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黄帝的阳周桥山
2023-09-11姜彬
姜彬
高柏山位于陕西省子长市李家岔镇石家湾村,海拔1527米。清道光《安定县志》载:“高柏山,在县北八十里,即桥山,山有古柏,故名。”该山属白于山脉,南北长而东西窄,南至石咀村,北至曹家洼村,纵贯十余里,高峰耸立,山势巍峨,是大理河与淮(怀)宁河的源头交接处。
按照目前古籍中最早对“黄帝冢”和“桥山”有明确方位表述的《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的记载推断,高柏山就是“桥山”,其上应有“黄帝冢”。高柏山的历史文化意义不仅在于桥山和黄帝冢,还在于依托其推断先秦时期“阳周城”的大概位置,对陕北地区先秦时期行政区划的考证大有价值。我生于子长,长在黄陵,这两个地方都与轩辕黄帝有着密切的关联,加之我从小喜欢历史,對黄帝文化一直关注,所以我对高柏山神往已久。
今年4月,我和大姐休假陪同父母回到家乡子长市安定镇,料理在家乡老宅事宜。4月12日,应子长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建中先生邀请,我和大姐随父母驱车拜谒了位于子长市西北部的高柏山。李建中先生带领我们一起参观了“轩辕黄帝文化陈列馆”。馆中展示了关于轩辕黄帝、桥山的历史文献以及丰富的图片资料,并陈列了许多从子长及周边地区征集的石斧、青铜兵器、陶罐、陶鬲、陶鼎、陶钫、陶仓等先秦文物。尤其引起我兴趣的是陈列文物中有一方铜锡合金印,印文为篆书“阳周令印”。据李建中先生介绍,这枚印是他在子长民间征集的。如果这确实出土自子长境内,则意义极其重大!它是阳周故城在子长境内的有力证据。
阳周之所以叫“阳周”,是因为这可能是周人先祖黄帝部落早先聚居与崛起的地方。
黄帝是周人的祖先,与周人同为姬姓,来自北狄。“阳”和“周”构词法符合先秦时期对某民族祖兴之地、首都之地的命名习惯。“周”指周人,也可以指黄帝部落,“阳”的“左耳刀”部首,在篆书中为“阜”,本意是山岗或台地;“阳”其中的 “日”表示太阳。“阳”字表示阳光洒在山岗或台地之上的状态。“阳周”,意思是此处是周人,也就是黄帝部落这个太阳照耀大地的地方。
先说走马水。要确定走马水,先要确定奢延水。目前历史地理学界较为统一的意见是奢延水即今无定河,该河为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西向东流经陕西省榆林市南部,至清涧县高杰村镇汇入黄河,上游名曰“红柳河”。走马水为奢延水即无定河的支流,历史地理学者对走马水是现在哪条河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发源于子长市高柏山,流经榆林市子洲县至绥德县西南,在绥德县城东南入无定河的淮(怀)宁河,二说发源于榆林市靖边县大墩山,流经靖边、横山两县境内,在横山县城以北流入无定河的芦河。按照《水经注》中关于奢延水的各条支流方位、自西向东依次顺序的记载推理,走马水记在帝原水和平水之后,也就是说在今天的榆溪河和大理河之后,应该是怀宁河,且怀宁河符合“水出西南”“又东北注奢延水”的特征。
再说阳周县故城。历史地理学界对阳周县故城的位置大致有三说。一说在延安市子长市高柏山北的曹家洼一带;二说在榆林市靖边县杨桥畔镇的瓦渣梁;三说在庆阳市正宁县境内。
对于靖边县杨桥畔瓦渣梁说,现呼声很高,但我表示存疑。理由有三:一是杨桥畔瓦渣梁虽有大型汉城遗址,也出土了几个带“阳周”款识的陶罐(阳周塞司马)、封泥(阳周丞印)、瓦当(阳周宫)、青铜器残件等,但因一些文物是征集的,瓦渣梁古城并没有大规模出土“阳周”款识文物,且文物如是征集的,就不好说是在瓦渣梁出土的,可能实际出土于子长在内的靖边周边县区;二是杨桥畔瓦渣梁南边几十里范围的山,海拔1600米的万药山一带,也没有显著的河流发源,而流经杨桥畔的芦河发源地远在杨桥畔西南方直线距离约70公里的大墩山(海拔1823米,白于山脉主峰)附近,距杨桥畔瓦渣梁古城实在太远;三是《水经注》记载走马水“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其水东北流入长城,又东北注奢延水”,芦河从横山县境内东北向流入无定河,符合“又东北注奢延水”,但“其水东北流入长城”则不符,芦河这段是自西向东且稍偏东南方向流,直到河口庙水库才折向东北流,而杨桥畔附近的秦长城遗迹在瓦渣梁古城的西边,呈西南东北走向。芦河折向东北时与秦长城走向基本平行,二者无交点。按照“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的记载,阳周县故城应在秦长城北边,但瓦渣梁古城在秦长城的东边,相对位置关系不对。
对于子长市高柏山北麓曹家洼古城遗址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北辰先生认为曹家洼古城规模较小,不似阳周县城应有的规模。但1979年修订的《辞源》释“阳周”云:“县名。秦置,属上郡。东汉废。元至清为安定县。故城在今陕西子长县北。秦胡亥矫诏蒙恬死,恬不肯,使者以属吏,囚于阳周,即此。”所以,我认为曹家洼古城遗址即使不是阳周县故城,但阳周县故城在高柏山以北不远处应可信。大胆推测,今后很可能在高柏山以北的子长市北部或子长与横山,或子长与靖边交界处发现一座大型古城遗址,这才应该是阳周县故城。
三说桥山,现陕西黄陵县的桥山和黄帝陵庙祭祀始于唐代中晚期。宋开宝五年(972年),赵匡胤下旨,将黄帝陵轩辕庙列为重点加以整修维护,同时规定朝廷每3年祭祀一次黄帝陵庙,为了祭祀方便,将唐代宗大历年设置的黄帝庙从桥山西麓移至桥山东麓。黄陵县的桥山与《水经注》中关于桥山方位的记载不合,与奢延水、走马水距离仅300公里,可以断定其并非古桥山。按照《水经注》记载及综合本文对“走马水”“阳周城”的讨论,古桥山应该就是子长市的高柏山。高柏山即桥山的观点,最大的挑战在于附近没有秦长城遗迹。
史念海先生在《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一文中提道:“为了防御匈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开始修筑了一条长城,这条长城西起今甘肃省岷县(秦时临洮县),经临洮、渭源、陇西、通渭诸县,越过六盘山再往宁夏固原,甘肃镇原、环县,陕西吴起、绥德诸县而止于无定河西岸。”按照史念海先生的观点,这条从志丹、安塞到绥德西,由怀宁河中游北行的长城,就应该经过高柏山南侧。这座长城与怀宁河的关系也可能符合“其水东北流入长城”的特征,《水经注》上记载的“桥门”与高柏山南的“石咀”这个地名似乎在词义上也类似,“石咀”可能就是古“桥门”。
文至此,对于高柏山是桥山的论述已完成。转念一想,桥山与黄帝冢的位置,无论子长说、靖边说、黄陵说、正宁说,包括神木境内的石峁遗址是黄帝昆仑城之说,都在支持这样一个结论:黄帝部落早期活跃在今陕北和周边地区。
这次从子长返回延安,我和父亲拜访了延安著名文史专家周国祥先生,并向他请教了关于阳周和桥山的问题。周国祥先生认为,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共祖,黄帝崇拜是华夏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陕北的文化传统,黄帝冢、祠在中国各地普遍存在,即使在先秦时期,也可能在陕北各地普遍存在,不必纠结于哪个更早,哪个更权威。即使今后阳周县故城经考古挖掘认定在靖边县杨桥畔的瓦渣梁古城遗址,也不影响高柏山是古桥山的结论,因为有走马水等证据支撑,且高柏山在瓦渣梁古城东南方向直线距离45公里左右,视野也稍微开阔一些,也不影响“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中“阳周县故城南桥山”的成立。后来,当我看到史念海先生关于长城二支线的观点,发现“长城北”也可能成立,因此我也赞同周国祥先生的观点,即阳周县故城杨桥畔瓦渣梁说与桥山高柏山说同时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