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故事中的信使犬

2023-09-12汪冰倩

中国工作犬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察哈尔陆机钱庄

“黄耳”传书

“黄耳”传书,意思是比喻传递家信,出自《晋书·陆机传》。该成语的典故,讲的是晋朝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年少时,他热衷于打猎和游玩,他的朋友送他一头名叫“黄耳”的猎犬,此犬毛色金黄、体格健雄。陆机对它很是喜欢,不管到哪都带着它。

陆机前往洛阳担任官职,带着这“黄耳”作为伴侣。这头犬非常聪明,似乎能理解人的语言。有一次,陆机将犬借给一个离他150 千米远的朋友,“黄耳”竟能够独自跑回来,并且只用了一天的时间。

陆机长期在京城担任官职,很长时间没有收到来自家里的消息,因此非常担心家里是否发生了什么意外。一天,他对自己的爱犬说:“我已经很久没有收到家书了,你可以帮我把一封信送回家吗?”“黄耳”听到主人的指示,立即摇着尾巴表示愿意完成这个任务。于是,陆机真的写了一封信,把它放在竹筒里,系在“黄耳”的脖子上。

“黄耳”沿着驿路向南疾驰,感到饥饿之时,就捕猎充饥。当遇到大江大河时,它会在渡口摇摆自己的尾巴表现可怜的样子,请求船夫载它渡过大江。“黄耳”回到华亭谷,将书信送到陆家,并且尖叫着,仿佛在提醒陆家要写回信。陆家人于是也回了一封书信,填入“黄耳”的竹筒里,系在它的脖子上。“黄耳”照着原来的路线返回洛阳,一路来回长途跋涉,总长度达一百多千米。如果是人的话,往返需要五十天时间,但“黄耳”仅用了十五天就完成了这次任务。

尽管“黄耳”不是骏马,但它也能够快速奔跑150 千米,为主人代送书信。“黄耳传书”意思是比喻传递家信,这个故事后来成为词人笔下的传奇,并被许多人引用。苏轼在《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一诗中写道:“依仗寄食将依附白足,只是附书多少有些烦‘黄耳’。”宋朝时期的尤袤在《全唐诗话僧灵澈》中写道:“青蝇是为了吊念客人,而黄犬则是送去家书。”元朝王实甫在《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的唱词中写道:“黄犬的叫声未能传达红叶的诗意,驿站长官也未能遇到梅花的使者。”清朝时期的宋琬在《舟中见猎犬有感而作其二》一文中写道:“‘黄耳’传书的事情毫无错误,松江高墓仍然挺拔雄伟。”

商犬救急

清朝也出现了与“黄耳”故事相似的情节。该故事讲的是清朝时期一位晋商有一头爱犬,该犬在主人困境时不顾一切地奋力奔跑,快速传送信息,为主人救急。

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晋商们争相在不同的省份设立钱庄,客户只需要持有几寸大小的汇票就能兑换成数以万计的白银。晋商钱庄以信用见长。在晋商中曾有一支名为大盛魁的著名商团,它在当时的察哈尔(现在是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北部的一部分)开设了一家分号。有一次,由于该钱庄储备金不足,分号掌柜预计到期时将很难让客户以券兑换金子。一向讲究信用的晋商为此烦恼不已,掌柜神情愁容满面,仰天自叹。

这位店主饲养了一头犬,曾经带着它游遍了内蒙古。有一天,犬摇着尾巴待在店主身旁。店主看着爱犬说:“我的店快要倒闭了,以后还能养你吗?”犬站在店主面前叫了起来,仿佛想表达什么。店主说:“你要能帮我渡过难关,就摇三次尾巴。”犬好像听懂了店主的话,果然摇了三次尾巴。

掌柜走投无路,只好尝试让他的爱犬传信。他立即写信给内蒙古的分店,描述自己的困境,将信装入袋中,系在犬的脖子上,告诉它要去的方向。犬似乎明白了指令,日夜兼程地跑了两天两夜,到达目的地时,已经四脚磨破。

犬见到分号掌柜立刻哀号起来,同时还拼命地咬扯着囊袋。分号掌柜惊讶地说:“这是察哈尔钱庄的爱犬啊,它怎么跑到这里来了?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吧?”于是他打开囊袋,拿出信件并阅读,得知察哈尔钱庄遇到了麻烦。于是他迅速写了几封信,让这头犬继续传递,通知察哈尔的各个商店筹集资金,帮助察哈尔钱庄掌柜渡过难关。最终,多亏了犬及时地传递信件,掌柜成功摆脱了困境,这头商犬随后被称为“大盛魁犬”。

从古至今,犬对主人的忠心一直是广为流传的佳话,就像是“黄耳”和商犬那样,它们能够在主人需要时如骏马般日行千里,传递珍贵的书信,以此来解主人之忧,当真是主人身边可爱、可敬的好帮手。

猜你喜欢

察哈尔陆机钱庄
黄耳传书
察哈尔格西《厄鲁特王统世系》译注
察哈尔右翼后旗蒙古语土语音系探究
清代八旗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
八旗察哈尔的编立及其与清朝可汗间的关系
公安部严打地下钱庄 涉案交易金额近2000亿元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对陆机的批评
赢的最高境界
浅论陆机诗歌中的时光意识
赢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