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建构路径

2023-09-12李四川

中小学校长 2023年5期
关键词:研修区域专业

□李四川

建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对于整体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研修转型,从价值引领、机制驱动、技术支撑、资源保障等方面探索实践,构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营造出开放协同、共生共长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

一、构建“全人取向、梯度发展”的价值引领系统

区域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过于关注外在、短期的工具性价值,难以激发教师追求自我实现和生命意义的内生动力。因而,区域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进行思想文化价值引领,唤醒教师生命自觉。江北区坚持“全人取向、梯度发展”的价值理念,围绕教师的全人格发展、全专业属性、全生涯周期来整体设计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引领教师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理念引领:从“名师”走向“明师”

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区域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各类“名师”,更重要的是培育人格健全、为人师表的“明师”。我们倡导区域内全体教师善做“三明之师”,并将其融入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一是“明辨之师”。数字智能时代信息爆炸、价值多元,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明辨真假好坏的能力。区域教师研修不仅要让教师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明白为什么教、基于什么而教。教师唯有明白通晓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才能自如应对,开展有真知、有深度、有智慧的教学。二是“明炼之师”。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区域教师教育应引导教师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和明确自己的教学理念,将内隐的、零散的教学理念和经验概念化、系统化,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三是“明德之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之道,核心在以身示范,以德立人。教师之德不止于职业道德,而是一种“生生之大德”。唯有做明德之师,将专业发展与自身的人格完善、学生的生命成长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持续生长的精神力量。

(二)标准引领:从“半专业属性”走向“全专业属性”

教师的“半专业属性”是教师基于学科逻辑和教学逻辑开展教学活动表现出的属性。教师的“全专业属性”则是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育人和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完整属性,包括“学习的专业”“教授的专业”和“学科的专业”三方有机融合的内容。[1]一直以来,教师专业发展研修侧重于教师教授和学科的专业发展,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注不足,造成教与学、教书与育人以及教、学、评的脱节。基于教师全专业属性和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我们从区域层面重构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体系,重点设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教学关键能力指标体系。借鉴“卓越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把“指向学科素养的学习能力”“构建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实施能力”“使用评价促进教与学的能力”作为教师教学关键能力的三个一级指标,并细化若干二级指标。通过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能力标准,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构建和教师自主发展提供指引和参照。

(三)路径引领:从“单一通道”走向“多梯进阶”

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周期性。教师职业生涯大致包括准备期、适应期、成长期、称职期、成熟期、创造期、超越期、衰退期等不同阶段,还会面临教育教学、学术科研、行政管理等各有侧重的选择。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要全过程关照教师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需要,铺设标准清晰、层级分明、阶梯成长的发展通道,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清晰、多元的进阶路径。我们基于教师“生涯—阶段”发展理论,构建从“见习教师”到“卓越教师”的八级教师成长路径,搭建从区级骨干到市级“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等骨干队伍的专业成长台阶,设定高标准的梯级目标、科学化的选拔机制和本土化的培养体系。引领全区教师明确发展目标,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全员素质提升工程”“学科中心组建设工程”“名师培养工程”“校级干部能力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支撑教师分层分类、阶梯式发展。

二、创生“开放联通、共生共长”的研修生态

区域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关键在于理顺各方主体的关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教师研修共同体,驱动区域内教师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一)建立“上下联动、内外互通”的工作机制

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整体性、联动性和协同性等基本特征。区域可以通过提高领导站位、联动多方主体、构建协同机制,保障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高效运行。一是建立区域内的上下联动机制。由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统筹、教师进修学院研究推进、学区联盟合作共进、中小学校行动创新。该工作机制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推动落实机制,而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他组织与自组织有机结合的多向交互生成机制,各主体之间能够有效连接和互动。二是建立区域内外的协同互动机制。主动协同外省市和本地的高校、科研培训机构、中小学名校等主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教师教育试验区建设、教师研修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教师研修方式转型、项目交流研讨等方面开展长期、深入的协同合作。

目前,江北区按照“行政逻辑、学术逻辑与实践逻辑”融通互补、共生共创的思路,建立健全了“政府—高校—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校”联动协同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机制。在实践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政府的行政逻辑、高校的学术逻辑与学校教师的实践逻辑冲突失调的问题。为此,江北区发挥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变压器”作用,从区域教育改革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特点和真实需要出发,整合各方需求,协调各方思维,保障工作机制顺畅运行,真正引领和助推区域教师专业发展。

(二)构建“开放协作、共生共长”的研修共同体

教师专业发展是通过群体协同和个体行动相互作用来共同实现的。区域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是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营造开放协作、共生共长的研修文化生态,激发每一个教师的主体性发展动能。

一是建立区域学科中心组和学科教研组。传统的学科教研以分散的校本教研为主,难以凝聚合力;区级层面的教研指导由于教研力量薄弱,难以直抵基层。通过组建区域学科中心组和教研组,形成跨学校的学科研修共同体,能够提升学科教学指导力,实现教师研修的全员参与。二是成立市、区、校三级联动的名师工作室。以区级名师工作室为主阵地,向上积极申报成立市级名师工作室,向下辐射引领校级名师工作室,实现各级工作室的协同联动。三是成立学术性的学区联盟研修共同体。开展集体备课、观课议课、作业试题研究等集体研修活动,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四是构建以项目为依托的动态研修小组。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项目,成立跨学科、跨学段、跨学校的项目小组。项目组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既可以组织教师阶段性地开展协同合作,又能形成长期性的交流协作机制。

三、建立“面向未来、多维智能”的技术支持体系

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事业。数字智能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区域应充分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打造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驱动和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

(一)打造面向未来的技术平台

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方式要与智能时代教育发展、学习方式变革的新趋势、新要求相适应。江北区在智能教育的大框架下构建了基于智能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系统,形成了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支持体系。建成了区域智能教育研究与发展平台——未来教育研修中心,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实验室。该平台由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构成,线上云平台设有丰富的教师研修课程资源、交互协作研修空间和个性自主研修空间;线下平台则融合了自动识别、交互视讯、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能够智能识别和分析教师研修的行为数据,拓展教师学习空间,为教师发展提供精准服务。通过区域智能技术平台建设,创设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多维智能学习场域和混合式研修模式,实现个人、校本、区域研修的精准对接与有效互动。

(二)建设开放生成的课程资源

教师研修的课程资源建设是区域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核心内容。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技术平台系统就成了摆设。以往的教师研修资源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碎片化,资源内部和资源之间整体性、关联性不强;二是封闭性,资源多为某一单位或个体所有,难以共享;三是静态化,资源开发好之后缺乏后续完善和更新机制。

为破解上述问题,我们充分利用数字工具和平台,推进区域性教师研修课程资源建设。一是按照整体设计、分层递进原则,整体设计指向专业理解和知识拓展的基础类课程、指向问题解决和能力提升的实践类课程、指向研究反思与素养提升的研修类课程三类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两类资源”:一类是学科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课例实践与课例解析、作业设计与优化更新、试题命制与多元分析、学习力课程与学科学习资源。一类是教师研修资源,包括研修(学科教研、全员培训)专题序列资源、教研微课资源、校本研修资源。二是坚持标准引领、共建共享原则,制定发布区域教师研修课程资源开发和评审标准、区域教师项目化研修课程菜单,组织高校、教科研机构、进修学院、中小学协同合作,共同开发和分享资源。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动态生成原则,建立问题解决资源包,引导单位和个人持续为研修平台增添内容,利用智能录播、在线直播等技术,及时记录、保存、上传和分享有价值的研修资源。

(三)推进学为中心的研修转型

教师研修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传统教师研修中教师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常常处于“被培训”状态,学习体验和效果不甚理想。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而想要改变“教”的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研修学习的方式,在教师“学教”的过程中加强认知。江北区作为重庆市智慧教育示范区,初步构建了“个性学、智慧教、智能管”的区域智能教育生态体系,为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建构奠定了技术基础。

一是倡导“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学”的研修理念,建立教师学习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内在一致性。江北区在“五要素课堂”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五要素研修”范式,强调有明确的可检测的学习目标、有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时间、有线上线下融合的环境支持、有真实具体的学习反馈、有积极互赖的人际关系。“五要素研修”经过从“卷入体验、协同研修”“技术融入、基于数据”到“融合式研修”“项目式研修”的迭代升级,形成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线上自主选学+线下具身学习”的混合式研修模式。二是探索多样化的混合式研修实践,包括基于需求导向的混合式研修、基于情境体验的混合式研修、基于任务驱动的混合式研修等类型,通过需求调研、确立项目(任务)、发布项目(任务)、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价等环节展开实施,让教师自主学习、协作共进,获得真实体验、解决真实问题、得到真实成长。

四、完善智力支持和经费投入保障体系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贯通职前职后、需要给予关注和支持的事业。构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除了强化目标价值引领、构建协同推进机制、搭建研修发展平台,还需要完善保障条件,引入智力支持,持续加大经费投入。

在智力支持方面,江北区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探索与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市教师发展中心、深圳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杭州滨江区教育研究院、昆明五华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等大学和研究机构,组建中小学教师创新实验区发展联盟,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在经费投入方面,江北区坚持“抬高底线、提高上限”,明确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占教师工资总额4%,设立人才队伍建设资金,用于名优校长、名优教师的培养培训及骨干教师考核和教师交流轮岗等奖励。通过这些举措,为支持全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研修区域专业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