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的竹文化

2023-09-12黄小伟杨光能付师春

世界竹藤通讯 2023年4期
关键词:名录苗族类别

张 喜 黄小伟 冯 卫 杨光能 付师春

(1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贵阳 550005; 2 贵州省新时代竹产业研究院 贵州赤水 564700;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丛生竹工程技术中心 昆明 650224; 4 赤水市竹产业发展中心 贵州赤水 564700)

竹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植竹和用竹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竹已成为中华民族品格、 禀赋和精神的象征, 如竹与梅、 兰、 菊并称“四君子”, 与梅、 松并称“岁寒三友” 等, “竹子定律” “竹子精神” 已成为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 贵州地处亚洲—太平洋竹类植物起源及分布中心[1], 有竹19 属154 种(含种以下单位), 种属数量位居全国前10 位, 其中竹属数量分别占中国和世界的40.4%和21.6%、 竹种数量的对应值为15.3%和7.7%。 贵州也是我国3 大民族聚居地之一, 有17 个世居少数民族, 占全国世居少数民族的30.9%。 各民族与山林为伴、与翠竹同行, 创造了璀璨的贵州竹文化。

贵州竹文化可追朔至旧石器时代的黔西观音洞遗址[2], 属贵州“史前文化” 的帷幕。 那时的人类还处在“晚期直立人” 阶段, 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遗址中留下了包括大熊猫、 竹鼠在内的近30 种哺乳动物化石、 以及3 000 余件石锥和雕刻器等石制品。 “观音洞文化” 和“北京人文化” 分别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代表性文化, 说明20 万年前的贵州高原山地已有“人—竹—大熊猫” 活动及竹文化痕迹。 夜郎国是我国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1 个、 面积最大的国家, 鼎盛时期以现今贵州高原为中心、延及周边省份, 或兴于战国[3]、 或兴于夏朝[4],止于西汉平帝年间, 历时约300 年或2 000 年, 国王即“竹王”[3-4]。 竹崇拜成为夜郎国的标配, 例如西南地区遗留至今的竹王庙和竹王祠、 遍及各地带“竹” 字的地名, 以及众多世居少数民族图腾中的竹元素等, 都是夜郎竹文化留下的遗迹。王阳明先生[5]在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 年) 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后, 通过“格竹致知” 创立了“致良知” “知行合一” 的阳明心学、 著«君子亭记»论君子人格修养, 成为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之一。 清代郑珍[6]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在贵州高原的遗诗、 遗词及遗画、 以及黎理泰种竹典故[7]等极大地丰富了贵州竹文化内涵, 是贵州竹文化底蕴深厚、 源远流长的证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 和物质文化遗产合称为文化遗产, 是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 非遗竹文化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贵州高原的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包括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联的实物和场所, 既是贵州高原发展历史的见证, 也是珍贵的文化资源。 国内外有关贵州省非遗竹文化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本文利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非遗项目数据库, 从一个时间段面分析国家联合国级、 贵州国家级及省级非遗项名录中的竹元素成分、 涉竹元素非遗项目数量在贵州省的区域性分布及变化动态, 旨在阐述贵州非遗竹文化特点, 以及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贵州高原在古生代以海洋占绝对优势, 但在黔中和黔南的滨海沼泽区出现了地球上第1 批陆生植物及其所形成的森林, 如蕨类和苏铁等。 在中生代三叠纪末期, 这一区域脱离海浸变为内陆,地势属于低海拔平原、 丘陵和山地。 在新生代第三纪, 强烈的喜玛拉雅运动间歇性地抬升了这一区域的地势, 并在第四纪中期形成了现今的地貌景观和生物类型[8]。 贵州省南北长约510 km、 东西宽约571 km, 面积为17.64 万km2, 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大斜地地带, 地势由西部向东、 南及北部倾斜, 海拔高度变幅137~2 900 m, 喀斯特地貌面积占总面积的61.90%。 该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有种子植物227 科1 276 属4 761 种(含种以下单位), 其中裸子植物10 科30 属54 种, 陆栖脊椎动物类占相当数量, 具有鲜明的高原特色。 竹类植物在贵州全省均有分布, 竹林面积34.6 万hm2,集中分布于“两山两水” 地区、 其余地区呈“星罗棋布” 的点(块) 状分布[9]。

贵州省有3 个民族自治州、 11 个民族自治县、 253 个民族自治乡(镇),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0%左右, 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5.5%。有56 个民族成分, 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 布依族、 侗族、 土家族、 彝族、 仡佬族、 水族、 回族、 白族、 瑶族、 壮族、 畲族、 毛南族、 满族、蒙古族、 仫佬族和羌族等17 个。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非遗项目

1) 通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收集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名录(2001—2022 年, 计11 批次), 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表演艺术、 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传统手工艺5 个类别。

2) 通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收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06—2021 年, 计5 批次), 其中5 个类别在2008 年有所调整并保留至今, 包括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10 个类别。

3) 通过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集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05—2019 年, 计5批次), 其中2007 年将13 个类别调整至10 个类别并保留至今, 以便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类别划分保持一致。

1.2.2 划分项目涉竹程度类型

根据涉竹程度将非遗项目划分为3 类。 1) 主竹元素项目: 竹材料、 竹器具等在数量及作用上占主导地位, 且在项目中全程参与; 2) 有竹元素项目: 项目中有竹材料、 竹器具等全程或阶段参与, 在数量及作用上不占主导地位; 3) 无竹元素项目: 项目中全程或阶段性均无竹材料、 竹器具等参与。

1.2.3 统计分析及项目特征描述

文中涉及的“新增项目” 是指该批次申报并获颁布的非遗项目, 和此前已颁布项目及内容、或项目申报处没有关联性; “扩展项目” 是指该批次申报并获颁布的非遗项目, 和此前已颁布的项目及内容、 或项目申报处有相似性和关联性。新增项目及扩展项目分别统计, 描述时归为一类,结合项目名录信息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信息综合描述项目特征。 项目(或扩展项目) 分布格局及动态分析按申报单位所在县级行政单元进行统计。项目为单类别时按单项统计, 为多类别时按多项统计。

2 结果分析

2.1 中国联合国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的涉竹项目

我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 竹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 也是竹文化历史悠久、 底蕴最厚重的国家。 2003 年10 月1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我国于2004 年加入该公约。 截至2022 年12 月,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中共收录项目677 个,涉及140 个国家。 其中, 代表作名录568 项、 涉及136 个国家, 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76 项、 涉及40 个国家, 优秀实践名册33 项、 涉及31 个国家。我国列入的项目量为43 项, 总数位居世界第1,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35 项、 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7 项、 优秀实践名册1 项, 分别占世界的6.16%、 9.21%和3.03%。

从我国联合国级非遗代表作项目数量上看(图1), 有竹元素项目和无竹元素项目分别占45.71%和54.29%; 有竹元素项目、 无竹元素项目及项目总量在2006—2010 年期间占比最高, 其次为2016—2020 年。 其中, 2006—2010 年有竹元素项目数量占比达34.29%, 但在2011—2015 年降至2.86%。 有竹元素项目主要包括昆曲、 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粤剧、西安鼓乐、 端午节和妈祖信俗等。

图1 不同时间段中国联合国级非遗代表作名录中项目总量及有竹和无竹项目数量动态Fig.1 Dynamics of the total projects and those with-bamboo and without-bamboo projects in the list of China' U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以贵州省级非遗项目为主体入选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还没有产生, 但现有我国联合国级非遗有竹元素项目对贵州省产生了明显影响,如端午节在贵州各地较为流行, 昆曲对黔剧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

从我国联合国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类别上看(图2), 既有单项目—单类别型, 也有单项目—多类别型。 口头传统和表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2 个类别的项目占比较低、 为12.96%, 表演艺术、 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2 个类别的项目占比较高、 为25.93%。 在各项目类别中, 单项目—1 类别占54.28%、 单项目—2 类别占34.29%、 单项目—3 类别占11.43%。 有竹元素项目的类别占全部项目类别的46.30%, 涉及所有类别。 其中,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类别中有竹元素项目数量 ( 14.81%) 多于无竹元素项目数量(11.11%), 表演艺术、 传统手工艺2 个类别中有竹元素项目和无竹元素项目数量相等、 占比分别为12.96%和11.11%, 口头传统和表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2 个类别中有竹元素项目数量少于无竹元素项目数量、 占比分别为1.85%和11.11%、5.56%和7.41%。

2.2 贵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的涉竹项目

国务院先后于2006 年、 2008 年、 2011 年、2014 年和2021 年公布了5 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总计1 557 个、 3 610 处, 其中贵州省123 个、 159 处, 占比分别为7.90%、 4.40%。 在贵州国家级非遗项目中, 新增项目占63.41%、 扩展项目占36.59%, 新增项目处占60.13%、 扩展项目处占39.87%, 新增项目及项目处的数量占比较高。

在贵州省国家级非遗项目中, 主竹元素、 有竹元素和无竹元素项目数量分别占项目总量的8.13%、 25.20%、 66.67% (图3)。 2008 年除主竹元素项目外, 有竹元素项目、 无竹元素项目及总项目量所占比例均较高; 2021 年无竹元素项目及总项目量所占比例呈再升高趋势。 主竹元素项目数量在2006 年最多、 占项目总量的4.07%,2011 年之后数量占比稳定在0.81%。 主竹元素项目包括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皮纸制作技艺、 苗族芦笙舞(丹寨锦鸡舞、 贵定鼓龙鼓虎长衫龙和纳雍滚山珠)、 芦笙音乐、 仡佬毛龙节和赤水独竹漂等10 项。 有竹元素项目数量在2008 年最多、 占项目总量的8.13%, 此后逐渐减少。 有竹元素项目包括刻道、 侗戏、 布依戏、德江傩堂戏、 布依族八音坐唱、 苗族鼓藏节、 水族端节、 苗族姊妹节、 布依族盘歌、 布依族勒尤、毛南族打猴鼓舞、 黔剧、 苗族独木龙舟节、 苗族跳花节、 苗年、 布依族高台狮灯舞、 花灯戏、 仡佬族傩戏、 赛龙舟、 侗年、 月也、 荔波布依族傩戏、 阿妹戚托、 庆坛、 报京三月三、 布依族武术、布依族刺绣和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 苗族舞龙嘘花习俗) 等31 项。

从项目类别上看(图4), 贵州国家级非遗项目主要是单项目—单类别型。 不同类别的项目数量多少排序呈现为民俗 (21.95%) >传统技艺(19.51%) >传统音乐=传统戏剧(11.38%) >传统舞蹈(9.76%) >传统美术(8.13%) >民间文学(7.32%) >传统医药(5.69%) >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44%) 的变化趋势。 除传统医药类项目外, 其他项目的类别均不同程度地涉及竹元素, 涉竹元素项目(主竹元素项目+有竹元素项目, 下同) 数量占项目总量的33.33%。在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中, 涉竹元素项目数量<无竹元素项目数量的类别占70.00%, 分别是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曲艺、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 涉竹元素项目数量>无竹元素项目数量的类别占20.00%, 分别是传统戏剧、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涉竹元素项目数量=无竹元素项目数量的类别占10.00%, 为传统舞蹈。 在涉竹元素非遗项目类别中, 主竹元素项目数量<有竹元素项目数量的类别占66.67%, 分别是民间文学、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和民俗; 主竹元素项目数量=有竹元素项目数量的类别占22.22%, 分别是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 主竹元素项目数量>有竹元素项目数量的类别占11.11%, 为传统技艺。

图4 贵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类别总量及主竹、有竹和无竹元素类别组成Fig.4 Composition of total categories, and those main-bamboo,with-bamboo and without-bamboo categories in the list of Guizhou'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贵州国家级涉竹元素非遗项目数量的区域性分布特征明显。 主竹元素项目数量多少呈黔东南州(40.00%) >铜仁市(13.33%) >遵义市=黔南州=黔西南州=贵阳市=安顺市=毕节市=六盘水市 (6.67%)、 有竹元素项目量呈黔东南州(36.84%) >黔西南州(23.68%) >铜仁市=黔南州(10.53%) >贵阳市=安顺市(5.26%) >遵义市=毕节市=六盘水市(2.63%) 的变化趋势。

2.3 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的涉竹项目

贵州省政府先后于2005 年、 2007 年、 2009年、 2015 年和2019 年公布了5 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总计785 个、 1 023 处。 在省级非遗项目中新增项目占80.00%、 扩展项目占20.00%, 新增项目处占72.73%、 扩展项目处占27.27%, 新增项目及项目处的数量比较高。

在贵州省级非遗项目中, 主竹元素、 有竹元素和无竹元素项目数量分别占省级非遗项目总量的7.40%、 28.32%和64.29% (图5)。 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在年度间以2019 年最多、 占非遗项目总量的28.57%, 其次为2007 年、 占25.64%; 主竹元素项目在2007 年和2009 年占比最高、 均为2.04%, 其次为2019 年、 占比为1.79%。 主竹元素项目包括苗族芦笙文化、 乌当手工土纸制作工艺、 苗族大筒箫制作与演奏、 德江土家舞龙、 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 响蒿舞、 仡佬族打蔑鸡蛋、苗族马尾斗笠制作技艺、 竹编工艺、 布依族罗吏目龙制作技艺、 绥阳旺草竹编技艺、 民间火纸制作技艺、 谷陇九月芦笙会、 土家族下洞祭凤神、划筷奠祖苗俗、 苗族甘囊香芦笙节、 苗族招龙、竹王崇拜、 布依竹筒歌、 苗族三眼箫音乐艺术、姊妹箫、 侗族芦笙谱、 苗笛、 苗族直箫乐、 苗族夫妻舞、 鸟笼制作技艺、 粮仓建造技艺、 侗族芦笙会、 施秉玩水龙、 侗族笛子歌、 布依竹鼓舞、苗族箫笛曲、 竹琴说唱、 侗族芦笙制作技艺、 赤水竹扇制作技艺、 赤水竹雕工艺、 仡佬族古法浇烛制作技艺、 苗族竹凭习俗和苗族系郎周等58项。 有竹元素项目数量在2007 年占比最高、 达7.53%, 其次为2019 年、 占比为7.27%。 有竹元素项目包括哥蒙哈冲、 彝族毕摩祭祀文化、 盘江小调、 苗族牯藏节、 梭嘎箐苗文化空间、 双倍嘎、隆里花脸龙、 苗族弄嘎讲略、 茅坪花苗婚俗、 石桥古法造纸、 苗族大迁徙舞、 采月亮、 布依族雯当姆、 松桃瓦窑四面花鼓、 苗族古歌古词神话、思州傩戏傩技、 思南花灯、 布依族八音座唱、 苗族飞歌、 龙灯钹、 苗族阿江、 苗族长鼓舞、 苗族猴鼓舞、 苗族踩鼓舞、 苗族烧灵舞、 苗族花鼓舞、卡堡花棍舞、 矮人舞、 苗族夜乐舞、 素朴金钱棍、仡佬族踩堂舞、 花灯戏、 思州喜傩神、 土家族傩戏、 寨英滚龙、 苗族射弩、 苗族四月八、 苗族祭尤节、 龙灯、 狮子灯和苗族祭鼓节等222 项。

图5 不同年份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项目总量及主竹、 有竹和无竹元素项目数量动态Fig.5 Dynamics of total projects,and those main-bamboo,with-bamboo and without-bamboo projects in the list of Guizhou'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different years

从项目类别上看(图6), 贵州省级非遗项目主要是单项目—单类别型。 不同类别的项目数量多少排序呈现为民俗 (31.38%) >传统技艺(22.32%) >传统音乐 (10.46%) >传统舞蹈(9.57%)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6.25%) >民间文学(5.61%) >传统戏剧(5.36%) >传统医药 (3.44%) > 传 统 美 术 (3.19%) > 曲 艺(2.42%) 的变化趋势。 除传统医药类项目外, 其他类别的项目均不同程度地涉及竹元素, 涉竹元素项目数量占项目总量的35.71%。 在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中, 涉竹元素项目数量<无竹元素项目数量的类别占80.00%, 分别是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和传统医药; 涉竹元素项目数量>无竹元素项目数量的类别占20.00%, 分别是传统舞蹈和民俗。 在涉竹元素非遗项目类别中,主竹元素项目数量<有竹元素项目数量的类别占88.89%, 分别是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和民俗; 主竹元素项目数量>有竹元素项目数量的类别占11.11%, 为传统技艺。

图6 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类别总量及主竹、有竹和无竹元素类别组成Fig.6 Composition of total categories, and those main-bamboo,with-bamboo and without-bamboo categories in the list of Guizhou'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贵州省级涉竹元素非遗项目的区域性分布特征明显。 主竹元素项目数量多少呈黔东南州(36.49%) > 遵 义 市 ( 12.16%) > 铜 仁 市(9.46%) >黔西南州=安顺市=毕节市=六盘水市( 8.11%) > 黔 南 州 ( 5.41%) > 贵 阳 市(4.05%)、 有竹元素项目数量呈黔东南州(28.57%) > 黔 西 南 州 (14.29%) > 黔 南 州(11.56%) >遵义市=贵阳市(10.20%) >毕节市(8.84%) > 铜 仁 市 ( 8.50%) > 六 盘 水 市(4.08%) >安顺市(3.74%) 的变化趋势。

3 结论与讨论

3.1 非遗竹文化是贵州竹文化的重要成部分

涉竹元素非遗项目在中国联合国级、 贵州国家级及贵州省省级非遗名录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其中, 主竹元素项目、 有竹元素项目和无竹元素项目数量在中国联合国级非遗名录中的比例为0、 45.71%和54.29%, 在贵州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相应值为8.13%、 25.20%和66.67%, 在贵州省级非遗名录中的相应值为7.40%、 28.32%和64.29%。 在中国联合国级非遗名录中, 涉竹元素非遗项目数占比近50%, 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的“竹子文明国度”。 在贵州国家级及省级非遗名录中, 涉竹元素非遗项目数量占比超过1/3,表明竹文化在贵州非遗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 在贵州国家级及省级非遗名录中,涉竹元素非遗项目数量总体上呈现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 表明非遗竹文化对贵州竹文化的贡献率在不断增加。

3.2 贵州非遗竹文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体系

除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外, 在贵州国家级及省级非遗名录各类别中, 涉竹元素非遗项目数量多少呈现出呈民俗 (9.76%) > 传统戏剧(8.13%) > 传 统 舞 蹈 (4.88%) > 传 统 技 艺(3.25%)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44%)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1.63%) >曲艺=传统美术(0.81%) 的变化趋势; 在贵州省级非遗名录的各类别中, 涉竹元素非遗项目数量多少呈现出民俗(15.82%) > 传 统 舞 蹈 (5.23%) > 传 统 技 艺(4.85%) >传统音乐(3.44%)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30%) >传统戏剧(2.17%) >曲艺(1.15%) > 民 间 文 学 (0.51%) > 传 统 美 术(0.26%) 的变化趋势。 在各类别的非遗项目中,涉竹元素非遗项目数量在民俗类中占比较高、 传统美术类中占比较低、 其他类别中所占的比例变化较大。 涉竹元素非遗项目既是对贵州竹文化的传承, 也是繁荣乡村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 如玉屏箫笛、 三穗竹编和赤水竹编等在当地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其中, 赤水竹编已成为国际竹藤组织的国内外培训基地,其传承人被评为亚洲竹编工艺大师。

3.3 贵州涉竹非遗项目数与竹资源面积在空间分布上的互补性有助于促进全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竹林面积在各地区间的分布呈现遵义市(68.56%) >铜仁市(16.32%) >黔东南州=毕节市(6.76%) >黔南州(3.59%) >六盘水市(1.16%) > 黔 西 南 州 ( 1.00%) > 安 顺 市(0.55%) >贵阳市(0.07%) 的变化趋势, 对比竹林面积[1]与涉竹元素非遗项目数量在各地区间的分布可以发现二者呈现出一定的空间互补性。结合贵州竹文化的西南特色, 在“两山两水” 地区以竹笋及竹材工业化利用和竹文化旅游建设为主、 在“星罗棋布” 的其他地区以竹文化旅游建设为主规划竹产业发展蓝图[9], 从而实现建链、延链、 补链、 稳链和强链, 推动贵州全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3.4 进一步发掘县(市、 区) 级涉竹元素非遗项目, 丰富贵州竹文化

在贵州省公布的前3 批(2005—2009 年) 非遗项目中, 市(州)、 县(市区) 级非遗项目数量分别占省级的1.87 倍和7.73 倍[10], 省级非遗项目库数量升值空间较大、 涉竹元素非遗项目数量增加可能性较高。 一般而言, 涉竹元素非遗项目是由县(市区)、 市(州)、 省及国家级逐步升级的, 进一步挖掘、 扩大县(市区) 级涉竹元素非遗项目数量, 提高升级率, 是丰富贵州非遗竹文化内容、 提高竹文化旅游水平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名录苗族类别
苗族蜡染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同贺名录
作者名录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生产商名录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
服务类别
论类别股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