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市科研平台建设现状及思考*

2023-09-11邓利芳蒲克俊冯文慧苏加强

甘肃科技 2023年8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仪器设备实验室

邓利芳,蒲克俊,刘 烨,冯文慧,苏加强

(兰州工业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00)

1 引言

科研平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的科研机构[1]。科研平台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平台网络,主要由研究基地、科研设备、基础数据、科技人才、资金投入、科技转化中心等构成。科研平台按照涉及的学科领域范围分为广义科研平台和狭义科研平台,广义的科研平台是指广大科研工作者在不同学科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网络,狭义的科研平台是指科研人员在具体研究领域进行科研活动的平台[2],按照构成要素可分为硬件科研平台和软件科研平台[3]。科研平台具有多学科融合性、开放性和共享性[4],通过开放共享,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得各科技领域相互协同、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形成学科的群体优势,有利于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等核心技术研发和攻关,提高整体创新能力[5]。

科研平台是指以高校、科研院所等为载体单位,设立在高校、科研院所,以开展科学研究为目的的各类型、各层次科研机构[6]。按照类型可划分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学技术部批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教育部批准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按照层次划可分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实验室、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等。这些科研平台是提高科学研究和原始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有助于推进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等核心技术研发和共性技术攻关,进一步激发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从而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科研平台的发展能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更多的科研成果反过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科研人才资源又进一步扩充了科研平台的规模和实力,进一步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科研平台的良性发展有助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

2 科研平台现状

近10年来,兰州市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平台建设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科研平台的研发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截至2021年底,兰州市高校、科研院所中所拥有的国家级研发平台为: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级行业重点实验室1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研究/研发中心18个,国家其他中心(创新中心、技术成果推广转化中心、示范中心等)17个,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国家级观测研究站10个,国家级其他研究站/试验站8个,国家级(合作、研究、示范、推广)基地/示范平台等28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12个,中国科学院研究站/基地3个;省级研发平台为:省级重点实验室94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7个,省级(创新、研究、技术等)中心112个,省级其他平台(资源库、研究站、战略联盟等)28个,省级野外科学研究站11个,省级研究院5个,省级基地(合作基地、研究基地、引才引智基地等)35个。以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是科研人才聚集地,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其分布的科研平台数量占比较大,国家级科研平台有74个,省级科研平台240个;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分布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有63个,省级科研平台62个[7]。

主要的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分布情况如图1、图2所示。在国家级科研平台类型中,国家级基地/示范平台在科研平台中分布最多,占20%;国家级研究/研发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其他中心分布的数量相当,约占科研平台的12%;其余国家级科研平台占比小于10%,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占6%,国家大学科技园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站/研究基地数量最少。省级科研平台类型中,省级(创新、研究、技术)中心的分布数量最多,占省级总科研平台的37%,省级重点实验室占31%,这两种类型的科研平台数量占总科研平台的68%。省级其他平台,如资源库、战略联盟等相对较少,省级工程实验室和省级研究院相对比较匮乏,只有2%,不足以完全支撑城市的科技创新工作。

图1 在兰高校、科研院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分布情况

图2 在兰高校、科研院所的省级科研平台分布情况

科研平台在不同行业的分布情况与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学科分布、研究方向、软硬件资源等方面密切相关。根据资源优势、产业实际和学科特色,在兰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平台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不同。从图3和图4中可以看出,在国家级科研平台中,由于拥有丰富的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相关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所以在环保绿化、农林牧渔行业分布的科研平台数量最多;基于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蓬勃发展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基础,医药卫生行业的研发平台也比较多;在冶金矿产、交通运输、建筑建材等行业的科研平台比较贫乏。省级科研平台中,科研平台分布最多的是医药卫生行业;农林牧渔、环保绿化、办公文教等行业分布比较均匀,建筑建材、轻工食品、旅游休闲等行业分布最少。

图3 在兰高校、科研院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

图4 在兰高校、科研院所的省级科研平台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

3 科研平台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研平台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其数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科研投入持续增多,科研项目逐步深入,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但是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大化发挥科研平台对科学研究的科技支撑作用,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3.1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有短板,民生科技创新力量薄弱

兰州市作为“一五”“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12个工业城市之一,被誉为新中国石化工业的“摇篮”,是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技术实力雄厚。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在航空航天、机械机电、电子电工等方面高质量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相对较少。在实施“双碳”国家战略背景下,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储能减排等方面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凸显[8]。

同时,针对区域资源优势、民生特色产业、药食同源研究等方面的特色研究平台相对较少,且比较分散,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已有的科研平台在技术创新、经营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力量薄弱,缺乏接地气的民生科技。

3.2 科研平台分布不平衡,学科交叉融合不显著

根据科研平台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区域发展等特点,科研平台在环保绿化、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等行业分布比较广泛。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子电工等工业领域,数字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方面分布相对较少,难以顺应多元化时代的步伐,创造全面创新的科研成果。同时,面对有深厚底蕴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挖掘其潜在价值不够充分,与新兴产业的融合不够紧密,延伸价值不够长。

3.3 科研资源挖掘不充分,各科研平台之间沟通不畅

兰州市虽然在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资源和产业丰富,但以现有的相关产业为主题论坛平台较少,相关科研创新平台中技术交流会议较少。另外各行业科研平台之间没有搭建完善的沟通渠道,科研资源和科研平台“走出去”带动创新辐射度不足。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以科研创新平台为主体承办了畜禽疫病防控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暨2019年智能农业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等国际学术(技术)交流会议,充分发挥了平台功能,提升了影响力[9]。

3.4 实验仪器设备分散,共享共用效率较低

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要聚集地的大型仪器设备、原始数据等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条件。然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基地、基础数据等分布不均,对社会开放共享程度低[10],尽管已经有很多单位建立了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机制,但是由于缺乏专职的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员,往往都是由科研团队或课题组的人员自行管理,而研究人员科研工作量大,没有额外充裕的精力对外提供仪器共享和使用服务。同时,缺乏有效的仪器共享管理制度和办法,导致管理者共享仪器设备的热情不高。此外,仪器共享平台网络功能比较单一,仪器设备的预约和实时监管不完善,仪器设备方和需求方缺乏信息沟通渠道,导致供需双方不能及时对接仪器设备,降低了仪器的运行率。

3.5 新型研发机构较少,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通畅

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相关科技领域交叉渗透的趋势愈加明显,急切需要多元学科融合,协同进行综合研究,形成多行业技术群体优势,既有利于科研平台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又能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而现有的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孵化、金融投资等多元服务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比较少[13]。同时,现有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渗透不够明显,发展成效不显著。

4 科研平台建设与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科技创新工作仍然处在发展关键期,经济增长方式持续在转变,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要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发挥好科研平台这个创新源至关重要,更是迫在眉睫。根据科研平台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4.1 培育“单项冠军”创新体,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创新

聚焦区域资源和主导产业关键技术,充分发挥军工企业基础好、实力强的优势,积极发展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核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医疗等军民融合优势产业。考虑以新能源、航天航空、电子电工等典型产业建立先进研究院,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先进石化等高端创新团队,及时将省内外高校以项目的形式引进到研究院中,快速发挥科研平台的聚集效应。此外,要协调前沿科技与民生科技比例,既要瞄准前沿问题、突出原始创新,力争形成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更要注重直面应用、接地气的民生科技。用精深加工技术延长提高产品附加值,将民生科技小产品标准化、方便化、工业化[14]。

4.2 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科技大数据、交通运输、丝路文明等特色资源融合,发展智慧交通、通道物流、文旅融合等方面的科研平台,为路衍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结合生态环境、区域发展、功能定位等因素加快建设生态、气候、灾害等智能监测和预警平台。借助“东数西算”平台,大力发展数字信息产业等。

4.3 发挥协同效应和产业优势,促进科研交流和创新辐射

在实施“双碳”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健康等背景下,以绿色健康发展为理念,结合科技创新力量,打造科技文化走廊,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科技走廊。通过设立丝绸之路新能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大健康等研究院或论坛,增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科研、信息、人员、学术思想的互动,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力,促进平台创新能力提升。

4.4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对外共享业务

积极主动对外开展共享服务,有效整合科研资源,建立综合开放、相对集中的共享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科研仪器设备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和智能化。建立健全对外开放仪器设备管理机制,招聘和培养专职实验设备操作员,科学集中管理和使用科研仪器设备。搭建科研基础设备使用供需网络平台,打通信息沟通渠道,使科研仪器供需双方互联互通,上下游设备紧密衔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实现共享平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共用”。

4.5 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新型研发机构打破了传统研发机构的局限,聚焦从原始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采取市场化运行机制探索新研发模式。以政府为主导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依托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国家级科研平台、省级重点实验室,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技术服务、项目孵化、人才培育等一体化服务的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吸纳创新资源集聚,重点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和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打通从上游源头创新到下游产业化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有效破解科技与市场“两张皮”的问题,充分发挥以研发源头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杠杆作用。

5 结语

科研平台是聚集科技资源、开展科学研究、产出高水平技术成果的重要载体,在高校、科研院所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推动“强科技”的重要力量。科研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软硬件平台,建立健全科研平台的体制机制,聚集科技资源和技术人才,最大化发挥科研平台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学科学术研究及技术成果应用并重的科技创新体系。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仪器设备实验室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基于能力培养自制实验仪器设备