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本中父亲角色的教养态度及亲子关系特点
——基于 Nvivo11.0 的编码分析
2023-09-12余丽丽郭慧雪
余丽丽,郭慧雪
(信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一、问题提出
幼儿时期是人的身心快速发展、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外部角色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其中父母的角色对幼儿身心发展不可替代[1]。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在其《爱的艺术》中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境界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秩序的世界, 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等等。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2]37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最基本的角色是作为儿童的玩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勇敢、坚强等积极的个性特征,在日常与儿童的游戏、交流和教导中都对儿童个性品质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3]。
毋庸置疑,越来越多的人都认为父亲在育儿参与中有着至关重要且无可替代的地位。父亲角色是古今中外文学中最重要的叙述对象之一,进而也诞生了无数丰富多彩的父亲形象[4]。那么,作为孩子最喜爱也是接触最多的文学作品形式——绘本,其中父亲形象到底是如何呈现的?有哪些类型?有什么样的特点?笔者查阅文献,发现有关儿童文学作品中父亲角色特点的研究是相对较少,研究者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文本分析法,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例如,儿童文学作品《长袜子皮皮》中,主角皮皮由于童年父爱匮乏,他对父亲的渴望、依恋慢慢发生畸变,因父爱缺乏所受的伤,造成皮皮永远迷恋种种父亲形象。对其后来的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同时,现有研究对于绘本中亲子关系的研究也是集中分析亲子之间的问题和冲突,缺乏对绘本中良好亲子关系的分析,如胡志远曾讨论过父亲缺席与父亲在位对幼儿产生的影响。也有研究表明绘本中阻碍父亲参与教养的原因也有很多,如“太忙”是造成父亲较少参与育儿的普遍理由[4]235-238。现有的关于幼儿绘本选择上的建议大多是结合年龄阶段提出的,从内容的角度出发关于绘本选择的启示并不多。也有研究者专门研究某些名著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对幼儿绘本中父亲角色特点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5]。
综上所述,本文拟从绘本内容呈现的父亲角色入手,通过对绘本中父亲角色的言行举止和幼儿的反应的分析总结,在感动温暖、开心阅读之余,以求给现实中的父亲以反思,提示父亲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榜样示范、情感沟通、亲子互动来有效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本文拟采用质性分析软件 Nvivo11.0[6]235-238分析绘本中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以便更深入地探究父亲角色的教养态度与亲子关系的特点,从而立足于幼儿绘本内容角度给予父亲育儿的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为家庭选择幼儿绘本、父亲参与幼儿教养以及绘本创作者提出实证性的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线上和线下的方式收集内容包含父亲角色的幼儿绘本。线上的主要通过查阅各大售书网站(淘宝、拼多多、当当网、孔夫子旧书网)还有微博、公众号、百度、读秀、超星等方式收集信息;线下主要通过查阅信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内的幼儿绘本、笔者所在院系现有绘本资料以及亲朋好友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电子绘本资料来收集。随后,将所搜集到的绘本进行筛选,筛选出符合要求的 41本幼儿绘本作为分析文本。
(二)研究工具及数据处理方法
依据扎根理论,采用 Nvivo11.0 编码软件[7]96-98对包含父亲角色形象的绘本进行三级编码(编码详情见表1)。首先将41本幼儿绘本的文本悉数导入编码软件,在对绘本中父亲角色特点进行编码时,依据李永涛和蔡迎旗《从家庭教养方式谈儿童自尊的培养》一文[8],从析出的关键词中将父亲角色特选定为教养态度与亲子关系两大核心节点,将绘本中父亲如何对待幼儿归为教养态度,将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日常相处状态归为亲子关系。其次在对绘本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编码,形成自由节点,逐句分析后归类形成树状节点,发现树状节点中有明显正负倾向。因此,树状节点又总结为积极的父亲角色特点和消极的父亲角色特点两个次节点。最终形成 2 个核心节点(教养态度、亲子关系),总共 243个参考点。节点编码情况见表1。
表1 幼儿绘本中所展现的父亲角色的树状节点
(三)编码的信度
为保证编码的信度,笔者进行了他人百分比统一度和自身内部一致性的信度检验。首先,笔者自身间隔两周后,对同一份绘本文字稿进行编码,并利用软件比较两次编码的结果,内部一致性的比例为 96.73%。其次,请一名三年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相同材料进行编码并与作者的编码进行比较,计算出两者的编码一致性的比例为 80.67%,编码的信度良好。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父亲角色的教养态度特点
1. 积极父亲角色的教养态度特点
一是给幼儿充分关心爱护。给幼儿充分关心爱护指父亲在生活中在幼儿日常起居、幼儿身体、心理方面的呵护。总共被编码39次,具体包括:给幼儿心理安慰、呵护幼儿身体、照顾日常起居。二是注重向幼儿表达情感。注重向幼儿表达情感指的是父亲重视用语言、亲吻、拥抱等肢体动作,或送礼物等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而不只局限于对幼儿身体的照顾,总共被编码27次,具体包括:照顾日常起居、给幼儿心理安慰、呵护幼儿身体。详细如表2所示:
表2 积极父亲角色的教养态度相关节点和具体案例
2. 消极父亲角色的教养态度特点
一是忽视幼儿心理。忽视幼儿心理指父亲在生活中不顾及自己的行为对幼儿心理产生的影响,总共被编码8 次,具体包括不顾及负面影响、训斥幼儿。二是控制幼儿行为。控制幼儿行为指父亲在生活中对幼儿提出要求、发出指令让幼儿照做,总共被编码13次,具体包括:按照自己的喜好、站在成人角度发出命令。详细如表3所示:
(二)父亲角色的亲子关系特点
1. 积极父亲角色的亲子关系特点
一是父亲以成人身份与幼儿相处融洽。被编码56次,具体包括:行为支持、情感给予、榜样示范。二是父亲以同伴身份与幼儿相处融洽。被编码68次,具体包括:乐于与幼儿互动、一块儿出门游玩、语言互动。详细如表4所示:
表4 积极父亲角色的亲子关系特点相关节点和具体案例
2. 消极父亲角色的亲子关系特点
系统分析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要素,有助于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有助于科学制定我国竞技体育战略。因此,体育学者十分重视竞技体育影响要素研究。
一是亲子关系紧张。亲子关系紧张被编码14次,具体包括:父亲情绪不稳定、父亲反向行为示范。二是缺少陪伴。缺少陪伴被编码18次,具体包括:放任不管、因工作忙碌而缺少陪伴。详细如表5所示:
表5 消极父亲角色的亲子关系特点相关节点和具体案例
四、讨论
(一)积极父亲角色的教养态度促使幼儿情感表达
1.父亲对幼儿心理呵护较少,身体呵护较多
从编码结果来看,父亲对于幼儿的呵护主要包含心理安慰和身体呵护。对于幼儿心理的安慰即在孩子受到委屈,感到害怕等消极情绪时,父亲能够理解并体谅孩子的心情,及时开导幼儿并给予一定的安慰或鼓励,使幼儿内心得到安慰。此参考点数较少,说明幼儿心理问题往往是很容易被父亲忽视的一点。案例《和你在一起真好》中父亲即呈现出对幼儿心理的呵护,在幼儿打碎玻璃杯后父亲并没有责备而是立即处理打碎的物品,然后通过吹口哨营造轻松的氛围来帮助幼儿减轻心理压力。又如《不一样的爸爸》中父亲会关注孩子的情绪,在孩子伤心后会帮助幼儿转移注意力。在生活中,父亲可以通过与幼儿共读积极父亲角色绘本,更多关注和呵护幼儿心理和情绪,会帮助儿童正向的情绪理解。
呵护幼儿身体,即父亲在日常生活中为保护幼儿身体不受伤害、更好地发育而做出的举动。在典型案例《有些时候我特别喜欢爸爸》绘本中,表现出父亲对幼儿身体方面的呵护。照顾日常起居如表2中典型案例《爸爸先别说晚安》,以对话贯穿全文,呈现了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们换睡衣、铺床、给孩子们喝水等起居方面的照顾。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父亲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从表2研究数据不难看出呵护幼儿身体在主动呵护幼儿这个参考节点数最多,然而在给幼儿心理安慰的参考点数较少,说明父亲对于幼儿身体的照顾是比较注重的,而相对没有那么重视幼儿心理,这也符合避免过多情感参与的男性角色期望[9]。
2.父亲通过多种方式向幼儿表达情感
亲吻在注重情感表达这个参考点数量最多,说明亲吻是一个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在表2的典型案例《给爸爸的吻》中,爸爸特别重视孩子给的晚安吻,可以更好促进亲子依恋。孩子需要的爱其实很简单,即使没有物质的介入,只要纯粹的情感就能给他们巨大的满足感。纪录片《幼儿园》中有过一段简短的采访,让人印象深刻,记者问小朋友:“听没听过妈妈说我爱你?”孩子一脸漠然地说:“没有。”记者随后提问另外一个孩子:“你想对谁说我爱你?”孩子回答:“我不好意思说,因为那个恶心”。在孩子们的回答里,可以看到孩子们对爱的认知不足,表达“爱”被孩子认为肉麻、恶心。孩子有这样的感受,不是他们的错,源于父母对爱的难以启齿。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幼儿有这样的感受:“我觉得我爸爸/妈妈没有那么爱我。”幼儿对爱的理解直观,过于深沉的爱并不能很好让他们理解,因此父亲简简单单的一个吻,就可以给幼儿带来满满的爱的感受。
送礼物表达心意。在典型案例《我的爸爸是英雄》绘本中,爸爸每次出差都会承诺幼儿带礼物回来,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时常给孩子准备一些礼物和惊喜,让幼儿的生活充满仪式感。
用语言表达即父亲亲口说出对幼儿的爱。在表3的典型案例《皮皮猪和爸爸》中,重视用语言对幼儿表达爱的父亲形象代表,早晨皮皮猪和爸爸发生了一点小矛盾,爸爸对皮皮猪发了脾气,看见爸爸生气后小声地问“爸爸,你还爱我吗?”可是皮皮猪的爸爸这时候已经睡着了,没有听见。于是皮皮猪出门去找答案,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闷闷不乐。再次回到家发现爸爸在等着她回家,皮皮猪再次问爸爸爱不爱她的时候,爸爸及时回应“我爱你并且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的时候,皮皮猪一天的难过烟消云散。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尤其是父亲缺乏对幼儿爱的表达,然而对孩子来说,短短几个字便可以使幼儿获得最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综上,父亲进行适当的情感表达对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家庭的和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关情感表达的绘本阅读对亲子关系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绘本一般是家长与幼儿共读,在父亲讲幼儿听的过程中,父亲面对一些表达爱的词语句子也不再感到不自在,慢慢会去表达爱。并且,父亲和幼儿在绘本阅读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学习绘本中角色的做法,乐于把爱表达出来。
3.消极父亲角色的教养态度特点是忽视幼儿身心健康
一是忽视幼儿心理。不顾及负面影响主要指父亲的一些不好生活习惯和消极情绪给幼儿树立了一个不良形象却没有在意。在表3的典型案例《像爸爸一样》中,通过妈妈的话得知爸爸爱偷懒的生活习惯给幼儿树立的错误榜样;《失落的爸爸》中把易怒的爸爸比作暴躁的恐龙,展现的是幼儿对严重暴躁的爸爸的害怕程度,从而也表现出消极情绪对幼儿带来的不良影响。训斥幼儿即父亲在生活中对幼儿批评训斥,全然不顾幼儿内心感受。例如,在《我爸爸超厉害》中在幼儿与弟弟发生争吵后没有询问缘由直接训斥甚至体罚幼儿。这样的做法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造成幼儿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性格。
二是控制幼儿行为。按照自己的喜好即父亲让幼儿根据父亲的喜好做事。在表3的典型案例《和爸爸在一起真好》中,幼儿喜欢听磁带,父亲自己受不了便强迫幼儿关掉。在家庭中,有些父亲有“大男子主义”倾向,时常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什么事情自己说了算,没有把幼儿当成一个有思想的人,没有尊重孩子的想法,用自己的喜好要求幼儿。站在成人角度发出命令,即父亲把孩子当作一个完全有自控能力的成年人,认为幼儿理所当然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并且用命令的口气来要求幼儿。
(二)亲子关系
1. 积极父亲角色引领幼儿正确行为
一是父亲以成人身份与幼儿相处融洽。通常绘本中的积极父亲角色通过行为支持、情感支持和榜样示范的方式引领幼儿发展正确行为。行为支持指的是幼儿自身能力不能完成某件事情向父亲求助,父亲为幼儿创造条件使幼儿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在典型案例《有些时候我特别喜欢爸爸》中,父亲在夏天为了丰富幼儿的活动,给幼儿弄游泳池供幼儿玩耍。在绘本《爸爸我要月亮》中,对于幼儿摘月亮的请求,文中的爸爸亲力亲为付诸行动,并且真的摘到了月亮。这如同童话般的美好结局让我们看到了爸爸的行为支持,大多数的爸爸不善言辞,却能在幼儿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情感给予指的是父亲通过给幼儿讲故事、唱歌等方式带给幼儿情感陪伴。在典型案例《睡觉去小怪物》中,父亲重视给幼儿讲故事进行情感的传递。榜样示范指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让幼儿心生崇拜或产生好感。在典型案例《我爸爸》绘本中,父亲运动细胞发达,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幼儿感到自己的爸爸很了不起。在《我的超级爸爸》中,父亲的特点是力气大、爱家人,幼儿把爸爸称为“超级搬运工”,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
二是父亲以同伴身份与幼儿相处融洽。通常绘本中的积极父亲角色通过行为互动、情感陪伴、语言互动等方式与幼儿相处。行为互动,即父亲在生活中参与幼儿的“游戏”、乐于与幼儿身体互动等,不以家长身份自居。绘本《和爸爸一起真好》为我们展现了父亲与幼儿游戏的场景,最后被追捕配合幼儿出演“落荒而逃”。情感陪伴,即父亲利用闲暇时间与幼儿共度亲子时光。绘本《和爸爸一起真好》表现父亲主动提出走路或骑车带幼儿去农场的情境。绘本《美丽的星期五》中的父亲和孩子约定每个星期五早上无论晴天雨天都去散步,他们走在路上感受着时间推移带给整个城市的变化。相处和陪伴不仅仅是父亲陪在身边就够了,而是要像绘本里的父亲和孩子一样心无旁骛,专心看对方注视的风景,耐心听对方的话语,安心和对方一起做事情,高质量的陪伴会随着时间沉淀在幼儿精神世界里。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亲没有意识到带幼儿出门的重要性或者因为工作忙等原因没有时间带幼儿出门,错失较多陪伴幼儿的机会。语言互动,即父亲耐心与幼儿对话,而不是把幼儿当作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敷衍搪塞。典型案例《爸爸让你依靠》中的父亲面对幼儿提出的各种假设,他都坚定机智的回答,父子间的对话亲情满溢,爸爸想表达的就是,无论遇到何种困难,爸爸都会保护你爱你。《美丽星期五》中的一对父子,坐在饭店靠窗的位置一边看人来人往,一边讨论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们都没有以成人的身份对待幼儿,而是切实站在儿童的视角,与幼儿进行平等对话。
2. 消极父亲角色的亲子关系忽视幼儿情感体验
一是亲子关系紧张导致幼儿产生恐惧或不安的情绪。情绪不稳定,即在受到挫折或因其他事情的影响而发脾气,造成紧张的家庭氛围。例如,典型案例《不一样的爸爸》中的父亲在遇到挫折之后选择发脾气来发泄心中的消极情绪。父亲是一个健全人格的人,发脾气也很正常,但是父亲情绪不稳定很容易让幼儿产生不安的心理体验,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反向行为示范,即父亲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给幼儿做了不良行为示范,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是无益的,或幼儿不喜欢的某些行为父亲不重视、不改正,导致幼儿产生反感心理。综上,这些父亲的角色特点都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融洽。
二是缺少陪伴致使幼儿感到不受重视或落寞。放任不管即父亲因工作以外的其他事情忽视对幼儿的陪伴。在典型案例《小熊和最好的爸爸》中,对话还没进行完父亲已经呼呼大睡了,不难感知到小熊的失落。在《爸爸变成了透明人》中幼儿发出了“爸爸只顾着玩手机不陪我玩”的感叹,由此可以体会到孩子的无奈,进而使孩子萌发出在爸爸心中“自己没有手机重要”的情感。随着手机时代的到来,家庭中发生类似事件的情况不在少数。而父亲在幼儿心中是无可替代的,父亲缺乏与幼儿友好的沟通和高质量的陪伴,会使幼儿感到自己不被父亲重视,可能会导致幼儿不自信等。许多研究证明父亲参与教养对幼儿的成长有很多益处,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中也逐渐意识到父亲角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但是父亲缺少陪伴在生活中依旧比较常见。例如,《世界上最糟糕的爸爸》中提到他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很晚,从来都没有时间陪我玩。又如,《爸爸我爱你》中爸爸每天工作得很晚,几乎都是在罗拉睡着以后才到家。从绘本中可以读到幼儿对父亲没有时间陪伴自己而产生的不满、不悦的情绪,以及幼儿没有得到父亲陪伴的失望和落寞。
父亲对子女的陪伴和爱会给幼儿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使孩子感到满足与快乐,帮助儿童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4]。由上分析可知,我们发现绘本中父亲角色不仅仅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教育形象,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孩子的成长,是孩子亲子关系中的“最重要他人”[4]。父母在幼儿情感培养、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母亲的职责履行远比父亲要好[10]。因此,根据本文对绘本中父亲角色的梳理,对父亲、托幼机构以及绘本创作者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良好父子关系的建立提供借鉴。
五、启示
绘本作为当今亲子共读的重要载体,因其纷繁复杂的形式,常常让父母及托育机构在选择时无从下手。本文对目前父亲角色的绘本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协助家庭和托幼机构在绘本选择时能有一份参考,帮助育儿信心不足的父亲在亲子陪伴时带给幼儿积极多样的情感体验,同时倡议绘本创作者创作多元化父亲形象,丰富和拓展幼儿的视野。
(一)家庭选择积极父亲形象绘本,注重对幼儿身心呵护及情绪情感表达
父亲对幼儿的爱不言而喻,然而父亲对幼儿心理的关注以及爱的表达形式仍然不够。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别人。通过研究发现幼儿绘本中父亲更加注重身体的呵护,而羞于表达情感。亲子共读时父亲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表达爱,而不再羞于情感的表达,这对于幼儿和家长都是一种正向引导,父子的相处模式也会发生改变。建议父亲从绘本中学会多种情绪情感表达方式,让幼儿更加坚信父亲是爱自己的,从而也耳濡目染地学会表达爱。比如亲吻(《给爸爸的吻》)、给幼儿带礼物(《我的爸爸是英雄》)、给幼儿走心的拥抱(《当爸爸说爱你》)、直接用语言表达(《皮皮猪和爸爸》)。
(二)托幼机构应多种措施并举,加强父亲育儿参与及增强父亲育儿信心
目前,托幼机构与家庭合作的基本形式有家长会、亲子运动会,家庭教育讲座等,但就家长参与人来看,母亲依然是参与的主力,父亲参与活动较少。在开展家园合作活动中,教师可适当有意识地提醒父亲参与家园合作的活动,比如亲子运动会要求父亲与母亲均参与,举办父亲节专题活动,为家庭提供父亲主题阅读绘本并鼓励父亲为幼儿朗读等,提高父亲的育儿参与频率,更好地为父子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机会。很多父亲在育儿过程中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较低,很多时候父亲不知道如何同孩子互动,因此托幼机构可以作为父子关系的纽带,助推父亲利用自己的职业专长为幼儿的成长出力。比如父亲是消防员、医生等,可以邀请其入园为幼儿讲授安全或者健康等方面的知识;组织幼儿到父亲工作的地方参观等,父亲负责为幼儿讲解。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父亲参与育儿的信心,也有利于幼儿深入理解和认同父亲,同时父亲之间相互分享育儿策略,亦能有效提升父亲的育儿效能感[4]。
(三)绘本创作应设立多元化父亲形象,注重与幼儿平等对话并呈现良好亲子关系
有研究者提出父亲在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的,如父亲扮演着“指挥者”的角色、家庭教育中“旁观者”的角色等[11]。因此建议在绘本创作中倡导父亲回归幼儿家庭教育,如从父亲应该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玩伴、父亲要以身作则做好示范等角度创作绘本,使有关父亲形象绘本多元化,帮助幼儿全面地认识父亲形象,构建积极正向的亲子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父亲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史蒂夫·斯蒂尔曼的《不一样的爸爸》绘本中的主角是一对外形萌萌的熊父子,文字不多并均以“有的爸爸……”句式作为开头,向读者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父亲形象,有时细心体贴,有时幽默,有时笨手笨脚。通过绘本不仅帮助幼儿辩证看待现实生活中父亲的缺点,帮助幼儿积累不同形象的父亲特点,而且对于自己的父亲身上的缺点更加包容,同时也能够感知到父亲不明显的爱,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