、增设巡视道路、增加坝后压重等措施,但坝基难以全面检查,粉土、沙土坝基仍然存在各种隐患,尤其是地震可能引起的液化问题,需要定期进行“体检”。
(2)垂直防渗、水平防渗是平原水库坝基常见的防渗型式,勘察设计阶段应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处理措施。液压双绞铣削水泥土因造价相对较低,施工工艺简单,已在多个工程上应用,取得较好的防渗效果。地下连续墙接头是封闭的关键,而施工过程的管控是防渗能否成功的保证。希尼尔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后经对比分析,坝后实测渗流量及预测高水位912m工况下下坝后渗流量均低于理论计算值。坝体坝基及坝后渗压渗流监测数据可反应出当前防渗效果总体较好,除险加固后防渗起到较好效果。
(3)部分平原水库淤积较为严重,废弃较为可惜;恢复有效库容,采用清淤也存在淤积物资源化利用难题、施工技术难题;采用山区水库替代平原水库部分调蓄功能则需要通过长距离引水工程将水引至灌区,涉及大量的资金投入,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尽管平原水库蒸发损失大,但在目前灌溉保障上是不可或缺的。加强坝体坝基渗流监测,确保已建、在建平原水库安全运行方能保障灌区供水。气候变化条件下,增加绿洲“盛水的盆”也需要认真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