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华土诗性:文士之漫游天下与山水文学》看苏轼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与旷达情怀

2023-09-12李寅华

人民黄河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士旷达山水诗

李寅华

屈小强,郭新榜著济南出版社出版

中国地大物博,山川地貌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山水风景是文人雅士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纵览千百年来的山水文学长廊,古代文人雅士借助山水抒发情怀,赞叹山水风景之妙,感叹人生漫漫。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宋代大儒苏轼的山水诗歌既展现了宋代山水文学抒发家国情怀的特点,也蕴含着苏轼看待大千世界的旷达心境。 因此,研究苏轼山水诗歌可以了解宋代山水文学的特色,领略我国不同地区的山水风光。 本文从《华土诗性:文士之漫游天下与山水文学》一书中寻找灵感,对苏轼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与旷达情怀进行分析和研究。

该书是由屈小强、郭新榜共著的一部侧重描写中国古代文人山水文学的作品。 在该书中,作者纵观历代山水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从古代文人雅士的山水文学作品中梳理其漫游天下的行踪,展现了古时山水文学因时而异且与时俱进的特点,对山水文学的诗性、文风、笔趣、墨意进行了详细勾画,突出山水文学物我浑一、抒张个性与贴近现实的文学意趣,向读者展示了山水文学的独特魅力。 该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山水文学初现端倪,到唐代文士慢游天下,再到宋代文士的山河岁月,最后展现了元明清文士的山水情怀,以每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士为例,通过其作品再现古代中国山水风貌及文士旷达的济世情怀。

苏轼是中国古代极富才情的文士之一。 其年少成名,但是仕途曲折,在多地任官,为官期间励精图治,深受群众爱戴,多有传说故事流世。 例如,苏轼赴任徐州知州,在面对洪水袭城的危机时,率领禁军武卫营,在抗灾第一线指挥抢险,并参与救灾,最终保住城池。 百姓深感苏轼为民之心,将猪肉作为礼物送给他,苏轼推托不开,故将这些肉品根据家乡红烧肉的做法,制成美味菜品赠予百姓,百姓食用后多感酥香味美,纷纷称赞。 苏轼被贬到黄州后,以“东坡居士”为号,故这道肉食又被称为“东坡肉”。 这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的来历。 正是这样曲折的官场生涯,使得苏轼能够亲身感受国家的名山大川,在漫游山水之间感受风景之妙,结合复杂现实及自身感悟,创作出具有“东坡”风格的山水诗。

1 苏轼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唐代的辉煌和盛世气象,使得唐诗达到了古典诗歌的巅峰。 宋诗虽没有达到唐诗的高度,但也形成了不同于唐诗的独特诗风。 苏轼在宋诗发展历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士在前人的基础上求新求变,创新诗风,使得宋诗形成自身风格。 此种特色在苏轼的山水诗中也有具体体现。

第一,表现技巧丰富。 纵观苏轼山水诗作,其描述山水风景细致入微,用敏锐的眼光和精妙的语言展现山水之妙。 在创作技法上,苏轼为展现自己笔下山水之景的不同,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其一,比喻手法的运用。 苏轼山水诗常用比喻修辞手法,也是其山水诗风格的主要特点,在其比喻之下,山水之景更为丰富、新鲜,使人感觉其词语是山水之景的贴切描述。 苏轼对于比喻这一手法的运用相当娴熟,展现出独特的山水诗风。 例如,博喻这一比喻手法是针对某一物体连续地用不同事物进行描述,加深人们对这一物体的理解和认知。 《焦千之求惠山泉诗》中,苏轼从“云汹涌”“线断续”“鸣空洞中”“流苍石缝”四个角度展现了惠山泉水的气势、外形、声音、运动的特色,使人仿若身临其境感受惠山泉水全貌。 此外,苏轼还擅长发掘自然之物的特点,并运用丰富的联想,对其进行比喻。 如《送杨杰》中的“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神游八极万缘虚,下视蚊雷隐污渠”,苏轼用跳丸、秋橘比喻初升的太阳,用蚊子比喻趋炎附势的小人,用污渠形容人世间的黑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将西湖的美景用美人西施作比,这种独特的比喻手法满足了人们对西湖美景的充分想象。 其二,大胆奇特的想象。 作为年少成名、名动京城的才俊,苏轼满怀济世之才和雄心壮志,拥有奔放的情感,但是随着仕途的受挫,其文学才情被激发而出,在其流传于世的诗歌中可以初窥一二。精炼的言语、独特的想象展现出妙趣横生的大千世界,奔放的情感深处蕴含着丰富内涵。 《望海楼晚景五绝》中“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望海楼前的波涛在苏轼笔下被描绘成白线、雪堆、银山,品读之下能够感受到望海楼的波涛近在眼前。 其三,拟人手法的应用。 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技法,是指将动物或事物赋予人的情感,使得物体更具特点。 这一描写手法在苏轼山水诗中有重要体现,且苏轼对拟人手法运用自如。 在河水边静坐,返青的竹子、艳丽的桃花、滑行的鸭子使得苏轼有感而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将这些景物进行组合表达春天的到来,尤以“鸭先知”最具妙处,将鸭子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感知,一个“暖”字展现人的触觉感受。

第二,重视意境塑造。 纵观古代山水诗作,既是自然山水之景,也是人感情的外化,自然山川蕴含了作者的审美意趣,展现出令人陶醉的意境之美。 苏轼将自然山水内化为人的“第二山水”,借助山川塑造不同的意境。 首先是自然美的描述。 苏轼山水诗的妙处在于对自然山水的自然美的描述,是一种富有生机的美,不加修饰、令人神往的景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将西湖雨后的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绘画美的营造。 苏轼的山水诗重视山水景物的组合,通过构图的方式展现出一幅美妙山水画作。“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对山水构图恰到好,从乌云到雨点,再到强风和船只,将一副水天相连、风雨之中江水上的船只随风飘摇的场景展现出来,没有刻意的修饰,望湖楼前的山水风景如同画卷一般。 再次是韵律美的吟唱。 在文学作品中,诗歌具有韵律感强的特点,苏轼山水诗中展现出了山水的生命和变化,在变化之中体现了山水的韵律之美。 “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泉水飞流直下,形成飞瀑,昼夜奔流,瀑布轰鸣之声的韵律美令人沉醉。 最后是色彩美的描绘。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色彩绚丽缤纷,苏轼在山水诗作中描绘了缤纷灿烂的山水风光,读之使人眼前一亮。 “日上红波浮碧巘,潮来白浪卷青沙”,红白两色是画面的主色调,又有青色相衬,整个画面色彩鲜明、和谐美妙。

第三,独到的诗趣。 其一,理趣。 宋代程朱理学兴起,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文士在文学创作中重视“理趣”,通过诗词歌赋表达自己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看法和理解。 作为当时的名士,苏轼深受理学文化影响,在山水诗作中展现出其独特的“理趣”,将山水作为艺术形象,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社会、宇宙的看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连绵的山势给予苏轼创作灵感,诗句内容呈现出庐山不同观看角度下的不同美景,是对庐山全景的描述。 正是由此,苏轼悟出一个哲理:世人都被表象蒙蔽了双眼,唯有脱离事物,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要从全局观察,才能得到真理。 其二,谐趣。 苏轼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文士,其山水诗歌多展现其游戏人生的趣味,诙谐的语调使得静态山水更为活泼。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苏轼将“小姑嫁彭郎”神话故事作为结尾,用小姑代指小孤山,用彭郎代指彭浪矶,极具风趣。 其三,禅趣。 苏轼仕途曲折,其桀骜不驯的性格在多次被贬谪之后发生转变,对于人生世事也看淡许多。 初到黄州,苏轼于定惠院与僧人同吃同住,散步闲谈的生活经历为后来苏东坡词中所出现的佛性埋下了伏笔,其山水诗作中也逐渐显现出“禅趣”的艺术特色。 《泗州僧伽塔》中“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虽说求神不一定有用,但也展示了苏轼“进退为乐”“进退两忘”的禅趣,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2 苏轼山水诗的旷达情怀

苏轼是宋代文士的领军人物之一,其才华受世人推崇,但是仕途的曲折导致其才情难以抒发,报效国家的志向难以实现。 面对这种现状,苏轼以旷达的心境和情怀淡然处之,寄情于山水之间,通过山水风景展现旷达的人生情怀。 例如,被贬到杭州,苏轼写下“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被贬到黄州,苏轼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到惠州,苏轼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到儋州,苏轼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透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人生遭到不顺时的旷达情怀。

《定风波》这首词最能够展现出苏轼的旷达情怀,也是后人在遇到人生困境时,常常用来安慰、激励自己的诗作。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担任无权无势的闲职,可以认为是其仕途的终结,人生际遇如此怎能不让人心灰意冷,萌生退意。 这首诗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是苏轼旷达人生情怀的集中展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穿”和“打”展现了雨的瓢泼,但是苏轼却“莫听”“何妨”,全不在意,依旧“徐行”,何等潇洒。 虽说是在写风雨,但是实际上也是作者自己人生的写照,即使仕途不顺,作者也毫不在意,这等潇洒、豪迈,才是苏东坡的真性情。 “吟啸”展现了苏轼不羁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中仍能放声歌唱,既是对人生苦难的不在意,也是一种抒发不快的方式。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之中,苏轼只靠“竹杖”“芒鞋”“蓑衣”也能闲庭信步,比骑马更加轻快,即使遭受风雨也能安稳一生,展示了作者对物质的不屑和精神上的轻快,正所谓“欲壑难填”,人在苦难时更容易体会人生真谛。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微冷”一词说得非常轻松,也是作者在遭受人生起落后的感受:不会被世事所干扰,仍保持清醒的人生态度。 “斜照”展现了雨过天晴后的场景,预示了人不可能永远遭受打击,总会迎来人生的转机。 同时也告知世人,在遇到危难之时,不必悲伤、哀愁,要相信胜利就在不远处。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向来”实际上是回顾人生,那些经历的苦难不过是正常的人生,经过这些“风雨”的打击和磨炼,人会变得更加成熟,面对人生的“风雨”和“晴朗”都可以淡然处之。

综合上述,从苏轼的山水诗作中摘录部分诗句并分析其艺术特色,主要集中在表现技巧丰富、重视意境塑造、独到的诗趣三个方面。 最后,本文从《定风波》这首诗中详细分析了苏轼旷达的人生情怀。

猜你喜欢

文士旷达山水诗
金永爵与清代文士的文学交流研究
旷达者
旷达者
论玉山雅集与元后期文士群体的追求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臻于“纯粹”的布衣文士:洛地先生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